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urus
春节档第一张电影票几乎没什么犹豫地献给了 《流浪地球2》 。
很巧的是,我在本公众号上发布的第一篇影评就是看完《流浪地球》后激情输出的产物,那时是2019年,也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国科幻元年。当时对着行星发动机一齐点燃的场面热泪盈眶,中国科幻电影第一炮自此成功打响。
流浪地球,不仅在拯救人类,也在拯救中国科幻
一晃四年,终于等来续集。前作的成功反倒加深了我对烂尾的担忧,毕竟前作的高度摆在那呢,想超越绝非易事。但看过之后只想感叹,这绝对是前作的加强版。
论工业层面,已经毋庸置疑地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国内的天花板水准,尤其是对太空电梯这一概念的恢弘呈现实属震撼,这里不过多赘述。之前最为担心的文戏,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好。总的来说还算是文武张弛有度,节奏适中,整部电影完成度很高。
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条线。
一是以刘培强为主导的各类危机,这也是战斗大场面最多的一条线,简单粗暴,检验特效成果图的是视觉上的酣畅淋漓。
二是以周喆直为代表的世界各国所处的政治危机,这是文戏最多的一条线,也是我最不喜欢的——很简单,我不喜欢听人喊口号讲大道理,也不喜欢靠煽情演讲处理政治危机这一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刻意的情绪引导对我来说就是全片最显冗长的地方。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线,应当是马兆和图恒宇的人工智能觉醒之路。这也是伴随全片的一条线,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觉醒这件事发生在全片一切故事开始之前,具体何时已经无从可知了。影片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提示,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红光特写(甚至是已经废弃的北京地下基站),在危机关头恰好坏掉的安全带和大门,一切都是人工智能有意为之。
为什么说这条线最重要,因为如果去掉这条线再看,那么全片和前作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不停地发现危机、解决危机、拯救人类。这条线的加入让整部电影实现了升华—— “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
尽管关于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中的讨论已经并不算罕见,但是我依旧乐意看到这种科技真正做到以“人”或者“实体”的形式成为电影中的一个矛盾点。比如本片中的丫丫,就是数字技术与人类情感交织融合的产物,因她而起的冲突成为剧情推进的一味良药。
为什么说科幻电影的人情味一定要足?因为电影是拍给人看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将是否能与观众产生共情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科幻电影与科学纪录片不同,它不是冷冰冰的存在,人类的感性因子会成为不容小觑的变量。
比如《星际穿越》的爱与时间,比如《降临》的语言哲学、预知未来和不可避免的死亡,这都是为影片本身注入强心剂般的存在。科幻电影的“硬核”永远是“软核”。
至于人工智能为什么要创造这一系列的危机,或许要等到下一部揭晓了。北京基站成功连接后的那段蒙太奇引人遐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老态龙钟的周喆直一直在重复的那句“我相信我们的人”,身着机甲的光头图恒宇,还有刘培强投掷伏特加的倒放版(如果我没看错的话)……
最后来展开一些推理,或者称之为想象更为合适。片中周喆直有一个凝视摄像头的镜头,结合那段蒙太奇中他的表现,给我一种一切尽在他运筹帷幄之中的感觉,最起码也是有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不对劲。可以验证这点的还有结尾他看到新的提示时说的那句“越来越准了”。
关于提示是谁给的,我有两种猜测。一是未来的人类给过去的自己留下的,二是人工智能给出的。显然后者可能性更大,毕竟这里不是《星际穿越》。
刘培强和人工智能的两次对话,其中一次人工智能提到历史的走向取决于人类的选择(大概是这个意思),人工智能又在不断帮助人类做出选择,这也印证上面说的第二种可能,人工智能给出提示,不过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由了人类手中——比如信或不信,团结还是分裂……
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是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史诗。
完
图片来源于电影 《流浪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