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题目:
九罭之鱼
古籍上的《鳟鱼图》
正文 :
“ 九罭之鱼,鳟鲂 ”是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九罭》的诗句,
当中的“罭”读作yù,粤语读作wik6,作鱼网解(见《说文解字·新附字》);
“九罭”的意思是小鱼网。
诗句意思说,鳟鱼和鲂鱼是可以用小鱼网捕捞的大鱼,喻以表达做事易如反常的轻松惬意心情。
需要强调,这里的鳟鲂有可能就是专指鳟鱼,或者是大鱼的代名词,未必是鳟鱼加鲂鱼。因为后世对诗句的解释都集中在鳟鱼上,较少提及鲂鱼。
例如,《毛诗疏义·鳟鲂》的“ 鳟鲂,鳟似鲵鱼,鳞细于鲵也,赤眼,多细文 ”以及《草木虫鱼疏·鳟鲂》的“ 鳟似鯶鱼,而鳞细于鯶,赤眼 ”。
在古人口中,鳟鱼又称“鮅鱼”。
鳟鱼
鲑鱼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国时期经学家孙炎对此给予的解释是“ 鳟好独行,尊而必者,故字从尊从必 ”。
尽管古人形容鳟鱼用小鱼网都可以捕捞,但古人以之入膳的描述甚少,经费劲查找,终于在明代《饮食须知·鱼类·鳟鱼》《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及清代《清稗类钞·动物类·鳟》见到相应的文字。
《饮食须知·鱼类·鳟鱼》云:“ 鳟鱼味甘,性温。一名赤眼鱼。多食动风气,助湿热,发疮疖癣疥及痼疾。 ”
《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鳟鱼》云:“ 《说文》云:鳟鮅,赤目鱼也。孙炎云:鳟好独行,尊而必者,故字从尊从必。时珍曰:处处有之,状似鲩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鲩,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道网。(鳟鱼)肉气味甘、温,无毒。暖胃和中,多食动风热发疥癣。 ”
《清稗类钞·动物类·鳟》云:“ 鳟,可食,似鯶而小,鳞细,背浓蓝,腹白,体长者至二尺馀(余)。产于河海,夏日溯河流而上以产卵。 ”
鳟鱼在广东并不鲜见,但广东人俗称其为“红眼鰆”(“鰆”粤语读作ceon1),粤中地区通常用榄角蒸之而吃,粤东地区则原条烚熟并晾凉作“鱼饭”。
至于,鳟鱼的品种,请看《食材知识》的推文 。
潘老师按 :
注1:《诗经·国风·豳风·九罭》曰:
“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
注2:《毛诗·陆疏广要·九罭之鱼鳟鲂》云:
“ 鳟似鲲鱼而鳞细于鲲也,赤眼多细文。鳟多生溪涧,傅丽水底难网捕。《诗缉》云:鳟鲂,毛以为大鱼,今赤眼鳟及鳊鱼皆非大鱼,亦常鱼也。 ”
注3:《埤雅·鳟》云:
“ 鳟似鲩而鳞细于鲩,赤眼。《诗》云: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盖鳟鱼圆,鲂鱼方,君子道以圆,内义以方。外而周公之德。具焉,故是诗主以言之,然则鳟象公之圆,而衮衣者,道也。鲂象公之方,而绣裳者,义也。元衮纁绣而后可以见周公。犹之九罭之取鳟鲂也。《尔雅》曰:鮅鳟。盖鳟一名鮅,孙炎《正义》曰:鳟好独行,制字从尊,殆以此也。 ”
注4:《尔雅翼·鳟》云:
“ 鳟鱼目中赤色,一道横贯瞳鱼之美者,今俗人谓之赤眼。鳟其音乃如蹲踞之蹲,食螺蚌,多祗独行,亦有两三头同行者。极难取,见网辄遁。《诗》称九罭之鱼鳟鲂,鳟既如此,鲂则《说苑》所谓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也;周公有圣德,遭时之未信。退避于东有难进易退之操,故以鳟鲂言之。 ”
全文完
粤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