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好文:浴佛节的习俗讲究(浴佛节的讲究)

张骞凿空,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架设了一条黄金大道。在这条大道上,佛教文化进入中土最早,传播最快、影响也最大。浴佛节入中土并汉,就是典型一例。

浴佛节是印度寺院纪念佛祖举行的宗教仪式。佛教传说,释迦出生时有九条龙吐香水,洗浴佛身。据此,每逢释迦诞辰日,寺院举办诵经法会,以各种名香浸入灌洗佛像,人们习惯称浴佛节为佛诞节或佛诞辰节。

佛教于西汉末传入中土,汉末流入民间。浴佛节是经丝绸之路、东传最早的佛教节日。据文献记载,在中原地区汉化寺院首次举办浴佛活动的时间是汉灵帝(156 年—189年)时。当时丹阳人笮融为徐州牧陶谦督广陵等郡的漕运,他断盗官运,在徐州、广陵间大起浮屠寺,造铜浮屠像,用免除徭役的方式招致信徒,由此远近前后五千余人,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浴佛活动,耗费巨大、兴师动众、铺排奢华。显然,徐州是汉末佛教传播中心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楚王刘英有关。众所周知,东汉初,汉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首先在封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地区招聚方士、西域沙门,祭神求福,开布施之端。从此,释迦牟尼进人中国的神坛,浮屠之教成了贵族的信仰。

浴佛节在徐州先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汉末,佛教东传也有海道。如果说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公元一世纪的古印度文佛经,证明佛教首先从西北陆路而来,那么临近海滨的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的新发现,就是佛教来自海上的实物证据之一。那时海上交通发达,汉人用北极星和铜圭表观测天气导航。泛海船队可能把佛教从东南次大陆沿着南海之滨输送到黄海之滨,从而在孔望山留下了佛教图像。这些史料都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确存在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佛教输入中土的新线。

佛诞日时间的统一

释迦牟尼的诞辰是佛教界的一大节日,在汉化寺院中,究竟哪一天是佛诞日,千余年间尚未统一。

古印度的历法与中国农历不同,人们在译经时只能根据大致日期进行换算;又由于印度佛教上座部与诸部关于佛诞日的记载不一,所以佛诞日到了中国,先后就有十二月初八(腊八)、二月初八、四月初八等几种说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南朝梁到唐以二月初八或四月初八为佛诞日。《醉翁谈录》记载:宋代,北方以十二月初八为佛诞日,南方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在宋代释迦牟尼一年中过两个生日,受两次沐浴。直到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尊佛,特敕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重新整修清规,德辉遵照朝廷旨意,将各种清规汇集,删繁补简,定为九章,而后颁布全国,令天下寺院共同遵守,这就是自元至今仍在寺院中流行并奉为行事准则的《敕修百丈清规》。如此才把混乱多时的佛诞日统一起来,汉化寺院遂以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佛诞节,以腊八为佛成道日。

浴佛节中的汉文化习俗

浴佛节既是寺院的节日,也是民间的节日。寺院的僧人来自红尘,寺院又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而它的生活习俗、节日风尚必然和世俗社会的习俗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于是,浴佛节带着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风尚的烙印融入中华文明的体系中。

节日饮食 中国传统节日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时令饮食,浴佛节自然也有自己的饮食习俗。据说唐代浴佛节讲究吃糕麇;五代时吃指天馂馅,元代时吃香水黑糕,清代吃盐水煮豆。可惜,这糕麇 指天馂馅香水黑糕如何做、怎样吃,早已失传。惟有明代的浴佛食品不落夹,古籍中记载颇多,《明会要》记载:不落夹者,以糯米、粳米、黑糖、蜜、红枣为之。刘若愚《酌中志》说: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看来所谓不落夹,就是用糯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因其是用不落叶包裹而得名。明代佛诞日吃不落夹非常普遍,甚至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朝廷还赏赐文武百官于午门吃不落夹。

明清时代,在北京,浴佛节还有拈豆念佛之俗。明人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四月)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十八日亦舍。先是,拈豆念佛,一豆,佛号一声。有念佛至石者。那时,信徒的做法是:平时念一声佛,拈一颗豆,念佛愈多,得豆自然多。到了佛诞这天,把一年来所拈之豆,不管是黄豆还是青豆,用盐水煮熟送给人家,名曰结缘豆。得结缘豆的人也要拈豆念佛,并把结缘豆吃掉。清代,北京人传承这一习俗时,又和拈豆积寿结合在一起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一回中,描述贾母八十寿庆时便有拈佛豆积寿的情景。贾母对凤姐道:你们两个在这里帮着师父们,替我择佛豆儿,你们也积积寿,前儿你妹妹们和宝玉都拣了,如今也叫你们拣拣,别说我偏心。

祈雨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是人们时刻关心的问题,久旱无雨或久雨不晴,人们求天不应、呼地不灵,无可奈何之时,便不得不借助于庙堂的佛祖了,于是就有了四月八日祈雨或乞晴之俗。

祈雨之俗和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古有成汤祈于桑林,以身为牺牲求雨的传说。汉代有祈雨之祭日雩祭。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大旱雩祭而请雨,大水鸣鼓而攻社。明清时代,浴佛节祈雨之俗大兴。嘉庆《浚县志》: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诸寺院作会,农人望雨尤切。这时寺院和尚作法会为信众祈雨。河南、湖南亦如此,河南《真宁县志》云:四月八日灵湫神会,各府州县拜迎圣水祈年。

祈子 古代社会中,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山野草民,传宗接代是家族中的头等大事。一旦遇乞子的吉日良辰,岂能错过。《荆楚岁时记》(佚文)载:四月八日,长沙寺阁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无子者,求之。子母神又名女岐,是古代传说中的生殖神。浴佛节,人们向寺院的九子母神祈求子嗣供养薄饼以乞子,往往有验。四月八日,是佛祖诞辰的吉利喜庆之日,北京人去寺院拜佛乞子,约定成俗。《宛暑杂记》载四月八日,燕京高粱桥碧霞元君庙,传是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祈生子。四月八,拜菩萨。施主入寺烧香叩头,施舍斋僧;僧人则做法会,以促成。祈子者借佛祖之力,以求传宗接代,用佛法福佑人生。这也是古老民俗与佛教信仰融合的产物,又是佛教信仰汉化的重要佐证之一。

纪念释迦牟尼生日的浴佛节,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千百年来,经一代又一代僧尼、善男信女的传承发扬,并将其融入中华文明的体系之中,这再次证明了丝绸之路是人们友好往来、汲取文化营养的大通道,是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大道。也佐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仅弘扬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文明,也不断吸收着世界各大文明的文化元素,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博大精深、多元、开放的节日。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生生不息、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源:2018年05月20日西安晚报)

搜索建议:好文:浴佛节的习俗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