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初二晚上陪着孩子一起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一期的节目。
孩子看得很开心,虽然他会背诵的诗歌不多,但因为可以跟着猜猜看,所以觉得很有意思。而我,作为语文老师,难免要用更为审视,更为挑剔的眼光去看这档节目,这也是一种职业病吧。
下面,我就给这一季的诗词大会挑点儿刺。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两位选手的读音
二、点评嘉宾的点评
二、节目本身的瑕疵
一、两位选手的读音
节目中,每位选手出场,都要朗诵两句定场诗。其中有两位选手在朗诵定场诗时,读音出错了。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 郑燮 《竹石》
选手在读第一句诗时,将还读成了huán,将劲读成了jìn。正确的读音应该是hái和jìng。
还在本句中应该理解为仍旧,依然,在这个义项之下的读音,应该是hái,而不是huán。在此义项之下常见的古诗有归来头白还戍边往往取酒还独倾等。
只有还作为回,归解释时,才读作huán。在此义项之下常见的古诗有千里江陵一日还青春作伴好还乡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当然,在具体的诗句中读hái亦或是读huán,因为押韵、习惯、古音等多种因素,每个人读得可能不太一样,不过以《现代汉语词典》之标准读音,还是有必要有所区分。
坚劲的意思应该是坚强有力,而在这个义项下,应该读为jìng。在此义项下常见的古诗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 《赐萧瑀》)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魏晋·刘桢《赠从弟》)等。而只有表示力气,力量才读为劲,比如,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在古诗中劲多用坚强有力这个义项,所以大多应该读为jìng。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
选手在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将教读成了jiāo,正确读音应该是jiào。这里教的意思应该是让或令,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就是不让胡人的铁骑越过阴山(进犯边境)。
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名为《梅溪》的五言绝句: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这首诗中的不教人扫石里的不教正是不让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要让人清扫石阶,因为恐怕损伤了那落下的花瓣。
在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有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两句诗有另外一个版本作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正好这里的教就解释为令。所以才出现这个异文。在这个语境之中,教也应该读四声,而不是一声。
以上两位选手所引用的诗句,恰好都是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有必要在发音上纠正一下。以免给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当然,主持人如果直接纠正,可能会有一点儿尴尬。不过,如果主持人在两位选手读错的时候,能够用正确的读音再重复一下这两句诗,委婉地暗中纠正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
当然,也并不仅仅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古诗,就需要在发音上深究。任何古诗,都应该有意识关注一下读音,关注读音,不是单纯揪住发音不放,而是因为读音和意思的理解密切相关。有时候,读音错了,是因为意思上理解错了,因为意思理解错了,于是读音跟着就错了。
在这一季诗词大会中的第一个问题,就问到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中的曲应该是读作qū还是读作qǔ。既然这档节目以此作为测试题,来表示对诗词读音的重视,那么选手在引用诗词读错字音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纠正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男选手在第二次引用到不教胡马度阴山时,就把这个教的读音读对了。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我无从知晓。但在这样一档诗词节目中,读准字音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有很多学生关注这个节目呢。
二、点评嘉宾的点评
接下来说说蒙曼和康震两位老师点评中的一点儿瑕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句中的曲读作什么的测试题,有二十几位百人团的选手答错。蒙曼老师在点评时,说除了歌曲之曲qǔ,剩下的都读qū。主持人龙洋补充道跟音乐有关的时候读qǔ,弯曲的时候读qū。
应该说这两个说法从口语表达上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要求更严谨一些,却有一定瑕疵。除了歌曲之曲之外,元曲也读作qǔ,元曲不是歌曲,而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和音乐有关,所以龙洋的表达更严谨一些。
龙洋说弯曲读qū没问题,但实际上除此之外,酒曲也读qū,这时候就和弯曲没有关系,而是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
作为语文老师,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更关注两个点,一方面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释问题,另外一方面要从这个具体语境中跳出来,总结一些规律。
蒙曼老师和主持人在解说曲项向天歌的曲的读音时,都没有非常明确地联系这句诗。应该和这句诗联系起来,讲明这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说清在这个义项之下读什么音,最后扩展开来说一点儿曲这个多音字的发音规律,这样可能就更完美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是杜鹃鸟还是杜鹃花这个问题,康震老师在讲完了望帝春心之后,又补充了一句,再说这杜鹃不是鸟字边吗?以此来强调杜鹃应该是鸟,主持人龙洋接着这个话头调侃答错的二十多位选手就像这小鸟一样飞走了。
我以为在一般的对话中,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是,更严谨一些,不能只是说杜鹃是鸟字边,所以一定是鸟,而不是花。作为一个知识类的节目,还有必要再扩展一点儿,更严谨一些。
比如,可以补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与望帝春心托杜鹃形成呼应,强调这句诗中的杜鹃是鸟类,由此扩展出杜鹃啼血这一典故。
与此同时,还应该补充说一说,杜鹃不仅是鸟,也是花。而且,在古诗中,杜鹃花也经常出现,不但经常出现,甚至还和杜鹃鸟一起出现。
比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里的子规就是杜鹃鸟的别称。
又比如,唐代诗人张祜《溪上小斋》中就有杜鹃花落杜鹃叫,乌臼叶生乌臼啼这样的诗句,前一句诗中既有杜鹃花又有杜鹃鸟,后一句诗中既有乌臼树又有乌臼鸟。
可见,杜鹃作为鸟名和花名在古诗中都很常见。那么,杜鹃鸟和杜鹃花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关系呢?
