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五台山(五台山,值得一去吗?)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在中国山西省北部

有一座远近闻名之山

五台山

它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

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

(五台山在中国的位置,以及其他名山,佛教和道教四大名山以及三山五岳均为常用概念,也有佛教五大名山的说法,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人们为何而来?

首先

是为它佛教名山的地位

这里保存了数十座历代寺庙

以及大量佛塔、经幢、塑像

佛教文化繁荣,相关活动频繁

吸引了大量信众和香客

(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分布的中心,摄影师@翟鸿宇)

其次

是为它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自魏晋时代

便已是佛教名山之一

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历代营建

留下了大量古建筑遗存

中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

有两座保存在五台山地区

(五台山于200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图为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殿前匾额及转角斗拱,摄影师@苟秉宸)

第三

是为它的自然环境

五台山所处的纬度虽与北京相同

气候特点却更接近大兴安岭

夏季平均气温仅有13.7℃

因而被称为清凉山

是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

此外这里还有着茂盛的森林、草甸

(五台山中的大宝寺,五台山山间气候清凉,植被茂盛,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摄影师@杨国军)

最后

是为它的地质遗迹

五台山是一座国家级地质公园

它见证了华北板块的地质演化

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地层

和第四纪寒冷气候留下的遗迹

(五台山顶的牛形石,也有人称其为牛心石,为地质历史时期寒冷气候中物理风化的产物,摄影师@杨国军)

五台山

远远不止一座宗教名山

它究竟是什么

一切要从它诞生的时候说起

01

华北之巅

华北板块

有一个古老而稳定的核心

称为华北克拉通*

*克拉通:大陆地壳上古老而稳定的部分

五台山便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

露出地表的岩石之90%

由十几至二十几亿年前的岩石组成

是中国最古老的陆地之一

(组成五台山的岩石主要为十几亿至二十几亿年前的变质岩,摄影师@杨国军)

几十亿年来

该区域时而沉降为海

海洋中的物质一层层沉积在海底

时而整体抬升

岩石便遭受风化剥蚀

记录了完整而丰富的华北板块地质演化信息

(五台山地区海洋沉积地层,摄影师@杨国军)

在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大碰撞中

这一区域被不断抬高,再抬高

直到成为一道高出海平面数千米的山脉

太行山

(太行山位置和两侧地形,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太行山北部的一条支脉

便是五台山脉

它呈东北-西南走向

绵延130千米,宽40-50千米

北望北岳恒山,南接系舟山

重峦叠嶂,地势险要

(图中近处为五台山脉,远处为恒山山脉,摄影师@陈剑峰)

这里也是整个华北海拔最高的区域

五台山脉的主峰区

由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组成

五峰环绕的区域称台内

五峰之外便是台外

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大五台

(五台山地形,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峰顶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

变得平坦如台

故称五台

(五台山北台顶,摄影师@杨国军)

五台之中

最高的是北台叶斗峰

海拔3061米

为华北之巅

(薄雾中的五台山北台叶斗峰,此处的华北指自然地理区划中的华北区,不包括贺兰山敖包圪垯,摄影师@杨国军)

高耸的海拔

让五台山受到第四纪寒冷气候影响

山顶裸露的岩石

在水的反复冻结、融化作用下

逐渐崩解为带有尖锐棱角的碎石块

形成了石丘、石环、石流坡、冻胀丘等地貌

(五台山顶部的冻胀丘和石丘,是一种冰川边缘地区由于地表水分反复冻结、融化而形成的地貌,摄影师@孟腾飞&杨国军)

从东部而来的水汽

则在平坦的台顶周围聚集

形成云海

(五台山中台顶,摄影师@杨国军)

今日的五台山

仍保持着冷凉的气候

年平均气温显著低于周边地区

堪称华北地区的一座清凉山

(五台山气温和周边区域气温对比,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在海拔和气候影响下

五台山海拔2600-2800米以上

大部分区域为高山草甸

占五台山全部植被景观面积的44%

(五台山东台顶部的高山草甸,摄影师@翟鸿宇)

在山麓地带

则是主要由云杉、落叶松等

组成的针叶林森林

栎林、白桦林则仅占5%左右

(请横屏观看,台怀地区的山地森林,摄影师@霍健)

