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好文:牛肚是牛的什么部位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时拾史事作者都看什么书/不定时更新|

宋燕

2019/09/25

很多人说,我喜欢历史,但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小编也经常看到评论请作者推荐书目的。所以这个专栏就是一个荐书专栏,作者们最近看过的好书,这些书有价值,有趣,冷门……也不知道他们都从哪里扒拉出来的。还等什么?和时拾史事作者一起读书吧~

今天是主页君给大家推荐的《北京往事谈》,一本讲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的书籍,想知道北平的样子,不止雪后,还可以去书里看看。

这本政协北京市委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辑的书出版于1988年,但看里边的文章,写作都是在文革前了。写作者都是老北京,用的语言都是地道的民国南城味儿,很多词的用法,现在的北京人都不用了。里边有很多作者,看上去都不是名家,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挺有味道,就像一个北京大爷(爷字轻声)在扇着蒲扇跟你扯闲篇儿一样,讲的都是解放前北京的掌故,极其鲜活有料。

这本书里讲的很多东西都恍如隔世,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无迹可寻,比如办丧事时抬杠子的行当、当驼户的、开炉房的、养鸽的玩鹰的、开公寓的、掏粪卖粪的……展现出一个市井风味、热气腾腾的老北京。

今天摘取的一段书摘,是书中讲老北京小吃的。北京小吃近几年颇受攻击,在网上一搜,全是讥讽北京小吃粗劣、不好吃的。看了下面这段记载,就知道首先剩到今天的北京小吃本身就已经不多,而且恐怕已经不是以前的味儿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靳麟,标题就叫《风味小吃》。作者自己说,这里记述的,只是北京小吃的一部分。

(其实书里的每篇我都想摘给你,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甑儿糕

甑是古代蒸食物用的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卖甑儿糕的则是用木制的小甑,如茶杯大小,内装炒熟的大米面,上面放点白糖、瓜子仁儿、青红丝,搁在大茶汤壶上蒸几分钟。都是早晨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现吃现蒸。吆喝:甑儿糕哟~

豆面儿糕

又叫驴打滚儿黄粘米面蒸熟后,在案子摊开据平,裹上红糖或豆沙馅一滚,再滚上炒熟了的黄豆面。吃的时候,浇上糖稀,香软适口,甜而不腻。

扒糕

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小圆坨,蒸熟。吃的时候切成薄片儿,浇作料:酱油、芝麻酱、蒜汁儿、辣椒油、芥末、胡萝卜丝儿。卖扒糕的都在夏季,带卖粉皮儿和凉粉孔。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豌豆糕

豌豆面蒸熟后,撒白糖或浇糖稀。其实并不是豌豆面而是白芸豆面。从前什刹海荷花市场有一位姓王的,用白芸豆面做成小八件儿,芝麻白糖馅。他这个小摊儿还起了个字号,叫真素斋。有下街卖的背个圆笼敲着堂锣儿,小孩儿们买的时候,给捏个小兔儿、小鸭子,小花盆等小玩艺儿。

豆䜺儿糕

一层江米面,一层黄粘米面,中间夹着一层豆馅,上面是一层白芸豆䜺儿。蒸熟以后,撒白糖、浇糖稀。吆喝:豆䜺儿糕咧,又粘又热哟。北京护国寺逢到庙会时,后院有个专卖豆䜺儿糕的。

芸豆饼儿

煮熟的芸豆,抠一小勺,用白布包上一揉,摁成圆饼,有甜咸两种。这种小吃,大多是小学生买来当旱点吃。

粘糕

又名年糕,北京东四牌楼北边路西的虎记,西四牌楼南边路东的年糕张,都很有名。他们做的凉糕、粽子、元宵、江米藕,也很好吃。

切糕

又名盆儿糕。黄粘米面,加红小豆,上面一层小红枣,用大瓦盆蒸,熟后摊在案子上,买多少,用刀现切,所以叫切糕。用竹披儿一插,藏上白糖吃。后门街南头有一位切糕王,回民,几辈儿都是做这买卖的。

杏仁儿茶

大米面熬成稀糊,加上杏仁儿,盛到碗里,再搁桂花、白糖。早晨有挑着挑儿下街卖的,吆喝:杳仁儿茶哟。其所以名之为茶,因为喝的时候,不用羮匙,如同喝茶。油茶、面茶、茶汤,亦同此义。

