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时交付体现了企业对客户的高度负责,对于企业来说是也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企业只满足于客户的交付,自己没有利润,这样的经营不是最佳的。
怎么才能在满足客户交付的情况下让企业有利润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订单模式。
1
订单的四种模式
制造业的种类很多,但制造业的订单模式只有四种。
第一种模式是MP(Mass Production,大批量生产)。这个模式可是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第一个模式,福特就是靠这个模式的流水线生产创造了辉煌。福特年代产品品种很少,批量很大,重复订单多,新产品迭代很慢,一个产品能够连续做很久。这个模式随着人类的需求增大和个性化的发展是越来越少了,但是,不能说它完全消失。
第二个模式是MTS(Make to Stock,备货型生产),这种模式是品种挺多,批量挺少,重复订单还是蛮多的,工艺比较固定,就是说新品种其实不太多。
第三个模式是MTO(Make-to-Order,订货型生产),多品种,小批量,重复订单很少,新产品蛮多。
第四个模式是ETO(Engine-to-Order,工程订单),也就是定制化生产,多品种、小批量,重复订单很少。
这里面有的朋友会分不清MTS和MTO的区别。如果每一个订单都有一个具体的交付期,那就叫MTO。如果客户给你的订单不是具体地有一个交付期,最后的交付是根据需求,不管是客户的需求还是你自己的需求,这些货推向市场、成品仓、发货给经销商,这种模式就叫MTS。
2
MTS怎么补货?
出货跟生产、补货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自主式的出货难度低很多,但是很多中小企业不是像丰田一样拥有自主品牌,他们的补货量,或者说一个长期的、中长期的订单是由客户给的。
有的企业补货周期只有五天,正常情况下能来得及交货,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客户发个通知,后天就要出货。有一个企业家朋友告诉我,他的企业虽然产值上千亿,但是最近三年来没有正常出货。
有的企业为了补货,把库存的压力给到那些弱小的供应商,这是不应该的,这样的做法没有担当。
那该怎么做?我们先看看自主的MTS怎么补货。在丰田的计划体系里面有一个顶层计划,整个这个方案叫PSI。P(Production)指的是生产的数量,S(Sales)指的是销售的数量,I(Inventory)指的是库存。
如果我们知道生产多少产品,减去销售多少个,剩下的就是库存。生产的数量很清晰的,库存的数量也很明了的,关键就是销售的数量。日本的一些比较头部的企业,它肯定是MTS,那它不是根据确定的订单来做未来的规划,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做未来的规划呢?
第一个客户的确切订单要有,第二个客户的Forecast(预测)订单我们是要考虑的,第三个市场预测,比如说哪些产品有可能会火,企业是否有这个勇气把它提前生产出来。提前多少那就更有水平,最好生产出来正好就火了,这里面是有风险的,万一这一款没火的话,那么这个预测就失败了。
第四个,一个新产品按照开发规划,可能是半年之后才能够上市,但是我们的计划里面已经包括它在内。而且有新产品上市,必然就有旧产品被淘汰。4个东西结合在一起作为这个S的数据,除了客户确切订单,下面三个都是预测性。
很多企业的销售很厉害,第一个方面很厉害,就是拿客户的确切订单,第二个方面就是未来的客户达成一些意向。我几乎到现在为止没看过一家中小企业把第三和第四纳入规划。某个产品有可能火,什么时候火,别人答不上来。这个产品如果火了,企业现在该干什么?他们也不敢肯定。
有时候是能力的问题,未来的规划叫PSI。PSI一定要滚动,要更新,因为除了第一项确切订单之外,其他三项都是预测的。
什么时候变更一次?理论上来讲,PSI计划变得越快,说明公司的水平越高。有的企业一个月滚一次,也叫月度滚动计划。
3
PSI计划把突击转变成为月度管理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觉得PSI计划一个月滚动一次有点慢,他们是半个月滚一次。
滚得越快,企业对于未来的掌握程度就越高,到目前为止,我没有见过哪个企业可以一个星期滚动一次。一个星期滚一次太快,企业忙不过来的,半个月滚一次比较合适。
假如说PSI是月度滚动,在4月份,PSI表格开头那个月就是4月,从4月一直到12月。那么3月的PSI表和4月的PSI有共同的覆盖期。
从4月份一直覆盖到12个月,问题是每次变动之后,4月份、5月份一直到12月份,每个月有没有变化?预测是一定要有变动的,滚动的目的是要反映变化,这叫PSI月度比较。看看每变更一次,跟上一个版本的PSI有什么差别。
这是非常有效的数据,它告诉我们市场是什么在变动。从表格我们可以知道计划如何落地;生产部门能够知道它的负荷,就是说未来生产的能力够不够;采购哪些核心的原材料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到了旺季如果不加班,我们能不能完成任务......