山间的盆地

海拔仅有600多米

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

这使得五台山保存了较完好的垂直自然带

(请横屏观看,五台山区植被垂直分布图,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山石、云海、植被

构成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

然而

从一座自然山体演变为一座佛教名山

需要更多条件

五台山刚好拥有一个绝佳的条件

02

缘起与波折

这个绝佳条件

便是五台山的位置

地处山西北部、太行西侧的五台山

正位于两个过渡带

一个是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

另一个是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

也是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

(位于恒山山脉的广武古长城,紧靠雁门关,长城之外便是广阔的高原,摄影师@杨虎)

中国历史上

北方战乱频发、王权更迭

五台山凭借巍峨的山形、清凉的气候

以及长期的佛教文化传承

吸引了历代帝王和僧侣的关注

又因其处于过渡地带的关键位置

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地

可谓占尽地利

但五台山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经历了三起三落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东晋初年

天竺僧人佛图澄将佛教从洛阳传入山西

随后其弟子在五台山建寺立庙

才正式开创了五台山佛教

接踵而至的十六国时期

乱世之中佛教徒开始四处迁徙流布

大量僧人涌入五台山

北魏统一北方时期

五台山因为距北魏都城平城较近

又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

成为北魏皇家的猎场

(北魏疆域和五台山位置,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此时

一部佛经的传入

彻底打开了五台山晋级的大门

北魏时期盛行《华严经》

五台山也不例外

《华严经》中有记载

(《华严经》)

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常为说法

经文中的清凉山本是虚指

但五台山冷凉的气候、壮阔的山形

以及山中少被人打扰的幽静氛围

让人自然产生联想

逐渐将虚构的清凉山与五台山对应起来

随后更是有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

五台山五座高峰的形态

与经文中描述的五顶不谋而合

更加深了人们五台山便是清凉山的印象

而与清凉山关系密切的文殊菩萨

也被认为在五台山顶修行

五台山的佛教

从此确定了一个核心

文殊信仰

(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摄影师@仁琳)

获得文殊菩萨加持的五台山

也获得了人间帝王的青睐

在北魏皇室的支持下

五台山地位陡升,兴起建寺热潮

先后建立佛光寺、清凉寺、观海寺等数十座寺庙

(始建于北魏的显通寺,摄影师@杨国军)

然而

五台山的初创之路并不太平

在这期间经历了两次波折

第一次冲击

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

太武帝原本也崇信佛法

但随着佛教的兴盛

他开始担心僧人叛乱

最终在公元438年下诏

(《魏书》)

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

五台山遭受冲击

许多寺院、佛塔、经书被毁

(位于佛光寺东大殿旁的祖师塔,是五台山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南北朝遗迹,摄影师@胡寒)

这一次灭佛持续时间较短

在文成帝继位后

五台山佛教得以迅速恢复

在北魏末期甚至一派繁荣

但第二次冲击很快到来

第二次冲击

为北周武帝灭佛事件

同样是因为寺院势力的增强

国库收入逐年减少

周武帝产生了压制佛教发展的想法

他召集僧人、道士和儒生辩论

最终借佛教劳民伤财为理由

确定废佛政策

(《佛祖历代通载》)

凡是经像,皆毁灭之,一切僧尼,并令还俗

五台山又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由于此次灭佛持续时间较长

五台山寺院、佛塔、佛像等

几乎被毁灭一空

大量僧人流亡

刚刚升起的新秀五台山

就遭受了两次无情的打击

到隋朝建立初期

五台山佛教已经是

(《古清凉传》)

芳徽盛轨, 湮沦殆尽

一幅了无生气的景象

从北魏开始建立起来的寺院、佛塔

如今只剩下极少的留存

五台山

还能再度崛起么?

