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的烽火燃起。这一天,在民族的心灵史上留下创痛,更让这个民族挺起脊梁。卢沟桥上雄狮怒吼,震彻寰宇。八年抗战,3000万同胞捐躯,人民战争势如汪洋大海,终将侵略者淹没。
硝烟早已散去,侵略和反侵略的枪炮声从未被遗忘。血写的历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刻骨铭心。在29军用过的大刀上,岁月蚀刻了斑斑锈迹,但遮掩不住刀锋的寒光;南苑的一段枯木,嵌着侵略者留下的累累弹片,不曾倒下;当年驻守在卢沟桥上的连队,连长战死沙场,留下那张委任状,记录着中国军人的职责和血性……
苦难砥砺了民族的成长,坚韧支撑着前行的脚步。81年过去,我们已经站在了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回望七七,不为记录仇恨,而是为了历史不再重演。
委任状背后的守桥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起点。在这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桥边,连长孔宪全带领10连120名官兵,与日军血战20天,这位29岁的年轻连长,牺牲在守卫卢沟桥的激战中。
1995年,他的老乡兼战友胡宗祥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文献——孔宪全连长的委任状、嘉奖令等遗物,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张珍贵的委任状,背后是一个守桥之连的抗战故事。
1936年4月1日,17岁的胡宗祥跟随济宁老乡孔宪全到河北当兵,被编入抗日名将宋哲元的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3排,连长就是孔宪全。
7月7日,日军从9时开始,在宛平城北约400米处进行攻击式演习。第二天凌晨,日军开始向宛平城内开炮轰炸。北平当局命令驻军,坚守卢沟桥。
当日清晨5时许,日军向10连所在的回龙庙阵地发起攻击。没等日军完全进入射击圈,10连连长孔宪全大吼一声开火,守桥的战斗打响了。
7月8日,在三个小时的激战中,10连打退了敌人的三次冲锋。
8时,日军分出一支队伍向回龙庙正北迂回,企图包抄中国军队。同时,日军集中炮火,将回龙庙周围炸得砖石乱飞,硝烟弥漫。为了避免伤亡,10连只好放弃回龙庙,退守铁桥,撤离时,排长沈中明不幸中弹牺牲。
随后,日军又集结重兵,向铁桥猛攻,双方展开了肉搏战。由于中国军队事前准备不足,人员伤亡很大,铁桥东段也被日军占领。
到11时,日军已对铁桥形成包围之势。10连只好全部退守到石桥。为了掩护全连撤退,胡宗祥只身冲上卢沟晓月石碑旁的一座屋顶,用火力压住进逼之敌。
不久,10连的两处外围工事都被日军占领后,只剩下了卢沟桥石桥。为了夺回铁桥,当晚,10连官兵又同日军激战两个多小时,终于击溃日军,收复了铁桥。
胡宗祥所在的第10连共120人,保卫卢沟桥的多次战斗中伤亡70人。连长孔宪全在夺取铁桥的战斗中,一马当先率部冲锋,不幸中弹牺牲。
这是一场为了尊严而坚守的战役,10连一直坚守在卢沟桥边二十多天,日军未能越雷池一步。
南京政府对抗战的全面爆发没有准备,采取了应战而不求战的不坚决态度。29军军长宋哲元也在谋求谈判解决之道,力求避战。7月26日下午,219团奉命将卢沟桥防务移交给地方保安部队。10连将士只得含泪把浴血奋战保卫的卢沟桥拱手让出。数小时后,卢沟桥失守。
卢沟桥是北平南下的咽喉,日军占领卢沟桥后,北平成为了一座死城。
学生兵浴血南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陈列的一段弹痕累累的枯木,在众多展品中显得分外扎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物保管部主任要秋霞告诉纪事君,这段枯木是从南苑战场征集来的。研究人员用金属探测器发现,枯木中嵌有许多弹片。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场恶战不但吞噬了5000多名中国守军,也吞噬了著名抗日将领佟麟阁和赵登禹。7月28日南苑一战是29军平津抗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幕,也是平津抗战的转折点。次日,宋哲元下令放弃北平,29军全线南撤。
与南苑惨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物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汉奸潘毓桂。在参加完29军的军事会议后,他把29军反攻的全部计划向日本人和盘托出,并且指点日军要集中攻击缺乏训练的学生兵团驻地,以便事半功倍。战后受审时,潘毓桂竟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卖国行为是为了尽快结束抵抗,以免生灵涂炭。然而,正是他的出卖,使得驻守南苑的学生兵几乎全军覆没。
1999年,100多岁的张寿龄老人向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唱起了那首自己当年写的战歌:风云恶,陆将沉,狂澜挽转在军人……当年,身为军训团教育长的他,正是唱着这首歌,带领着1000多名学生兵,举着大刀冲向敌人的。由于军备紧张,学生兵们一直没有配备武器。直到卢沟桥事变之后,才给他们每人发了100发子弹,4颗手榴弹,每个班配备一把轻型机关枪。当然,还有每人一把没有开刃的大刀。大刀刚发下来那几天,附近村子里的铁匠都被请进了军营,到处都是霍霍的磨刀声。然而,大刀并没有阻挡住敌人的铁蹄,28日6时,日军第20师团2万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南苑兵营发起了狂轰滥炸。
12时,坚守南苑的官兵们接到撤退北平的命令。由于通讯线路被炸毁,这一命令只能在战壕里接力棒似的口头传递。就在这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军队的撤退路线,早已被潘毓桂出卖给了日军。1000多日军埋伏在佟麟阁、赵登禹撤退的大红门途中。日军先击中了佟麟阁的枣红马,随后又击中他的头部。在大红门附近的黄亭子,一枚炸弹炸断了赵登禹的双腿。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这是赵登禹阵亡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南苑失守使北平丧失了所有的前沿阵地,第二天,北平守军选择了弃城。从此,北平和天津开始了八年的沦陷生涯。
