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吗?估计很多人需要费一番心思。
也难怪,因为这道题曾是一道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当年,牛顿和阿基米德两位数学家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把它解出来。这道题的最终攻克很有戏剧性,它源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位数学老师的大意。
1796年的一天,这位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把这道题不小心夹在了一个19岁学生的作业里。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学生竟然在当晚就解开了这道题。第二天,看完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这名老师用颤抖的声音说:你真是天才!
这名天才的名字叫高斯,是世界著名数学家,科学界称其为数学王子。多年以后,高斯回忆时说: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道数学悬案,我不可能在一晚上解决它。
无独有偶。《百家讲坛》里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名青年在昏暗中走一段独木桥时,顺顺利利地通过了。而天亮之后,看到独木桥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深沟,这名青年说,要是白天让我过这座独木桥,我可能过不去。
为什么知道了是数学悬案就可能解决不了,知道了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就可能过不去?这是因为人们给了自己心理暗示:那么多人都解决不了,都过不去,我估计也难。这种已知带给人的心理暗示,是创新的敌人。英国一家科学杂志在研究了100名发明者的经历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些时候,先入为主的权威会固定人们的思维,约定俗成的惯性会制约人们的创新,已经掌握的知识会阻挡人们的视野,克服已有认知带来的消极心理暗示,是走向成功的一条通道。我国某权威期刊也刊文指出,科技创新固然需要学习和积累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让思想能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影响人们接受新知识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而是已知。
写到这里,想起泰国驯象人用细铁链拴千斤大象的故事。故事是说,驯象人在刚开始拴大象的时候,会用很粗的铁链。起初,大象使劲想挣脱,在反反复复无果后,便放弃了。这时候,驯象人就换上一条细铁链,大象也不再挣脱。不难看出,拴住大象的不是粗铁链,而是它已知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带给它以前我就挣不脱,以后也挣不脱了的心理暗示。
有句老话说得好:白纸才能绘出更美的图画。白纸就是未知,它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不会受套路的束缚。用好未知这一优势,有时能收到意外之喜。国外某跨国公司在组建科研攻关小组时,会专门请一些在专业知识方面是零基础、但有想象力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专门为团队提供奇思妙想。北京某中学在组建桥牌队时,从没有打过桥牌的学生中挑选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组成队伍。结果,这支菜鸟队经短时间严格训练后成绩迅速提升,在与专业队伍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未知的实现都是对已知的发展。探索未知,并不是提倡不学已知,凡事都从零起步。学已知,是为了获取新知。如果认为先入为主就是先见之明,对权威盲目崇拜,对已知不敢超越,那就跳进了心理暗示的思维陷阱。
哲人有言:消极的心理暗示是绑在想象力翅膀上的‘黄金’。不扔掉这块黄金,鸟儿难飞高,部队难打赢。1937年8月,太原以北的原平车站,奔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115师官兵碰上了刚上战场就撤下来的国民党部队。八路军战士问:你们为什么退下来,咋不和鬼子拼一拼?国民党军回答:前面打都是吃败仗,日军比我们厉害多了,哪能打得过?抗战后,军事专家在研究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多失败的原因时指出,除了装备等因素外,屡战屡败带来的不自信,也是败因之一。
爱因斯坦曾说,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把已有知识变为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束缚思维的枷锁。打仗最怕教条,最怕思维固化,最需要想象力。隆美尔指挥他的部队运用高射炮出其不意地对付英军的马蒂尔塔坦克;朱可夫让他的部队用一百余架大型探照灯向敌人实施照射性攻击……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实践证明,少一些窠臼套路,多一些创新精神,才会在战场上创造出灿烂的战绩。
(作者单位:91128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