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桃李国学苑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运用情景理论,学习寓情于景的手法。
运用文本细读的手段,感受陶渊明的悲愁。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阅读归纳,深入体悟陶渊明 志的内涵。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提到陶渊明,大家会想到什么?田园诗,千古隐逸之祖,归隐桃花源。
后人都以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获得了升华,他在自己选择的世界中自由舒畅,后人都推崇他的平淡自然,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陶渊明的诗歌和我们之前认识的陶渊明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悉的陶渊明的形象引入,从学生所不熟悉的陶渊明而出。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打破学生给陶渊明贴标签的固化思维。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问:诵读并思考陶渊明在这首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景——人——情
问:陶渊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日月更替、万里清辉的意象,营造了清寒空旷的意境。
问:写人的什么感受?人的感受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冷悟知——将空中之景与诗人的心境联系了起来。
问:诵读并思考陶渊明悲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日月掷人、志不获骋、无人能和的孤独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围绕文本内容理解的角度展开,通过两次诵读和一次讨论来实现。主要是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解决情景关系问题。让学生明白,陶渊明运用了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用语言表达出陶渊明在抒发悲情时为自己营造的抒情场域。第二,让学生学会文本细读。通过语言的仔细品读,寻找能够体现陶渊明悲情内涵的关键词语和诗句。
(三)问题探究
进入内涵探讨环节,三个悲伤的内涵具体指什么?通过对悲的内涵的探讨,深入理解陶渊明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一,日月掷人。
问:日月掷人是怎样的一种悲伤?
补充材料:
此诗当作于义熙十年甲寅(414)的秋天。作于这年正月初五的《游斜川》诗,开头就以心惊肉跳的声情写道: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与子俨等疏》中也说:吾年过五十倏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明确:重点解读掷字。掷——衰老迟暮的无奈和悲伤。体现了一种人和自然的矛盾。日月掷人——岁月流逝——衰老迟暮——人和自然的冲突矛盾(ppt呈现)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陶渊明的迟暮之悲。
第二,志不获骋。
问:什么叫志不获骋?
补充资料:
《祭从弟敬远文》: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
《荣木》: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明确:志向没有得到施展。志不获骋——白首无成
问:结合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说明一下陶渊明所谓的白首无成的志向是什么呢?(志的内涵是什么?)
补充资料:
《拟古》: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乞食》: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明确:志——建功立业、求取功名之志。
问:陶渊明的建功立业之志实现了吗?
补充资料:
陶渊明年表
1—29 乡村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9—41仕隐选择。29岁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6岁入桓玄军幕: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0岁刘裕参军: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40岁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彭泽县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1—63 归隐田园农耕写作。
明确:五仕五隐——并没有实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志——建功立业——白首无成——人和社会的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补充和提问的方式来完成对志不获骋的理解。志是建功立业志,求取功名。通过对《陶渊明传》的资料整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志是什么,这种志向是否实现。
第三,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悲。
问:陶渊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是不能够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选择归隐。既然是自己选择归隐,那么他为什么还有如此强烈的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悲呢?
补充资料:
陶渊明所辅佐之人的价值观:
桓玄于元兴二年(403)十一月篡位,把晋安帝贬为平固王,迁于寻阳。
刘裕于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弑安帝,立恭帝;又于元熙二年(420)废恭帝为零陵王,并于永初二年(421)弑之。
陶渊明自己的价值观(志):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诙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答庞参军》)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影答形》)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咏贫士七首》其四)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其二)
《感士不遇赋》:
夫履信思顺①,生人之善行②,抱朴守静③,君子之笃素④。自真风告逝⑤,大伪斯兴⑥,闾阎懈廉退之节⑦,市朝驱易进之心⑧。
①履信:遵守信义。思顺:不忘忠孝。
②生人:犹生民。人,人类。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
③抱朴:胸怀淳朴,不失本真。守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扰。
④笃(dǔ赌)素:犹笃志。志向专一不变。
⑤真风:自然淳朴的风尚。告逝:消失。
⑥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斯:乃。
⑦闾阎:里巷的门,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与礼节。
⑧市朝:指官场,朝廷。驱:驰驱竞逐。易进:侥幸升官,指靠投机取巧往上爬。
讨论:
从陶渊明所辅佐之人的行为中看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从《感士不遇赋》及相关诗句中看陶渊明的价值观或者志向是什么样的?陶渊明的这种价值观念和他的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感有什么关系?
明确:
(1)桓玄、刘裕的价值观是建功立业,为了谋一己私利,篡位弑君,违背了儒家美政理想。弑——以下犯上,违背了儒家的尊卑思想。
(2)陶渊明的价值观念,包括守善从真的士人坚守和大济天下的美政理想。当陶渊明遇到无可为之时、无可说之人时,固守躬耕以独善其身。这便是陶渊明志的又一层内涵,即不仅仅有建功立业、求取功名之内涵,同时还有大济天下之意。前者是为己的志,后者则是为公的志。
(3)这种价值观念早已经融入陶渊明的生命价值之中。在魏晋那样一个为己自私的乱世,陶渊明对儒家美政理想独自坚守和孔子所树立的士文化的传承是孤独的。时代变了,但他的内心却在坚守,不愿放弃,所以这份孤独之殇源自他的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念。他明明知道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依然选择坚守,即使已经到了晚年,依然无法排遣内心的这份忧愁,依然坚守着士阶层的价值理想,而这份坚守却是无人能理解的,所以才会有强烈的孤独之悲。
结论:志——士大夫的理想坚守——无人能和的孤独之悲——人自身的心灵冲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陶渊明自己放弃的仕途,为什么他还悲伤,还有一份无人能和的悲伤?为解决这个问题,每一问都提供和补充了一些相关资料。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诵读并归纳核心问题:
陶渊明志的内涵
问:请同学们诵读诗歌,仔细品味并总结陶渊明的志的双层内涵。
明确:志——建功立业,求取功名,为己的志;大济苍生,坚守理想,为公的志;陶渊明的志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作业
通过对陶渊明志的解读,结合《归去来兮辞》的内容,解读陶渊明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本文选自王建稳主编《中国古代诗歌单元重构教学设计案例选编》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诗歌单元重构教学设计案例选编》一书
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媒体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梁艳
北京市八一学校语文教师,
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致力于文人心态的研究。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
主持人徐德琳
责编黄悠
美编吴若彤
taoliguoxuetang
公众号主编:李山
总监:杨春俏
编辑部主任:海彦、宛陵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taoliguoxue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