据说是先有杜鹃鸟,再有杜鹃花,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南宋诗人杨万里《晓行道旁杜鹃花》: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这种动物和植物的关系。
即使你不知道杜鹃花,也一定听过这首歌: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曲,这里的映山红就是杜鹃花。
杜鹃鸟有别名,杜鹃花也有别名。而且,它们的别名都还不止我前面提到的这几个,你还知道它们有什么样的别名吗?
三、节目本身的瑕疵
节目在第一轮问答中,几乎每个问题嘉宾都有点评。要通过嘉宾的点评,让观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方式。但是,也有个别应该点评的诗句上却没有点评。
比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句诗中的最末一个字,应该是巾还是襟,这个问题有很多选手答错,相信很多观众也会有疑惑。我以为嘉宾应该对此有所解说。
不过,既然节目中嘉宾没有解说这个问题,我就尝试着在本中稍稍解说一下。
先从巾字说起,巾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那么,襟又是什么意思呢?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
那么,到底是泪沾巾还是泪沾襟呢?事实上,在古诗词中两者都有。
比如: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唐·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唐·杜甫 《喜达行在所三首 其二》
这两首诗中用的是沾巾。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唐·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唐·李绅 《闻猿》
这两首诗中用的是沾襟。
事实上,用到沾巾或者沾襟的古诗非常之多,毕竟,流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表达。甚至,有一些诗中,沾巾或者沾襟两个词同时出现。
比如:汉代张衡的《四愁诗》,这首诗中沾巾或者沾襟两个词就同时出现了。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再比如:杜甫的《遣兴》一诗中有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之句,这句诗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异文:拭泪沾巾血,梳头满面丝。说明有人认为在这个语境中可以用沾襟,也有人认为应该用沾巾。
那么,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为什么必须要用巾,而不用襟呢?
这里就需要由巾的本义了解佩巾这一概念。
原来,佩巾是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而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是在说,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不要像多情的青年男女那样,在分别的时候哭哭啼啼,沾湿了佩巾。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能够很清楚地脑补出依依不舍的青年男女互相用佩巾擦拭眼泪的情形,而如果是撩起衣襟互相擦拭眼泪,则有一点儿辣眼睛。
除了儿女共沾巾没有解释为什么是巾,而不是襟之外,还有另外一句诗也存疑。那就是王冕的《墨梅》一诗。
在诗词大会中,根据所给情境和关键词猜诗这一环节中,在考到《墨梅》一诗时,给出的是不要人夸颜色好。
虽然康震老师在后面的点评中说到《墨梅》这首诗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并且,提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王冕曾经在题画时写作只流清气满乾坤。但康老师没有提到,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版本就是不要人夸好颜色。
在小学教材中,所选《墨梅》诗是不要人夸好颜色,而且,我相信入选教材中的这首诗,也有相应的权威版本的出处。查阅一下《全元诗》,所选《墨梅》一诗也作不要人夸好颜色,而不是不要人夸颜色好。
个人所见有限,不知道这个不要人夸颜色好这个版本是否也有权威的出处。如果没有,建议还是要用不要人夸好颜色这个更为通行的版本,免得给小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造成不必要的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虽然我指出了这些小毛病,甚至细看节目可能还不止于此,但是《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大型的文化益智类节目,还是值得一看的,我所言的不过白璧微瑕而已。
以上所提挑出的几个小刺,你可能认为这是语文老师职业病发作,有一点儿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不过,既然是一档文化益智节目,是不是应该精益求精,更能禁得起挑剔为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