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很多都司空见惯,以为是的小毛病忍忍过去了。但是,如果反复头痛,还伴随视力模糊重影,千万别再忍了!一位大连的患者小吴(化名)最近就遭遇了头痛和视力问题,多种方法都无法缓解,最后终于找到潜伏的病因——颅内静脉窦狭窄。
日前,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刘加春带领团队成功为其进行了颅内静脉窦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术后狭窄解除,血流通畅,两端压力差消失,患者头痛消失,视力较术前明显好转,重回健康生活。
症状:反复头痛视力模糊
今年5月,小吴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为双侧颞部胀痛。头痛总是时不时的袭来,小吴感觉有时整个头如同要爆了一般。去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紧张性头痛。医生给小吴开了一些止痛药。一开始止痛药还能起一些作用,后来止痛效果越来越差。6月初,小吴又出现了视物模糊伴视物成双。这下可把小吴的一家人急坏了。
辗转多家医院,诊疗效果也都收效甚微。经多方打听,小吴及家人来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寻求治疗。以往影像检查显示: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段及右侧乙状窦管腔不规整伴充盈缺损。刘加春主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诊断为颅内静脉窦狭窄。
为进一步评估颅内压的情况,行腰穿减压的同时测脑脊液压力。腰穿脑脊液压力大于330mm水柱,远远高出正常值(80-180mm水柱)。眼底检查显示眼底视盘边欠清色红,视乳头水肿严重,血管走形迂曲,若不及时治疗视力存在进一步恶化风险。
刘加春主任介绍,患者颅内静脉窦细线样改变导致整体血流速度明显延迟,这是导致患者长期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这也是患者反复头痛及视力模糊的罪魁祸首。颅内静脉窦是硬脑膜之间或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构成的腔隙,头面部大量的静脉,通过静脉窦引流入颈内静脉,最后流入右心房。一旦当静脉窦发生局限性狭窄时,静脉引流不畅会使颅内的压力越来越高,最终造成颅高压综合征,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合并视力下降为主要特点,还可以导致静脉性的梗死或者出血,严重的可以引起脑疝导致死亡。
手术:支架置入天堑变通途
目前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脑脊液分流术、视神经鞘开窗术(ONSF)、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等。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是通过由静脉系统逆行运送的支架扩张静脉狭窄处,直接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降低静脉内压力,继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经过全科讨论,认为要根本解决患者的高颅压,应该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来改善患者的静脉引流通路。在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在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刘加春主任带领团队在全麻麻下经股静脉逆行造影,并使用静脉压力导丝测压,发现患者静脉回流差,右侧的横窦为优势引流,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段及右侧乙状窦都存在重度狭窄,压力差远远超过10mmHg,手术治疗指征明确。
随后静脉窦狭窄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术。这是一项难度较高的血管介入手术,因为颅内静脉窦重度狭窄,甚至有的血管还呈九曲连环状,要将支架准确无误地放在静脉窦狭窄处非常困难,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患者血管损伤,乃至生命危险。刘加春主任决定在左侧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段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在右侧的优势引流血管——右侧乙状窦行支架置入术,既保证患者效果,也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术中,刘加春主任准确无误地定位病灶后,娴熟地操纵着微导丝,先沿着微导丝将球囊扩开左侧横窦及乙状窦狭窄段,造影显示狭窄部分改善。再沿着微导致将然后沿着导丝将球囊扩张右侧乙状窦处,再送入支架,最后精准地释放在狭窄段,撤出释放装置后再次造影可见狭窄解除, 支架贴壁良好,狭窄的静脉窦便得以充分打开。再次用压力导丝测压,各静脉窦无明显压力差,证实手术有效地解除了静脉回流障碍。术后,小吴也感觉头痛、颈痛较术前明显缓解,视力也较前有所恢复。术后第5天的腰穿测压也证实,小吴的颅内压已经降下100mm多水柱。
刘加春主任表示,颅内静脉窦狭窄属于较少见疾病,发病率低于我们通常了解的脑动脉狭窄。有些静脉窦狭窄可以通过充分抗凝治疗好转,然而很多静脉窦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目前推荐对于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果狭窄两端压力差超过10mmHg(133mmH20),建议进行支架植入手术。
刘加春主任还提醒,若有患者出现头痛并伴有视物模糊或耳鸣等症状,要及时专科就诊,完善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或是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注意是否存在颅内静脉窦狭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因精准治疗,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钱宇阳)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