03

鼎盛与毁灭

事实上

五台山不仅再次崛起

并且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

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繁荣

亚欧大陆上的商旅往来不断

汉末魏晋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本土化

这一切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沃土

隋朝帝王尊崇佛教

并大力发展五台山

其中隋文帝更是下令

在五座山峰之上各修寺庙

(今日五台山中台顶寺庙,摄影师@杨国军)

随后到了唐代

李唐皇室发家于山西

山西境内最知名的佛教名山五台山

自然成为皇家认可的圣地

五台山也迎来了大爆发

一时间佛寺林立

(五台山古清凉寺,摄影师@杨国军)

其中原建于北魏

在唐代经过重修的佛光寺

成为唐代寺庙的代表之一

如今保存下来的佛光寺东大殿

在唐代中后期经过重修

出檐深远、斗拱硕大、屋顶高大

用材粗狂健硕

较完整地保存着唐代木建筑特点

(佛光寺东大殿结构示意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摄影师@苏李欢)

殿内还保存着大量唐代彩塑

正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塑像

左右的童子、菩萨、天王、罗汉等

数量众多、表情生动

(请横屏观看,佛光寺雕塑标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标注@杨宁/星球研究所)

唐代的五台山佛寺

不仅殿宇恢弘、塑像精美

寺庙整体也常由多重院落组成

规模宏大

(始建于唐代的五台山金阁寺,今天的金阁寺为明清重建,摄影师@杨国军)

发展到极盛期的五台山

号称有寺院三百六十座之多

在唐末五代时期敦煌的一幅壁画上

可以窥见当时五台山之盛

这幅壁画以全景方式展现五台山的五座高峰

以及散落在山水间的大量寺庙

殿宇、楼阁、佛塔、经幢林立

其中便有著名的佛光寺

此外在这幅壁画上

还画出了从山西太原和河北正定

分别前往五台山朝拜的道路

文殊真身殿坐镇画面中央

尽显万流归海的气派

(敦煌壁画大五台山图,摄影师@孙志军,标注@杨宁/星球研究所)

而在这些有名的大寺之外

五台山地区还不乏乡村小庙

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便是

南禅寺

它距离五台山核心区较远

位于一处偏僻的黄土台地之上

(俯瞰位于黄土台地上的南禅寺,摄影师@石耀臣)

这座寺庙虽小

却造型紧凑精致

四周12根柱子撑起柱头的斗拱

空间几乎精简到无法压缩

其简洁与优雅

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

(原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大体保存了唐代的木架构,90年代经历过修缮,屋顶瓦做和鸱尾,以及直棂窗为现代复原,摄影师@柳叶氘)

大大小小的寺庙加起来

使得五台山的寺庙多如牛毛

此时的五台山

已经成为国际闻名的佛教圣地

日本、朝鲜半岛的僧人

也纷纷不远万里渡海前来朝拜

(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慈觉曾于唐开成年间来到五台山竹林寺交流学习,现在竹林寺内的纪念碑为后世日本僧人为纪念圆仁慈觉而立,摄影师@杨国军,标注@杨宁/星球研究所)

就在五台山进入鼎盛之时

第三次打击却从天而降

五台山的第三次衰落

便是著名的唐武宗灭佛事件

随着唐代早期佛教的发展

五台山进入鼎盛时期

寺院和僧侣掌握了大量财富

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五台山延庆寺,今建筑为重建,摄影师@杨国军)

忌惮于僧侣的势力

在公元841年

刚刚即位的唐武宗决定灭佛

一场历史上最大的灭佛行动开始了

首先,寺院的财产被查抄

紧随其后的,是大量僧人被杀

接着,全国寺院被下令尽数拆毁

(五台山佛光寺内的唐代经幢,为佛光寺唐代修葺重建时所立,经过唐武宗灭佛后遗留至今,摄影师@杨国军)

仅仅5年时间

朝廷便收缴寺院田产数千万顷

强迫26万僧尼还俗

全国拆毁寺院4600余座

五台山亦难逃劫数

众多僧侣逃亡

这次灾难性的打击

宣告五台山鼎盛时期的结束

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04

融合与重生

在经历了三次打击后

再次让五台山重生的

是融合的力量

北宋时期

五台山由于处于宋、辽边界

因而较少营建活动

但当时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都视其为圣地

西夏甚至曾向宋室请求去五台山供佛

(《宋史·夏国传》)

