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9时,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电视机前,盐山县一位92岁的老人身穿军装,胸前佩戴多枚功勋章,一个庄严肃穆的军礼后,老人热泪盈眶。他就是革命军人、战地记者、《红领巾之歌》的词作者翟光。建军9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盐山县城翟光的家中,听老兵追忆那段红色岁月。
1946年,国民党军队在进攻苏皖边及晋南解放区的同时,调集重兵追堵中原突围的人民解放军部队。为配合中原和苏中解放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开封、徐州间开辟战场,破坏与控制铁路,调动国民党军队,求得在运动中歼其一部。
这就是解放战争初期的陇海路战役。那一年,翟光20岁。
当时,我原本是要进入抗日大学学习的,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我参军入伍了,并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陇海路战役。翟光回忆,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徐州,主要负责破坏铁路,而他除了采写战地报道外,还要上前线抢救伤员。
这条腿也是那次战役中受伤的。在一次抢救伤员的过程中,翟光右腿髋关节突然被敌军的子弹击中,他当时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觉,醒来之后已经躺在医院好几天了。大夫说,由于子弹击中要害部位,伤情严重,想保命就得截掉右腿。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我已经滴水不进,全靠输液维持性命,为此部队特地在上海调来一支青霉素,在那个物资稀缺的战争年代,当时价格1美元一支的青霉素可是救命的药。
右腿没有了,不能上前线,翟光就更加坚定的拿起了笔杆子。1946年4月8日,叶挺军长在空难中不幸牺牲,追悼会上,翟光为自己取笔名叶影,意为叶挺的影子,并写了一篇长篇通讯怀念叶挺。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红领巾之歌》在新中国传唱
欢乐的歌声响彻天空,红领巾在胸前飘动,共产党共青团领导着我们,继承我们父兄战斗的历程,我们手牵着手,我们肩并着肩,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这首《红领巾之歌》现在也许已鲜有人知,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中国每一个少先队员都会唱的歌,甚至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都在广泛传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翟光正式转业,被分配到山东菏泽的赵楼完全小学担任教导主任,主持共青团工作。那时我主持建立了赵楼第一个团支部,建团之后发现,学生们在加入少先队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歌曲,所以我就想写一首让孩子们唱的主旋律。翟光说,为谁创作、为谁服务是文艺工作必须首先明确的根本问题,歌词一定要凝结革命传统精神,并且表现出时代的进步,这样才能成为经典被传唱。几个不眠之夜后,《红领巾之歌》应运而生。
1950年,由当时北京中央乐团的指挥陈良谱曲的《红领巾之歌》正式发行,这首歌以和平为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心声,很快在新中国大地唱响,其中和平的风吹动了旗帜的歌词还被作为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阵营的宣传口径。1954年,这首歌曲获得全国少儿歌曲大奖赛第二名,排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之后。
歌曲发行之后,我在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就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深造。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缺少文艺干部,我又上山下乡搞文艺创作,之后还在山东大学任教多年。翟光说,回想过去的岁月,文化艺术犹如一把精神火炬,时时令他保持一种情感的燃烧和心灵的悸动。
读书看报的晚年生活
7月30日上午,翟光身穿军装,胸前佩戴好功勋章,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阅兵仪式的音乐响起,一个庄严肃穆的军礼后,老人热泪盈眶。
翟老,在家吗?我给您送书来啦!谈话间,盐山县老干部局的同志手中拿着一本《老人世界》走了进来。翟光的离休生活就是在每天读书看报中度过的。
我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写东西,看看书,还可以用平板电脑简单上网查阅资料。翟光虽然清瘦,但精神矍铄,聊到兴起,他还提笔给记者写下一首多年前创作的七言律诗。
翟光老伴儿多年前已经去世,育有一子一女,老人现在与儿子、儿媳一起在盐山县城生活。儿媳黄晓燕告诉记者,老人身体非常健康,生活也很有规律,饮食较为清淡,平时喜欢喝牛奶。他每天晚上10时多睡觉,早晨7时起床,睡眠比咱们年轻人都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老年病都没有。别看老人没有右腿,但每天早晨吃完早饭都要开电动车到县城的花鸟鱼虫市场逛一逛。
聊起战争年代的岁月,老人不时潸然泪下,而对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看不惯的现象,老人也会不满、愤怒,甚至直言批评。许多人都说我们家老爷子有点个性,但在我看来,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的共性。黄晓燕说,虽然现在硝烟渐远,但老人仍记忆犹新,在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抗战烽火中,无数和翟光一样的革命战士舍生取义、浴血奋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练出的不怕牺牲、功而不傲、奉献终身的老兵精神,是我们后代人永远学习并且继承的崇高品质。(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