冯治安临危受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支钢笔和一个锈迹斑斑的闹钟。它们的主人是卢沟桥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冯治安将军。
1937年初,华北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宴就不断逼迫北平的头号人物——29军军长宋哲元成立华北自治政府。日寇占领华北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宋哲元只能奉行蒋介石给他的八字真言:忍辱负重,委曲求全。5月,不堪其扰的宋哲元,以回原籍扫墓为名,离开北平。临行前,他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存亡之秋,冯治安就这样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37年7月7日上午,日军出现在卢沟桥北侧。看着来势汹汹的日本兵,110旅旅长何基沣急电正在保定的冯治安。冯治安一面往北平赶,一面命令219团团长吉星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卢沟桥为平津咽喉,必须确实固守,不许敌人前进一步,不许放弃一寸国土。
7月7日夜,在卢沟桥西北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谎称走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与日军周旋多年的冯治安,十分清楚他们的伎俩,当即拒绝。他命令29军219团团长吉星文:不准日军一兵一卒进入,不许放弃一尺一寸国土。彼如开枪,定予迎头痛击。
7月8日凌晨5时许,日军向宛平县城和距卢沟桥不远的平汉铁路桥发起进攻。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冯治安向前线官兵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当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应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
面对这场日军精心布置的棋局,冯治安率领的29军虽是仓促应战,却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1937年7月8日这一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此后的8年中,中国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在8年抗战中,冯治安将军率部转战徐州、淮河北岸,配合台儿庄战役,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捐献文物时,冯治安将军的女儿冯炳如介绍说,这个闹钟是冯治安将军1937年前后在香港买的。从临沂大战、徐州会战,到武汉外围会战等大小战役,它一直陪伴着冯治安将军走过了抗战8年,也时时刻刻提醒着将军勿忘国耻,光复中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创作于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大刀进行曲》 ,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的网民留言中,这首歌和它歌唱的29军大刀队被屡屡提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也陈列着一柄29军用过的大刀,刀背有了些许青锈,但锋芒仍在。
29军的大刀,环首长柄、宽刃重身、长近一米,最利劈杀。刀起时,风声赫赫;刀落处,快意斩敌。凶悍如侵华日军,亦为之胆寒。
29军大刀队成名于卢沟桥事变四年前的喜峰口一役。是役,500名战士背着大刀,趁夜奇袭日军驻地。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做了刀下之鬼。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他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步枪上的刺刀与大刀对决,占不到任何便宜。
喜峰口之役歼敌5000余人,是九一八以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29军大刀队名声大振。
卢沟桥事变中,大刀依然是中国军队震慑敌人的武器。曾在军中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白刃战歌》: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留下了记载:日军二百余名被宋(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
然而,这样的胜利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9军出身西北军,非蒋介石嫡系,武器装备本就粗劣,部队制式的汉阳造和毛瑟枪只有三分之一,而且没有刺刀。使用大刀作为近战武器,是因为其制作简单,造价低廉,而且战士很容易上手。
比起制作精良的日本武士刀,中国的大刀粗糙却势大力猛,近战夜战势不可挡,但在卢沟桥事变的平原攻防战中,大刀队没有多少机会与敌人贴身肉搏。在枪炮唱主角的现代战争中,大刀这种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勇则勇矣,却抵挡不住迎面而来的子弹。面对着枪林弹雨,大刀队发起的是无异于自杀的冲锋。
29军大刀队在平津抗战中损失殆尽,但大刀却成了中国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象征,一次次出现在抗日战场上。抗战精神凝练成最锋利的刀锋,向着侵略者的头上砍去!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tf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