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中特估,风向有变?

今天(5月21日),国务院举办的《经济日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的评论。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询问是否“风向有变”,希望我解读一下。

刚开始,我还没有太在意,也没准备撰文分析。直到我打开《经济日报》电子报的头版,才吃了一惊:

吃惊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文章刊发的位置。

第二,文章的署名。

我在纸媒工作了大半辈子,还做过评论部主任,对纸媒的套路比较熟悉。版位、署名,是判断一篇评论重要性的基本依据。

这篇评论的位置和署名,说明它很不一般。

《 经济日报》的普通的经济评论,一般发布在5、6、7版,也就是“时评”、“产经”、“财金”等版面,这类评论写的人可以姑妄言之,大家也可以姑妄听之。

头版评论就不同了。位置重要,说明文章重要。

至于“金观平”这个署名也比较特殊,有自己的专属“百度词条”,是“经济日报观点评论”的谐音缩写。所以“金观平≈本报评论员≈本报编辑部。

这篇文章不长,为了分析方便,全文引述如下:

“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

直接拔高国企估值 

金观平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股持续发酵。Wind“中特估指数”涨幅明显,“中字头”上市公司表现尤为强劲。

“中特估”,即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去年11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也就是说,成熟市场估值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与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相匹配,需要综合考量我国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把握好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逻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定价之锚”的基准和引领作用。

不少人认为,“中特估”更重视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和社会贡献等综合评价维度,可有效弥补传统估值方法不足,有望为优质资产估值重塑打开空间。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企,价值长期被低估,与其市值占比和基本面表现不符。

市场的热切期盼有其道理。国企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等领域承担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得益于改革持续推进,国企经营效率更趋稳健、结构布局更加优化。随着“中特估”的探索建立,中国市场特色与资本市场一般规律更好结合,将为投资者发现“潜力股”提供新的视角,低估值、高股息的国企有望被市场重新发现并定价。

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水平,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更与中央“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悖。

抓住“中特估”机遇,归根结底要靠国企练好内功。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持续改善基本面和经营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用优秀业绩展现明朗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推动专业化、产业化战略性重组整合,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机构投资者也应更有作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要资金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牢固树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在引导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市场估值理论,也不能搞短期炒作,而是要加强对包括国企在内优质企业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契合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助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估值定价体系,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估值高低直接体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市场最终衡量的还是经营效益及能否持续稳定地创造价值。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更有效的盈利模式、更可持续性的发展前景,才是“中特估”的应有之义,才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 

我们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这篇文章到底意味着什么?中特估的风向是否有变,对股市有将产生哪些影响?

我个人的判断是:当“中特估”的星星之火被点燃,开始逐步变成中火,有望成为大火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一篇评论出现。

评论是想影响市场的节奏,避免非理性炒作。

熟悉中国证券市场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市场非常急功近利,常干“始乱终弃”的事情。一般来说,当政策明确或者市场热点形成之后,其节奏一般是: 一拥而上、一哄而散、一地鸡毛。

对于市场主办方——政府来说,希望股市回暖、成交活跃,走慢牛行情。市场活跃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可以发行的新股就越多,给经济带来正面影响就越大。

对于市场参与方(机构、个人)来说,尽量在短的时间里赚最多的钱,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最大追求。世事多变,黑天鹅很多,抓住了一个题材,恨不得一天就翻倍,两天就4倍,第三天就套现,然后去炒下一个热点。

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市场参与方占了上风。所以中国股市建立至今,30多年来一直是牛短熊长,投机氛围浓厚。

越是牛短熊长,越会强化市场参与方的投机意识,快炒、快赚、快跑,成为他们的本能。

“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自去年11月提出以来,到今年上半年逐步成为市场头号热点,这种“快炒、快赚、快跑”的心态再次显现。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搞明白央企股、银行股炒高之后,拿什么支撑。虽然也有社保基金,有保险资金,还有个人养老保险,市场里可以调动的中长期资金还是有一些的,但能否支撑住庞大的央企股、银行股市值,很多人心里没有底。

但既然政策鼓励,就先炒一波再说。至于将来怎么办,就先走着看吧。这些,大概是不少参与者的心态和真实想法。

经济日报评论的立场是:中特估,要来就来真的。 所以,不能再走“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老路,要真正提升央企、大银行的管理机制,提升他们的内在价值,形成大家认可的估值逻辑。

对此,国家发改委在去年下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也提出“三个一批战略”,来支撑“中特估”,具体是:做强做优一批、调整盘活一批、培育储备一批。

在做强做优一批中,提出:

以优势上市公司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解决同业竞争、规范关联交易,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运营质量,推动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调整盘活一批中,提出:

梳理业务协同度弱、管理链条过长、缺乏持续经营能力、长期丧失融资功能、存在失管失控风险等情况的上市平台,列出清单,因企制宜制定调整计划,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调整,支持通过吸收合并、资产重组、跨市场运作等方式盘活,或通过无偿划转、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和优势领域。

培育储备一批中,提出:

支持各类纳入改革试点和改革专项工程的重点企业,以及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的企业到相应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可注入现有上市公司平台,必要的也可单独上市。

总之,国家为“中特估”准备了很多题材,包括重组、资产注入、分拆上市等,未来会逐步兑现。 这些“题材”,不仅可以提升中字头央企股、银行股的内在价值,也可以给市场创造热点。

让央企股、银行股自身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内在价值有所提高、盈利水平有所提高,由此推动估值的提升。只有这样,股价涨上去,才能站得住。

之前我在文章里分析过,“中特估”搞好了,可以解决很多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国企负债率偏高、地方政府负债率偏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从印钞票时代到印股票时代)、养老金亏空(建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居民投资渠道单一(过分集中于房地产)等。

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是:中字头、央企股、银行股涨上去之后,能真正实现再融资,而不会因为一公布再融资方案,市场马上暴跌、泡沫破裂,大家纷纷跑路。

所以,中特估的基础必须扎实,不能建立在泡沫之上。

经济日报今天的评论,给市场提了一个重要提醒:大家都要玩真的,不能怀着投机心态。

因此,我的结论是:中特估的风向没有变,继续搞是既定方针。 经济日报的文章是在提醒参与各方,不能急功近利、以投机的心态来参与。 否则,2015年6月到9月的暴跌、2016年初的熔断就会重演,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会遭遇挫折。

继续看好中特估,它将是未来2年重要的投资机会,但大家也要充分注意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欢迎关注以下公众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特估,风向有变?  有变  有变词条  风向  风向词条  
热闻

 我秦始皇打钱是什么梗

我秦始皇打钱是什么梗我秦始皇打钱是什么梗:这就是吐槽网络上一种毫无逻辑、漏洞百出的骗局,是网络流行语。假借自己是某某名人伟人的身份,编造一系列相关的故事,借此让...(展开)

热闻

 关于中国三大岛屿(中国三大岛屿)

说起岛屿,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南方居民,在很多水面中经常可以看到岛屿的出现,然而大家知不知道,我国三大岛屿都有哪些?可能绝大多数朋友只知道,台湾是第一大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