油茶

又名油炒面。用香油把面炒熟,里面加核桃仁儿、芝麻、瓜子仁儿、白糖,有的还搁牛骨髓油,用开水沏面茶用糜子面熬成粥,盛到碗里以后,再用两根细筷子蘸芝麻酱(芝麻酱先用香油调稀)来回地往面茶上一丝一丝的抡,抡匀抡满,再撒上花椒盐儿。喝的时候,要一手擎碗,转着碗边儿喝,使面茶上的芝麻酱和面茶同时入口。如用匙或筷子,势必把芝麻酱和面茶搅混,喝着就不是味儿了。

茶汤

炒熟的糜子面,用开水沏,上面撒红糖。有所谓八宝茶汤者,就是再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儿等一些果料。沏茶汤、油茶,都是用长嘴儿的大铜壶,北京人管这种大铜壶叫大茶汤壶。

莲子粥

后门大街增庆斋清真饽饽铺每年夏季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搭棚设座,专卖八宝莲子粥。所谓八宝莲子粥,用大米和薏仁米熬成粥,吃的时候,再加糖莲子、百合、核桃仁儿、桂圆、蜜糕、葡萄干儿、瓜条、瓜子仁儿、青梅、白糖。粥味清香,颇负盛名。旧社会的一些文人墨客还为之赋诗题字,增庆斋东家赵寿臣曾把这些墨迹装潢成册供人欣赏。

荷叶粥

大米熬成粥,用整个的鲜荷叶一盖,粥色浅绿,味有荷香,为夏季应时之品。

豌豆粥

用豌豆熬成,吃时加白糖与桂花。从前,西单牌楼有位豌豆粥赵,专卖豌豆粥。

大麦米粥

用大麦米熬熟,吃时搬柱花与红糖。吆喝:粥哎,大米粥哎。一般都是下午卖。

油炸鬼

从前,北京的早点有卖油炸鬼的,把一小块约有二寸长的半发面,用小瓦刀在中间划一个小口儿,面的两头儿用手抻一下,放在油锅里炸,看锅的小徒弟用铁筷子在中间把它撑开,再翻过来一炸,好似鹅游釜内。旧社会说相声的,有一段儿学卖油炸鬼吆喝的调儿:个儿又大咧,面儿又白,扔在锅里漂起来,赛过烧鹅的油炸鬼儿咧。

炸焦圈儿

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镯,炸得焦脆。从前,北京粥铺的早点,讲究吃马蹄烧饼夹焦圈儿,喝甜浆粥。

炸荷包蛋

用两层面做一个长方的饼,先在油锅里炸一下,捞出来,用刀在饼的一头儿刺个小口儿,把一个鸡蛋打开,整个儿的倒进饼里去,把口儿用面粘上,再放到油锅里,两面炸,谓之炸荷包蛋。

炸脆麻花

用白糖、桂花和面,搓成条,拧成双股的麻花,搁在油锅里炸,炸成绛红色,吃着香甜酥脆,越嚼越香。

半村薄脆

从前,西直门外广通寺西边,有一家卖炸薄脆的。他的薄脆有甜咸两种,薄脆上有不少芝麻。炸的火候恰到好处,不煳不碎,吃着又酥又香。因为那个地方原来叫半村儿,所以入们就称之为半村儿薄脆。

杂面

杂面是以绿豆面为主,掺点儿黄豆面与白面。河北省饶阳县的杂面很出名。民国初年,有一位姓刘的饶阳县人,在后门大街义溜胡同开个小铺,专卖杂面汤,人称杂面刘杂面汤,有单肉炸酱、猪肉炸酱、羊肉丝儿、猪肉丝儿几种。

馄饨

从前,北京有不少馄饨挑子到大街或胡同去卖,吆喝:馄饨开锅哟。卖馄饨中有几个有名的,如东华门大街的馄饨侯,后门大街的馄饨范,就以老范的馄饨来说,肉鲜,馅大,汤肥,作料全。他每天先用猪棒骨熬汤,把汤油撒出来,灌到十几个大瓶子里,然后又在锅里搁上一只鸭子只鹅,到下午挑到街上来卖,煮一锅馄饨,往锅里对一次汤油,他用的作料也全,虾皮、香菜、冬菜、紫菜、青韭、白胡椒面、油、醋,真是味美汤香。

