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西门
开平这片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据《滦州志》记载:商周时,开平属孤竹国地,战国时属燕国地,秦为辽西郡地,西汉时属幽州地,唐朝在这里设置石城县至辽金时代,元为义丰县。光绪五年版本的《永平府志》中记载:石城县的建置在不同朝代俱异,有些不同。明改为开平中屯卫,开平其名也因此而来。
民国版本《滦县志·建置》记载:开平城在州(滦州)西南九十里,明之中屯卫也。原设口北大宁沙岭,洪武中调真定府,永乐元年移置于滦之义丰里。义丰里即唐石城县,元义丰县旧地焉。驻兵守城,成为明代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从此称开平镇。
在《明尚书姚夔开平中屯卫新城碑记》中记录得更为详细:永平去京师五百里,遂为畿甸重地,又以滦负山带河,尤为要害。乃于义丰旧县,置开平中屯卫,自大宁沙岭徙来,远去州九十里,旧有土城颓圮。就是说永平距离京师五百里,因此属畿辅重地,又凭借滦州山水,属要害之地。 成化改元之明年,都察院右都御使李公以其地密迩边境,宜有城以备非常,奏准下有司,讲修筑之政,于是巡抚右佥都御史阎公、镇守印绶监右监丞龚公、总兵官东宁伯焦公,相与协谋经画,而府卫咸听约束,择廉洁官,得永平府通判段玑、忠义中卫副千户陈昶、董领厥事,计货食之出入,量工程之多寡,因旧增新,百堵既完。成化二年(1466年),经都察院右都御使李公奏准皇上,决定修补开平以备非常,于是选派比较廉洁的官员段玑、陈昶主持修城一事,根据工程量,把原来的土城改为砖城。《滦县志·建置志》中写着易土城以砖。经过修建,开平城乃作南门以正面势,作东西门以通往来,浚沟隍,布桥梁,疏水道,是故甲兵有宿,室家有护,晨昏警严,钟鼓分明,民居帖安。周计尺九千二百七十有八,高为尺二十有三,始事于成化三年十月一日,讫工于明年五月十二日,通判以是役,钜而不费,重而不劳,上卫乎国,下庇乎民,巡抚镇守总戎之功,不可无记述以示后,乃次其头末,来请余文,余惟城郭沟池,有国者所当设也。开平城城墙周长9278步,高23尺,开设东、西、南三门,南门为正门,东西门为便于往来,还疏浚水道,架设桥梁,开挖护城河,居民和守城士兵诚可谓一劳永逸者也。史料上记载只开设了东、西、南三门,难怪没听说过北关,原来当初建城时就没有北门。
开平被誉为填不满的开平城。之所以有此之誉,源于兴旺的开平集贸,开平大集远近皆知。光绪版本《滦县志·地理志卷三》记载:古者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明成化三年开平兴集,每月农历逢五排十为集日,由镇内商号划分粮食、柳编、农具、牲畜、木料、土产、山货、百货等市场,并确定市场价格。开平镇,城西南九十里,五、十日大集,二、七日小集。西达天津,北通口外,商贾辐辏,财货丰盈。每逢集日,各方商客云集开平城,一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邻近的县区,如迁安、遵化、丰润、滦县、乐亭以及口外的粮油、木材、木炭、核桃、栗子、花生、鲜货、条编等产品大量进入开平集市出售。
集贸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一些手工业作坊相继开业。开平大刀、大缸、瓷器、烧锅、麻花都已成为特产。烧锅说的是烧锅酒。开平曾有五大烧锅,分别是复盛隆、德庆号、公升泉、公顺泉、继恒号,都开办于明朝。刘秉中先生在《昔日唐山》中介绍,复盛隆坐落在西大街,大掌柜袁瑞华。德庆号坐落在东大街,大掌柜张子义。公升泉在东大街东端,掌柜为山西人,不详。公顺泉在东大街东门,掌柜为山西人,不详。继恒号,坐落在开平东大街东门外的娘娘庙西边,山西人开办。后来被当地人买过来改称继恒号。开平为军事重镇,由于开设了烧锅,又通往口外,商旅往来经此驿站,歇息、喝酒,开平烧锅的繁盛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19世纪中叶,清朝在开平开设了开平矿务局,在乔屯、林西先后凿井开采煤炭,开平镇的经济全面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八方人士云集,镇内商业兴旺发达。其中大商户有公合兴凯威德昌栈等八大粮庄;还有好多老字号如福盛兴惠丰号义发祥隆来隆记德生堂等百货店铺、银铺首饰、当铺、医药店。开平火车站也是很早开通使用的车站,开平古镇成为滦州以西、天津以东地带的政治、经济中心。
来源:唐山晚报 作者: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