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读论语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我们学完了颜渊和仲弓的请教,就知道了在个人修养和具体做事时应该怎么去做:克己复礼,敬恕容。
接下去再看孔子对另一位同学的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是孔子弟子。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平时说话速度很快,是个急脾气。这还不算,说的话还很多,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让人很着急?哪里有了这样的人,都不得安宁。
子牛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说,对你来说,仁就是说话能慢一些,少一些。司马牛听老师这么说,很兴奋,如获至宝地说,如果说话慢而少了,就能做到仁了吗?这也太简单了吧?
老师笑了说,听起来简单,可对你来说做起来可就难了,不信你试试,看看你说话能不能慢一些,少一些?
你看,同样问仁,老师对颜回、冉雍、子牛三人的回答都不一样。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真的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
所以,以后再思考什么是仁的问题,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寻答案了。以后再思考任何问题,也要如此,才能与自身成长有关,而不能泛泛而谈。
为什么老师说,说话慢一些、少一些就是仁的修炼呢?
谨言慎行呀!多听少说,给别人充分表达的机会,给自己充分回旋思考的空间,避免误解对方和口无遮拦伤害对方。言多必失呀!说得越多,相同概率之下错得就越多。
所以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话自然就累计起来说得多,听得多,也就越接近本来面目了。
不是说要刻意做掩饰,因为每个人的修炼不同,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达上也会千差万别,难免造成误解和偏见。
语速过快的人,往往都是自以为是的人。不经过深入沟通和交流,耐心倾听和探寻,就想当然发表看法,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大家想想和客户面谈中,自己是不是也会犯了自话自说、口若悬河的毛病呢?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说保险的机会,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知识和信息一股脑儿倾泻给客户,排山倒海一般,让客户难以招架。
我们说的话术逻辑还往往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我们在用销售的强势文化占领客户的心智。
说话多而快的人往往都是攻击性强的人,适合做销售,但离仁道相差很远。做保险顾问,当然也是推销产品和服务,但一定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之上的撮合和匹配。
你我心意相通、彼此认可,基于共同的需求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它是一个双方共情、达成一致的过程。
多去倾听客户心声,探寻客户的担忧和渴望;多了解与保障计划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多用心用脑用耳,少用嘴;哪怕多用腿脚拜访都胜过多说一句话。
能说会道并不是说得多而快,而是把话说到点儿上,切中要害心意。那是种正中靶心的感觉,而不是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找不到重点、流水账式的事无巨细地交代。
大概子牛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孔子告诫他要有所改变才行呀!不能浪费彼此宝贵的时间。
人呀,往往都会有个坏毛病。在自己的主场中,往往话就多,感觉可以掌控,可以说得多一些。其实,这时更应该把说话的机会让给来者宾客。
人往往面对位高权重的人时,话变得少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有敬畏。可是敬,不是对人人都该做到的吗?又怎么能按照权利等级、金钱多少去分别呢?
所以,永远不要带着骄傲和高姿态说话,这就是孔子教育子牛的修养了。
不过,我猜想这个群里的大多数同学都不是子牛这样的急脾气,因为真正的急脾气是不会喜欢我这种慢条思路,庖丁解牛一样的讲解方法的。
他们等不及,嫌我啰嗦嫌我慢,早就退群了。他们急着去做自认为更重要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去了,对论语这种不痛不痒,不能直接产生保费的课程是完全提不起兴趣的。
急得只想要结果,要听论语怎么帮自己签单,怎么帮自己带队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我也无能为力。
生命之所以神奇,就因为他有内在生长的规律,不可违背,不是吗?缺的课,迟早要补上的,但愿有机会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