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现在网络上关于民生生活讨论最多的莫过于是婚姻和出生率的问题,这都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是不幸福的。
因为在动物界,如果生物觉得环境不适宜自己生活的时候,便会产生不繁衍的情况,这对应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很多中国传统家庭来说,他们认为养孩子就是为了自己在老的时候能够有所依靠。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因为为人子女和为人父母都是基于爱,基于相处的生养关系,而不是基于我选择把你生出来你就必须养我这种来自生殖上的强制性压迫。
那种自然的生养关系是非常自然而然为父母选择养老,去照顾父母,这是健全家庭应该有的东西。
但是对于不健全的原生家庭来说,养儿防老可能是困住他们人生最知名的东西,父母认为自己将孩子养大,成家立业有自己的生活了,都是自己的功劳。
所以子女对自己是有长久的恩情的,是需要用一辈子来偿还的,长大之后理所当然是需要来报恩的,但是这种观念在社会逐渐发展后被认定是一种伪命题。
在现在的社会中,无论是工作机会还是生活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很多年轻人他们拼尽自己的努力可能也只是维持着自己的温饱,甚至没有办法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存留积蓄,也许他们也想反哺父母,但是也着实没有能力。
而对于父母来说不考虑自己,不给自己留下一分钱,全部贴不给孩子也是将自己往死路上逼,因为一旦孩子靠不住,自己的人生就等于完了,垮了,一辈子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人生。
八旬老人林大爷在去年不幸摔了一跤,伤到了骨头,在医院躺了一个月,好在平时身体还算硬朗,有惊无险,在医院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表示:大病一场才明白,这3样东西比亲生子女还可靠,在照顾儿女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的人生。
所以比起儿女,有三样东西是父母一辈的人必须抓住的。
1、退休金和存款
很多老人都是“付出型”人格,将自己的人生依托在儿女的身上,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儿女,当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顾自己的时候反而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所以无论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一定要给自己存留一部分的退休金和存款,在没有工作能力的时候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能够不会为了金钱和自己的孩子产生不可磨灭的隔阂,因为钱是大部分人的底气,只有抓住了这部分钱才能把自己把握住。
2、自己的养老房
很多老人拼尽一生为自己的孩子置办房子置办车子,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居所。孩子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也无法和年轻人的生活节奏相契合,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只有经历过的老人才能感受。
3、健康的身体
很多人的一生都是被医院击垮的,努力了一生还没有开始享福却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扔在了医院,就算病治好了,后遗症留下了,一辈子的努力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也失去了赚钱的能力,就会反过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就是为了吃苦而存在吗?
所以对于老人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要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健康。
人的一生是要经历很多个时期,很多个精神情绪的转变。正如埃里克森人生发展把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社会的依存都是不可忽略的。
更不能因为人到晚年,生活没有太长的时间存留就没有意义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非常消极的想法。
老年人作为人格发展的最终阶段,也是有一定的环境影响的。
在这个时期由于衰老的过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以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走出自己的绝望。
只有把这三点领悟的老人,才能拥有一种超脱的只会,是自己对社会现状的调整,这种状态是积极的,并且好处是大于绝望的,所以即便他的人生已经走向了陌路,他仍然拥有只会的品质。
这种自我接纳和逐渐调整是一种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都是非常正面且积极的引导,完成这个阶段的人生任务,保证自己的品质和心理状态都是向着积极的品质发展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