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即臆造;虚构,是指没有根据地编造和虚构。在北宋时期,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热词。词中的杜,本来还真是一个人,而且与杜姓或杜字的谐音有关系。这个词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都很逗而且有趣。
杜默,姓杜名默,杜撰一词的出处,流传最广,此人是北宋不太出名的诗人,神宗熙宁九年以特奏名获进士出身,任新淦县尉。据说其人吟诗作文很浪漫,重情感而不拘形式,一向反对循规蹈矩和引经据典。也许是天马行空惯了,这位仁兄上了科举考试独木桥,依然我行我素,比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还要彻底,结果可想而知。凡事都有规则,随性的游戏是不行的,故此屡次科考都没有中榜。
有一次,好友石介和欧阳修为再次名落孙山的杜默设宴告别。席间自然少不了诗酒唱和,杜默在答谢诗中写道: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勺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按理说,这首诗语带豪放之气,一片夸奖师友之心可见。但是诗的后两句重复了一个取字,这是犯了诗家忌讳的。有人指出来说修改一下,这首诗就更好了。
杜默听了,举杯自己独饮一杯,说:你那是死守金科玉律,而诗贵在意境,决不能以词害意。这就是杜默,与人不同之处,他行文吟诗总是跟着感觉走,从来不遮遮掩掩,但率性中少不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感觉。因为杜默写诗不讲韵律,所以有人就评价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后来,人们每逢看到不讲规矩的诗文便拿杜默开涮说:这是杜默撰写的。渐渐地,这句话就简化为杜撰了。
还有一种说法,岳飞的幕僚沈作喆在《寓简》中提出了杜撰的另一由来。这个人本来不姓杜,叫田何,是临淄人。后来他从临淄迁居杜陵,给自己取号叫杜田生。田何这个人也是比较牛气的,他曾从淳于人光羽受《易》学,得孔门真传,后来广收弟子,传授《易》。当时,人们认为自秦焚书坑儒之后,《易》学已失传,杜田生所讲授的《易》学为白撰,即无依据而自己编撰,也称之为 杜田,或曰杜圆——信口雌黄、自圆其说。嘲笑田何的《易》学无所师承,乃杜撰 !于是杜撰就成了凭空乱编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说法,与杜姓无关,但与其谐音有关。据北宋僧人文莹《湘山野录》记载:北宋参知政事石中立在中书省任职时,盛度任翰林院学士。盛度奉旨撰写一篇文章,题为《张文节公知白神道碑》,要呈送给皇上看。按公文呈递程序,先送中书省石中立审阅。石中立问他:这是谁撰写的?盛度匆忙中回答:度撰。但话一出口,他便觉得度撰与杜撰同音,结果搞得同僚们一阵哄堂大笑。
《湘山野录》是一部笔记体野史,全书共三卷,书成于神宗熙宁年间,主要内容是记载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但主要内容偏重于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从其中的度撰落得哄堂大笑的记述来看,说明杜撰一词在北宋已经是热词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含义同现在是一样的。(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