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佛指舍利简单介绍(佛指舍利是什么)

公元前543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入灭。在遗体火化的时候,人们发现他的身体残留了一些晶莹剔透、五光十色的圆珠,后来人们称之为舍利子。

从此之后,许多高僧也都在火化时产生了舍利子,比如著名的玄奘法师,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在被火化之后也被发现了许多舍利子。还有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身后也留下了舍利子。而且到了现代,舍利子似乎越来越多了,近些年来很多僧人圆寂后都留下了舍利子。

舍利,梵语叫śarīra,又叫设利罗室利罗,其原意有两个,一个指的是一种鸟的名字,有时候也用作人名,另一个指的就是遗骨,或者叫身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舍利,指的就是第二个含义。而僧人遗骨火化后留下的晶体,就是所谓的舍利子。

舍利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果位的不同,依次分为佛舍利,菩萨舍利,罗汉舍利,辟支佛舍利和高僧舍利,其中佛舍利最为高贵;

根据颜色的不同,一般有白舍利、赤舍利、黑舍利、绿舍利、黄舍利和五色舍利;

根据舍利来源的器官不同,又可分为发舍利、牙舍利、骨舍利、肉舍利等等;

根据来源部位不同,也可以分为全身舍利、半身舍利和碎身舍利。

神奇的是,舍利子这种东西,似乎只有佛家的高僧才会产生,大家也从没听说过普通人或者一名普通的僧人在火化后被发现有舍利子。舍利子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数量不等,有的僧人遗体能焚化出数百颗舍利子;颜色各异,甚至还有人说舍利子能自己发光(大概和阳光有关)。

这些特殊的现象,就更给舍利子增加一层神秘的色彩了。

关于舍利子的成因,佛家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相信,只有那些佛法精湛、道行高深、大彻大悟的高僧,身后才有舍利子。普通的僧人如果修行不够,是无法形成舍利子的。于是,舍利子不仅成了佛家宣扬自己观念的证据,也成了衡量一位僧人修行高低的标志。

还有更加夸张的说法认为:舍利子可以产生一种能量场,这是它们能够发光的原因。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高僧在修行的时候,可以吸收天地宇宙之精华,转化为储存在体内的某种能量,使其能够发出光芒。

当然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佛教有点高屋建瓴了,只想听一听从科学的角度该如何解释舍利子的现象。

有人认为,舍利子其实是这些高僧体内的结石。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这些舍利子看起来确实有点像某种形式的石头。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疑问:结石这种疾病是很常见的,很多人都会遇到,为什么只有佛教徒会出现呢?

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佛教徒戒荤,每日吃素,还可能喝了比较多的山泉水。这种饮食方式就会导致产生脏器结石,因为他们会摄入更多的矿物质,累积在体内就有可能在活化石炼制出舍利子了。

这也不能打消人们的所有疑问:第一,还有很多人不信佛教,但也是素食主义者,怎么没见到有舍利子产生;第二,既然佛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高僧才能够出现舍利子?

而且我们知道,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是允许信徒吃肉的。包括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也是吃肉的,他的遗体在被火化之后,也留下了舍利子,可见舍利子和吃素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不同的僧人体内的舍利子数量不同,甚至一些体瘦的僧人体内拥有比较胖的僧人更多的舍利子,这也是不符合常理的。且不提本身体重的差异,现代医学也认为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结石,所以应该是比较胖的僧人有更多的舍利子才对。

说了这么多,上面提到的种种理论,终究还是来自于民间和一些佛教的信奉者。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有科学家从化学成分等角度对舍利子进行正式的研究。对于佛教的信奉者来说,高僧和舍利子都是不可侵犯的,拿去做俗世的科学鉴定,未免有点亵渎的味道,当然不会同意。

因此,舍利子的真相到现在还没有浮出水面,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的时候,美国的一家公司申请了一项专利技术,该技术可以将一个人的尸体焚化后的骨灰转化为钻石,他们称之为生命钻石。

这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最初的时候要先进得多,培育时间越来越短,对骨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低。现在不只是人类,连宠物的骨灰都足以制成生命钻石。而且,在不同的压强、温度等参数的控制下,钻石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

这显然给了唯物主义者一个很好的理论,不论是钻石还是其他宝石,都是由自然界的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这些物质在特殊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就有可能形成晶莹剔透的石珠。而高僧焚化时经历的正是高温环境,很有可能就促进了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化学反应。

不管怎么说,我们对宗教该保持敬畏的心态,对科学保持严谨的态度。佛家讲究以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理解舍利子,普通人更想从唯物主义探究舍利子的本质,双方只能各自保持自己的观点。

当然,我们也希望有科学家能够从化学、生理学等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就算是佛家有什么奥义,也总该能在科学上解释得通吧……

头条创作挑战赛

搜索建议:佛指舍利简单介绍  佛指舍利简单介绍词条  
热议

 送别诗(这可能是中国最好的100...

古代的中国,由于交通不便,一次分离可能意味着永别,因此诗人们对于送别有着特别深的感受,形诸于笔端,则化作一首首或怅惘、或激昂、或悲伤的送别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展开)

热议

 好文:关于上班的经典句子

作者 | 卫斯理(全网同号「卫斯理说」)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该做市场分析了,但是今天状态不好,先发会呆;有个客户需要回访下,但最近有些忙,先把别的事情忙完再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