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医书院发展论坛(2023·中国北京)”王超博士现场发表演讲《青年中医师成长的体会》,本届书院发展论坛的主题为“守正传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可冀任论坛主席,金方书院、文靖书院承办。下面是王超博士演讲的完整内容: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师,能有这么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参加咱们的书院论坛。在此,我格外感谢我的恩师傅延龄教授以及薛院长的邀请,谢谢。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青年中医师的成长体会”。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在中医的成长历程中的学习体悟与感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将从主要的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个是青年中医师生存的现状,也就是生存的难点;第二点是青年中医师生存发展的两大依靠;第三个是简单的总结。
首先,谈一下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青年中医师的生存现状的问题,也就是青年中医师现在的发展的难点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下面3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就是刚开始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出诊的时候,门诊病人罕见。这是因为有的时候,老百姓的普遍思维认识,还是看病要找一些老专家、老大夫看诊,所以相应给年轻中医大夫的机会就会减少。我刚开始2015年在北京刚刚开始出诊的时候,不怕大家笑话,我出诊了四个月,然后一个病人都没看到。看四个月的门诊病人量为零。后来当我慢慢看到了第一个病人,看好了以后,这个病人就给我介绍了四个病人,慢慢我的病人的话半天的门诊量,大约半年的时间,半天门诊量能达到50个人。
第二个问题就是安心可靠的门诊难寻,这也是青年中医师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难点。我最早2015年刚来北京的时候,因为我是2014级考入傅延龄老师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然后2015年取得了职业医证书就开始出诊了,我最先找到了一个门诊,就是在一个特别破旧的药店,在四环之外。我当时的工具只有一张桌子,还有一个脉诊垫,其他的设备我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一个电脑都没有。我当时所有的门诊记录全部都是靠手写,这就是我的门诊的现状。所以说,年轻中医师找到一个安心的门诊,找到一个合适的门诊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名师难遇。青年中医师,由于他们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在门诊中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应该向谁请教呢?我们应该找哪些老师请教呢?我很幸运能够遇到我的恩师傅延龄教授,遇到门诊的问题时会向傅老师请教。但是,大部分的青年中医师并不像我有这样的机会。据我所知,很多青年大夫在遇到问题时,真的难以找到能给他们提供明确指导的老师。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深扎经典。我们经常说,中医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中医经典,中医四大经典,大家都耳熟能详,肯定比我更加熟悉。以诊断为例,无论是扁鹊仓公列传还是黄帝内经,都为我们提供了完美的辩证理论体系,也就是色脉合参可以万全。这是我提出的深扎经典这个观点。
第二个是不断加强临床实践。我认为这一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跟师学习,同时与自己的临床实践并行。我们不能只跟随老师,同时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去做自己的临床实践,锻炼自己。其次,问名师,常向别人请教问题。我们需要保持谦虚,不断向各位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再次,深入基层,涉及全科。我认为真正的中医大夫高手并不一定是在专科里,更多的应该是在全科里。所以我认为青年大夫最初出诊的时候最好是全科门诊,这样能得到更好的历练和锻炼。最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患者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也能从患者身上学到很多治疗疾病的方式。
总结来说,我认为,第一,学与思相结合,知与行相同步。第二,三四师不明,六七师难成,我们应该立足于青春,学习在当下。第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青年中医大夫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谢大家。
嘉宾介绍
王超,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习医,诵读中医古籍,广拜名师。临床专于根据阴阳四时五行“时空观”理论结合药物“四气五味”对应人体个体化诊疗,组方精妙,疗效突出,且擅用经方、时方及针灸治疗内、妇、儿科常见病。参与出版《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中药临床处方用量控制》、《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研究》、《北京中医名家巡讲实录》、《拨开迷雾学中医》等系列书籍。曾在《环球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多篇。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期受邀讲座者讲授家传中医知识,同时多次受邀于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所院校讲述传统文化与养生防病讲座并参与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