炸三角儿

炸三角儿有荤素两种。荤的,肉闷子加口蘑丁、肉丁、青韭,素的,素闷子加香菜和青韭。一般小商贩卖的都是素馅儿的,还带炸咯渣盒儿。吆喝:三角儿炸焦,略渣盒儿炸焦。

烫面饺儿

北京卖烫面饺儿的,除饭馆外,还有摆摊儿和推小车儿下街卖的。前门外门框胡同,有一位回民摆摊卖小笼蒸饺儿,个儿小、皮儿薄、馅儿香,一口吃一个味儿非常好。推小车儿下街的,都是在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吆喝:烫面饺儿咧。他带有蒸锅,现擀皮儿、现包、现蒸,一般都是羊肉馅儿,加点儿冬瓜或西葫芦,用香油拌。

锅贴儿

饺子包好,不煮,搁在油铛上,烙一会儿,往饺子上再浇点热水,盖上盖儿一焖,铲出来,贴着铛的一面是焦的,所以叫锅贴儿。

搭拉火烧

把和好的面,揪成剂儿,擀成皮儿,搁上馅儿,包好之后,两头儿的皮儿往里一搭,再用手把它拉长一点,所以叫搭拉火烧。搁在铛上,两面用油烙。有的是三馅:海参、鸡蛋、猪肉。

门钉馅饼

清真教的羊肉馅饼有三种:一、肉饼,个儿比馅饼大,二、馅饼,三、门钉,个儿比馅饼略小,可是比馅饼厚,四周全都烙,烙得了,鼓膨膨的像城门上的钉子,所以叫门钉馅饼。灌肠 用猪大肠灌上淀粉,煮熟了,在铛上用大油煎,蘸蒜汤儿吃。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福兴居(后门大街桥北路东,原址现在是燕京书店),前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据说,他们的灌肠,曾给慈禧进过贡。民国时期,有几位烙灌肠的老师傳,其中以姓宫的和姓赵的手艺为最好。他们做的灌肠,作料配得好,煮得不软不硬,烙得火候合适,不老不皮,外焦里嫩,越吃越香。福兴居灌肠铺在北京解放后歇业。

炒肝儿

名日炒肝儿,实际上全是猪肠皮子,虽然有点猪肝儿,也没炒。炒肝儿应该用肥肠作料,用白肉汤或口蘑汤勾芡,勾好以后,加点烂蒜,再浇上炸花椒油,汁香肠肥,喝着爽口。从前鲜鱼口会仙居的炒肝儿不错,它整天卖。北京人有时开玩笑,说:你这个人真是炒肝儿。歌后语是没心没肺。

苏造肉

鼓楼前路东,宝隆源酒铺的门前,有一位周老头儿在那里卖苏造肉。他做的苏造肉,味醇而不腻,汤清而不淡。据说,他是前清御膳房专做苏造肉的师傅,所以他有个小木牌儿,写着南府苏造肉。还有一位姓柯的,每年夏季,在什海荷花市场卖苏造肉,但味道则稍逊于上述周老头儿所制。

卤煮小肠

除猪肠子之外,还有猪头肉、猪舌头、猪心、猪肝、豬肺、宝盖儿、炸豆腐。卤煮,是用盐、酱油,加五香料,与家常炖的迥然不同,别有风味。从前,肉市广和楼戏园的院子里,有一位姓张的师傅卖卤煮小肠,味道很好。

猪头肉

解放前,北京有背着红油漆柜子卖猪头肉的,可是他不吆喝猪头肉,而吆喝:熏鱼儿嘞面筋哟。猪头肉的味道与酱肉不同,它是煮熟后又熏一次。框子里有熏猪头肉、耳朵、口条、肝儿、猪脑儿、粉肠和面筋。还有苦肠儿、小熏鱼儿,老太太们买去喂小叭狗和猫。

白煮大肠

即白水煮大肠。吃的时候浇点酱油、醋、蒜汁儿或辣椒油。七七事变前,有一位山东莱阳人姓张的,专在护国寺庙会上卖白煮大肠,当时北京只有他这一份儿。他原是西四牌楼猪肉杠的伙计,他把猪大肠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儿脏腥味儿也没有,煮得又烂,吃着香而不腻,不少人成斤的买回去,炒或炸着吃。

酱肘子

北京的猪肉铺,除去卖生猪肉之外,还卖酱肘子、酱肉、清酱肉、香肠、炉肉、大肚、松仁小肚、酱口条、咸肉、猪耳朵、震肉、炸丸子等等。北京有几家有名的酱肉铺。西单牌楼天福号的酱肘子、酱肉都非常好。他们用的都是京东的黑毛猪,一百多斤重,皮薄肉嫩,真是开锅烂。把生猪肉、肘子等等收拾于净,先搁在锅里煮,再用文火焖,五六个小时后出锅,用钩子搭出来,放在大白瓷盘里,再浇上浓醇的酱汁,凉了一看,酱色油光,用刚出炉的热烧饼夹着吃,香烂流油,大快口腹。