赵德明请修供五台山十寺,元昊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

因此到了南宋时期

掌控五台山的金国

开始在五台山修复和兴建寺庙

如今位于佛光寺东大殿旁的文殊殿

便是金代遗存

其建筑形式受到宋、金

即农耕与游牧的共同影响

(佛光寺文殊殿,整体结构为宋式,但檐下补间斗拱斜拱宽大,又具有辽金建筑特征,屋脊中央的琉璃宝刹则为后世元代人添加,同样显示了文化融合的影响,摄影师@冯思绪)

随后在元代

来自草原的统治者

对于五台山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这里有冷凉的气候、大面积的草甸

更是北方最著名的佛教圣地

因此

元代统治者大兴寺庙

并根据自己的信仰改造了五台山

为其带来了一种新的血液

藏传佛教

五台山原有的普宁寺、寿宁寺、普明寺等

均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摄影师@任鑫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佛塔

藏传佛教中的佛塔不同于中原

塔身纯白,中间收缩

蒙古统治者在五台山

建起一座巨大的佛骨舍利塔

即今天人们口中的大白塔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之一,摄影师@龚跃贤)

游牧民族的统治虽转瞬即逝

但藏传佛教就此在五台山扎根

经过明、清两代的营建

在清代康乾时期迎来新一轮爆发

起源自东北地区的清代统治者

热衷于在北京周边寻找避暑胜地和猎场

五台山气候冷凉、森林茂盛

因而成为皇家避暑和狩猎之地

康熙、乾隆两代皇室频频来到五台山

对其赞不绝口

(《清凉山志》)

宇内游灵山佛士最著者有三,

峨眉,普陀,而五台山为尤盛矣

位置绝佳、气候宜人

加上这里汉藏佛教的完美融合

更让五台山受到统治者青睐

在清代统治者的支持下

五台山寺庙规模进一步扩大

其规模丝毫不逊于唐代

加上历代留存下来的寺庙

共有五十余座

(五台山寺庙全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汉、藏融合的力量则大显威力

彻底改变了五台山佛寺的样貌

佛殿、宝塔、舍利塔

古今、汉藏等各种元素杂处

又完美地相互融合

(五台山显通寺,寺内建筑主体为汉传佛教样式,又有游牧民族特征,寺内既有砖砌楼阁、汉传佛教宝塔样式的金塔,又融合藏传佛教舍利塔的元素,众多元素令人眼花缭乱,又和谐共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

各个时代的壁画、彩塑、石刻

交相辉映

(请横屏观看,繁峙县公主寺明代壁画,公主寺位于台外,属于大五台地区,摄影师@刘浩,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不同文化的交融

更让这里形成了丰富的佛教活动

保存了多样的佛教仪式

(宗教仪式白面骷髅舞,摄影师@杨国军)

经过三起三落之后

如今的五台山再度成为热闹的佛教圣地

只不过前来的已不再是帝王将相

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五台山寺庙游客,摄影师@杨国军)

而时光为五台山留下的

是碎石、流云、草木

是石塔、泥塑、木屋

它们共同诉说着五台山的过去

透过这一寺一塔、一草一石

我们不仅看到一门宗教的历史

也看到王权的更迭

看到文化的演变

看到生命的盛衰

看到板块的运动

看到了五台山起起落落的一生

真正的五台山

拥有不息的生命力

穿越20亿年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五台山上,从东台到北台去的徒步者,摄影师@侯少杰)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成冰纪

图片:潘晨霞

地图:陈志浩

设计:杨宁、张靖

审校:烧烧、李张子薇、泰山

封面摄影师:胡寒

外审专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圣凯

【参考文献】

[1] 李屹峰 等. 山西地质公园[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9.

[2] 陈迟. 明清四大佛教名山的形成及寺院历史变迁[D]. 清华大学, 2014.

[3] 王贵祥.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4] 刘鸿雁 等. 山西五台山高山林线的植被景观[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5] 李碧. 金代之前五台山佛教文化与寺庙建筑探析[D]. 太原理工大学, 2012.

[6] 魏松峤 等. 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J]. 佛学研究, 2006.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 The End ...

搜索建议:五台山  五台山词条  
热议

 阿蔡用一刀刻万物

阿蔡能用刀雕刻任何美食,平时切个土豆丝、加工一下豆腐,竟然能在全网收获3000万粉丝!更多精彩,1月17日21:30,看《乡约》,关注主持人肖东坡,关注因为热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