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3日,特斯拉股东大会及首次“电池日”活动正式举行。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大会上称,大约三年后,有信心能制造出价格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近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电池日”上预告的2.5万美元汽车是独立的新车项目。
这将意味着特斯拉在未来三年内,将推出一款、甚至数款价格在17万元左右的全新车型。届时,该系列将与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Model X(图片|配置|询价)、Model Y共同构成特斯拉的乘用车体系。
在此,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特斯拉的产品史。2008年,特斯拉发布了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这款两门运动型跑车在美国起售价10.9万美元;2012年,特斯拉发布了四门纯电动豪华轿跑车——Model S,起售价5.74万美元;2015年,发布豪华纯电动SUV——Model X,起售价8.12万美元;2016年,发布Model 3,起售价3.5万美元。
可以看出,特斯拉由高端车型开始,逐渐覆盖中低端车型,采用了“由上而下”的战略。
与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巨头的比亚迪则采用了一种相反的战略。
2008年,比亚迪发布了其第一款双模电动车——F3DM,起售价14.98 万元;2011年,比亚迪发布的E6先行者虽然售价达到36.98万元,但用户购买该车可得到12万元的补贴;之后,比亚迪E系列、王朝系列陆续发布了等多款新能源汽车,补贴后起售价主要在5——18万元,定位中低端。2019年,比亚迪发布纯电动SUV——唐EV,补贴后起售价25.99万;2020年7月,纯电中高级轿跑——汉EV上市,补贴后起售价为22.98万元。而2021款唐EV补贴后起售价达到27.95万。
可以看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主要定位中低端,近些年,比亚迪显露出向高端进军的雄心。
两种不同的战略,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相对而言,比亚迪向高端进军可以看作是“爬坡”,其需要解决两大难题:
一是建立技术储备,增强研发、设计、制造等能力,这是一家汽车厂商想要取得发展的根本。在汽车领域,比亚迪已经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电池、电机、IGBT电控芯片、冲压技术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均自主研发、制造。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是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尤其是面对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比亚迪的技术储备依旧需要加强。
比亚迪“刀片式磷酸铁锂电池”
二是需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影响力。汽车领域,叫好不叫卖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厂商往往研发实力并不弱,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在任何消费领域,大部分消费者不仅仅看重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也十分注重品牌。比亚迪由低端汽车起步,向高端进军的道路,如何打造品牌影响力是关键。
而特斯拉“由上而下”的打法,则不存在这些问题。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高端汽车的技术可以下放给低端汽车;而凭借“探测火星”“发射卫星连”以及高端汽车所建立起来的形象,相对而言,消费者更乐意购买特斯拉的低端汽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的战略会一帆风顺。中低端汽车领域,消费者面临的选择更多,竞争更激烈,既有比亚迪、吉利、日产这样的老手,也有小鹏、威马、恒大这样的新势力。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毫无疑问,依旧需要加强研发实力。
特斯拉“电池日”彩蛋——硅纳米线,展示了特斯拉对新材料的研究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战略不禁让人想起如今手机届的华为和小米。华为依靠MATE系列和P系列,已经站稳高端手机市场。小米在成立10周年之际,也宣布了向高端进军的口号,发布了4999元起售的小米10 Pro和3999元起售的小米10,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竞争成败取决于自身的实力。毕竟,华为也是从中低端手机开始起步的。
小米10Pro和华为MATE30 Pro
只是在比亚迪和特斯拉研发实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比亚迪未来的路更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