片儿肉

卖肉的锅里煮熟的全是切好了的猪头肉片儿,分量都一样。吃的人用筷子从锅里夹出来,蘸酱油吃。夹出一片肉来,卖肉的就在案板上搁一个小制钱儿,吃多少按制钱儿算帐。因为吃主夹肉的时候,卖肉的老得瞪着眼看着夹多少片,所以人们管它叫瞪眼食。

爆羊肉

爆羊肉有两种,一种是家常爆羊肉,不搁葱,抱芡儿,一种是大葱爆羊肉,又叫铛爆羊肉。摆摊儿卖的都是葱爆肉。所谓葱爆,就是先把单肉片搁在铛上,用铲子翻几下,接着就搁切成丝儿的大葱,再浇上香油、姜末、酱油,就可出铛,吃着又香又嫩。这种爆羊肉铛,是浅凹底儿。卖爆肉的向来不吆喝,把肉铲出去以后,都是用铁铲子敲铛,当当地响,铛声传出很远,爱吃爆肉的人,也就闻声而来了。

酱羊肉

北京人一提酱羊肉,就想到前门里户部街的月盛斋(现在前门大街)它的酱羊肉真是闻名遐迩,有口皆碑。据说,清额乾隆年间,一位姓马的回民,在前门荷包巷卖生羊肉。乾隆四十年,在户部街开设了月盛斋,专卖酱牛肉与烧羊肉。他们煮肉的作料是马家祖传的秘方,不传外人。就是配料,也不在一个地方买。解放后,才把秘方交出来。作料既有独特之处,又用的是百年老汤,所以煮肉的时候,真是香溢户外,使人有闻香下马之感。他们的酱羊肉,肥的不腻,瘦的不柴,香烂适口。夏天,卖烧羊肉,还可以给一勺儿老汤,回去,吃烧羊肉拌面条,另有滋味。

酱牛肉

前门外门框胡同有一个刘家老铺复顺斋(现在已迁到粮食店街),开设于前清康熙年间,专类营酱牛肉。他们用的牛肉,都是上好的前腿、胸口、腱子……加入丁香、肉桂、豆蔻、大料、黄酱等各种作料,用多年的老汤煮,肉香味醇,远近驰名。

牛头肉

牛羊肉铺不卖牛头肉,单有推着小车到街上卖热牛头肉的。牛头肉之外,还卖牛肝、牛肚、牛蹄筋等等,吆喝:肝儿咧,牛头肉哎。有的牛头肉是骆驼肉假充的,所以熟人见了卖肉的先问:是长脖儿的不是?卖肉的回答:长着犄角哪。说明这是真牛肉。

水爆羊肚

简称爆肚儿。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天桥的爆肚石,后门的爆肚张,都是有名的爆肚摊儿。一个羊肚子分为六样。肚领儿、肚板儿、葫芦儿、撒蛋、蘑菇、实芯儿。爆肚的火候最要紧,要脆要嫩。作料是:香菜、葱花、芝麻酱、酱豆腐、辣椒油、蒜酱汁、卤虾油、韭菜花、酱油、醋,和吃测羊肉用的作料相同。

煮杂碎

这并不是羊肉馆的白汤杂碎。这种小吃,秋冬两季才有卖的。把煮熟的羊杂碎(肚子不去草芽儿,不带沙肝)切成丝儿,在碗里先捌上酸菜丝,上面搁羊杂碎,在开水锅里焯两三遍,再浇点儿芝麻。

羊头肉

白煮羊头,下街卖的,用两头翘的棕绳扁担挑两大圆扁筐,把羊头树劈成两片,叫脸子’,用大薄片刀切成飞薄的长片儿,撒上细盐花吃。他们的盐都是装在牛犄角里。还卖羊蹄儿、羊脑儿。卖羊头肉的串胡同时吆喝:哎,羊头肉哎。听得一声羊头肉,才知今年已立秋。卖羊头肉的每年到立秋前后才到作坊去趸货,作这营生。前门外廊房二条路北酒铺门前,有一位姓沙的回民,专卖白煮半头,他卖的羊头,全是自己收拾自已煮,既干净,又香烂。

羊腱子

每天傍晚,有背筐卖羊腱子的,还有羊蝎子,吆喝:羊腱子咧。这又是另一行。

酱羊头

德胜门外关厢路西,有一姓张的回民,专卖酱羊头。他的街门上钉着一个木牌,写着羊头张。他每天早慢推着车子在果子市四合义酒铺门前作买卖。他的酱羊头,味道确实好,每天能卖几十个。