如果我们想做2022年的PSI,那就必须在2021年的年底就做好。
做好PSI表,就能把事业目标变成月度管理。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现在中国的企业年底冲刺的现象频繁,快到年底了,发现销售额跟老总、老板的要求差一半,但剩下的时间只有四分之一。
为了避免年底突击,我们要把这种突击转变成为月度管理,按照赵智平教授的说法,波动要抵消,按照空间的说法要均衡化。
4
PSI情报让我们科学做决策
有的企业产品销售会随着某些季节出现波动,假如说在4月份A企业生产规模需要5条生产线9个班,到5月份5条线10个班。
如果我们在5月份就需要增加70个人变成一个班,那必须在4月底要招人,进行岗前培训,5月份就能顺利上岗。如果到了8月份的时候只需要4条拉,有一条拉空闲,多出来的人该怎么处理?
PSI表给出了情报,我们才能够提前准备。如果连续N个月都是多了140人,有可能就会考虑减员了,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再过两个月又需要增加140人,这种比较波动的情况,我们白养他们两个月,也比到时候再招140人要好。
为什么?因为招人、岗前培训存在着隐性成本,甚至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生安全问题......
如果老板问你,你这个部门明年开始以月为单位,各需要多少人?我们就要考虑人事规划,我们根据PSI表格数据的一些关联性,看出增产和减产的趋势,甚至还有些新产品导入,这样来决定你的生产技术部要不要增加人。
除了招人的问题,从排产的角度如何做到均衡化?
我曾经遇到个销售的担当,这个人接了一笔大单,他感到出彩的机会来了,就把客户的10万台产品放在一个月里面,这10万对生产基地来说就是多了60%的产能。
我就觉得很纳闷,美国的一个超市,一个月卖不了10万台,怎么可能一个月要给它10万台。我慎重地跟销售确认清楚,原来他是为了自己出彩,想一个月就把这笔10万台的订单搞定,原来美国这个超市的需求是3、4、3分三个月,销售把原来的3、4、3合在一起变成10。
除了计划不符合常识,我们要好好地思考,我们要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立场来做吗?我们的生产构造、人员、产线、设备、核心的工装、仪器够不够,我们要明确地把它写出来,包括里面怎么投资,这个钱到底怎么分摊。
很多东西会在PSI评审会上要定下来,开完会之后,PSI计划会正式地修改,正式的计划就不能改了。
5
结语
PSI计划能够给予企业很多帮助,但是中国企业为什么干不好PSI?有的人数据随便填,导致数据不准确。数据不准,用了它反而害人。
所以PSI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有三大核心要点。
第一个核心,变得越快,公司的能力就越高,但是也不能变得太快,否则忙不过来,个人建议,如果不是自主品牌,半个月变一次比较好。
第二个核心,PSI是有预测的成分,但是PSI又要成为我们今天行动的依据,那么我们的计划要有柔性度,叫N+α,N永远代表下个月,而α代表跨度。
第三个核心,是要科学、严谨、要拿数据说话。如果数据的准确度都达不到80%,目标就达不到。
那么,PSI跟TOC(约束理论)关于补货MTS到底什么不同?企业要做PSI,就要精准地规划,精准地完成后面的行动,在备战行动中有风险。TOC不想在备战上有这么多风险,但是我能保持个相对比较好的状态,也就是说恰好的状态。TOC选了个比较折中的方式,既要保证交付,又让我们的经营、库存得到一个很好的掌控。
PSI跟TOC这两个模式都并非完美无缺,也有它的风险,一个企业家你选择哪种模式,都要考虑你对风险的认知和风险的承受程度,如果你是自主品牌,PSI更合适,如果你不是自主品牌的,用TOC的方式比较合适。
口述:李忠教授;整理:广东欧博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