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在国内种植面积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大豆与油菜籽。自15世纪晚期或者16世纪初期花生传入中国沿海后,逐步在黄河、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当前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花生在我国种植范围非常广泛,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东至台湾,西达新疆,除极个别省份外均有种植。近几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花生米总产量约为1200万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花生数据,笔者整理了2002-2021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产量及平均亩产的数据,因统计局仅公布了2021年的花生果产量,笔者使用2020年的平均亩产简单推算了2021年的种植面积(数据仅供参考)。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来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呈现先减后增的走势,2002-2006年种植面积由7000多万亩快速下降到不足6000万亩,2007-2021年种植面积逐步增长到7000万亩,并维持在7000万亩附近;除2003年花生主要产区遭遇洪涝灾害减产外,平均亩产花生米基本逐年增长并维持在350斤左右;2008-2021年花生米产量基本在1000万吨以上。
我国花生种植可划分为:黄河流域产区、长江流域产区、东北产区、东南沿海产区、云贵高原产区、黄土高原产区、西北产区七个区域,其中以黄河流域及东北区域种植面积最为广泛,具体到省份来说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及广东等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花生数据,笔者整理了2015-2020年我国各省市的花生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种植面积前三名的省份分别为河南、山东与广东,占全国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为48%、55%。河南、山东、广东、辽宁、四川、湖北、河北、吉林、广西、江西及安徽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万亩,花生种植大省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冀鲁豫及东北,北方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产量约占全国的65%,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加工及进出口基地,其中河南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国内第一,近几年种植面积及产量基本稳定在1800万亩、400万吨,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5%,产量的30%以上。
依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各省市的花生米平均亩产相差很大,河南平均亩产接近450斤,山东平均亩产400斤左右,是国内种植面积、平均亩产均较高的省份,比东北的吉林、辽宁高50-150斤,比河北高50斤左右。
因花生、玉米及大豆是同季作物,在不考虑人工及地租的情况下,三种农作物的亩产及价格分别采用全国的平均亩产及当前市价,笔者粗略计算了花生、玉米及大豆的收益率,结果表明:花生的毛收益率介于大豆与玉米之间,其中大豆不需要施肥,物料成本较低,毛收益率高于花生,玉米的毛收益率略低于花生。
与花生相比,玉米、大豆的种植成本较低且管理较简单,尤其是近几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种植收益率较高,且国家为了摆脱油料作物对国外的依赖,把油瓶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对大豆种植给予较高的补贴,大豆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1亿亩逐年增长到1.4亿亩,在三种秋季作物的占比也基本接近20%。花生主要胜在绝对收益较高且不易绝收,才使其在三种秋季作物的占比始终维持在8%左右,但优势已不明显。
因21/22产季花生种植面积较大的产区收获期遭遇连续阴雨,收获过程较艰辛,且花生价格较低,主产区多年重茬种植死苗及病虫害较严重,叠加22/23新产季冀鲁豫等产区种植期天气干旱及大豆、玉米的补贴等原因,调研结果显示冀鲁豫鄂及东北花生等区域减种面积较大,花生主产区耕地大量的被玉米、大豆抢占,综合评估全国种植面积较去年减少20%左右,且鲁豫及东北产区有不同程度的减产,预估总产量减少25%左右。
近20年减种面积较大的年份是2006年,减种比例15%,减种面积1000多万亩,预估22/23新产季全国减种面积1200万亩左右,减种面积将超过2015年,在不考虑减产的情况下,全国花生米总产量减少200-250万吨。在国内花生消费可分为油用、食用、种子及出口,近几年这三种消费形式的占比分别约为52%、40%及8%,油用的占比不断增加。
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尤其是对餐饮食用影响较大,且小包装花生油及食品厂走货均较差。在疫情防控未有较大变化前,因终端需求降低,新产季花生实际缺口并不大,完全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减种减产也一定程度上给价格带来支撑。
因新产季价格较高,且前期收货时对水分要求并不严格,大部分农户不再有往年储存等高价的心理,农户出货积极性较高,笔者预估主产区农户待出售货物不足5成(考虑部分产区农户自留种),花生库存主要集中在中游贸易商。
当前花生价格较高,且食品厂、批发市场等终端走货不畅,食品厂在前期建立安全库存后基本处于观望状态,但益海、中粮及鲁花等头部油厂的全面开收,因需求量较大,主导了近段时间的花生行情。随着春节备货窗口临近,食品厂、批发市场有可能采取分批次少量采购,食品厂及油厂的采购会主导接下来的行情走势,若备货不及预期,花生价格极大可能会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