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三,按照烟台的民俗,是女婿拜老丈人的日子,如果不是特殊原因,相信很多朋友中午都已经吃上岳家准备的丰盛饭菜。
正月初三,对于女婿来说,是拜老丈人,而对女婿的孩子来说,如果还未成年的话,就要跟着拜姥姥姥爷,等到成年或者成家之后,日子就会提前到正月初二。
女儿女婿的孩子,对于姥姥姥爷来说,是孙辈,在理论上,应称之为外孙或外孙女。不过,在烟台话中,一般都统称为外甥。
按照辞典里的解释,外甥其实是舅(姨)对姐妹家的儿子的称呼(说文解字称: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狭义上仅指男性,如果是女孩,应该称之为外甥女,但在烟台话中,两者通常也一概称为外甥。
小时候去姥姥家拜年,姥姥姥爷叫我外甥,舅舅和姨也叫我外甥,当时虽然不懂个中含义,但也能明显感觉有些奇怪。因为在爷爷奶奶那边,我是他们的孙子,而叔伯姑姑叫我侄子,两代人对我的称呼不同,按理来说,姥姥姥爷那边也应该如此,但为何都叫外甥呢?
长大后查考资料,这一疑惑也没有找到权威的解释。如果说外甥泛指男女还可以理解,但外甥和外孙混为一谈,感觉就不好解释了。
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因为外甥和外孙在烟台话中的发音相似,故两者很难区分。在烟台话中,外甥读作wai seng(不卷舌),而孙读作sen,且在孙子(外孙)这样的词汇中,通常还要加上儿化尾音,外孙就读作wai sen er,快读的话,就跟外甥的发音基本没有区别。
如果说一开始,两者只是读音的相似,但久而久之,人们也不再区分两者对应的文字,因此烟台话中的外甥,就既指外甥,也指外孙,顺带也不限男女。当然了,遇到比较讲究的人,还是会说外甥儿或者外甥闺宁。
笔者打听了一下鲁西(聊城)的朋友,得到的反馈是,当地可以区分外甥和外孙。那么,胶东半岛的烟台,为何会有这种文化现象呢?从网上查询的情况来看,在南方话比如说吴语当中,也有外甥和外孙不分的情况,两者之间既然有相似情况,说不定在历史上有些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