羊霜肠

羊肠子灌上羊血,肠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肠。单肉铺只卖生的,有一位姓王的通县人,在西四牌楼卖熟的霜肠,味道很好,人称霜肠王。吃霜肠时,加香菜、芝麻酱、酱油和醋。

卤煮炸丸子

用碎粉条掺上面,炸出来的素丸子和三角形的炸豆腐泡儿,放在砂锅里用清水煮,再放点花椒粒和大料吃的时候,搁香菜、芝麻酱、酱油、醋和辣椒油。吆喝:卤煮哎,炸丸子开锅。还有卖烩丸子的。

豆腐脑儿

有两种:一种是清真教的,一种是汉民的。豆腐脑儿就是把豆腐点得嫩一点儿,主要是卤,用好老干儿勾芡。回教豆腐脑儿的卤,是用口蘑、牛肉或羊肉做成。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鼓楼后的豆腐脑马号称南白北马,都是有名的。汉民的豆腐脑儿,用猪肉片和口蘑做成。以河北省饶阳县的为有名。从前,东珠市口过街楼有一份饶阳县的豆腐脑儿,他旁边有个小铺,专卖冀县焖饼。两个虽都是外县人,但他的焖饼和豆腐脑儿也算是北京的小吃。

老豆腐

这个老豆腐,并不是切成块儿的豆腐,而是把豆腐在锅里点好后,挑到街上去卖。外有作料:韭菜花丶韭菜末、卤虾油、酱豆腐卤、辣椒油、酱油。吆喝老豆腐开锅。都是在下午卖。

豆汁儿

这种小吃儿,只有北京有。生绿豆汁儿,做绿豆粉丝的粉房卖。从前东直门里四眼井一家粉房的最好,味道甜酸,所以卖生豆汁儿的都吆喝:东直门的甜酸豆汁儿咧。摆摊卖的熟豆汁儿,都是自己熬,可是不能再掺水。另外有咸水疙瘩丝儿,每人一小碟儿,不另要钱。解放前,东安市场有两份豆汁儿摊,一位豆汁徐,一位豆汁何,明窗净几,座上客常满。豆汁儿不但有营养价值,还助消化。老北京人都爱喝。

麻豆腐

叫麻豆腐,并不麻。虽然看着有点儿麻麻渣渣的,其实是很细腻的。炒麻豆腐用大羊尾巴油,有的搁猪肉丁或羊肉丁、青豆嘴儿、花椒油。炒的时间要长一些,所以北京人说:炒麻豆腐,大咕嘟。这是北京传统小吃,别有风味。

臭豆腐

先用大豆做成鲜豆腐,切成小方块,引菌加盐,搁在大缸里,把缸封严,使它发酵。两个月后出缸,颜色浅灰,吃着咸淡适口,名虽曰臭,味却甚香,并不是臭而不可闻也。吃的时候,再搁上点炸花椒油,则味道更佳,是北京传统特味的小菜之一。北京的小商服挑着小圆笼卖臭豆腐,都吆喝: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安微人王致和在北京创制的。地址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西。清朝末年,臭豆腐被列入御膳房的小菜,因为色青块方名之为御青方。北京做臭豆腐的原来有三王: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后来只存王致和一家。

油渣儿

猪板油、猪网子油炼完后出油渣儿,在锅里再煮一次,加花椒大料,吃的时候,搁芝麻酱、酱油,香而不腻。前门外三里河铁山寺旁边有个油渣王,专卖油渣儿,他的油渣儿一假也不掺。

驴肉

河北省冀县的烫驴肉最有名。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路西,一个酒铺门前,每天晚上有个卖驴肉的,味美肉鲜。用驴宾子油烙饼,又酥又香。有背着木柜子下街卖的,吆喝:驴肉香烂啊。可是有的是骡马肉。

狗肉

又叫地羊肉。朝鲜民族很喜欢吃狗肉。生狗肉先在土里埋一下,炖的时候,再用蒜瓣子垫底儿,可以去腥味儿。狗的后腿儿最好吃。清末民初,德胜门小市,有一个狗肉陈,专卖狗肉。

芝麻酱烧饼

半发面,摊开,抹上芝麻酱,撒上花椒盐儿,捲好了,再揪剂儿,用手摁成圆饼。这时候,烙烧饼的用擀面棍儿有节奏地敲着面案儿,这是告诉过路的人,烧饼就要上铛啦。在圆饼儿上用小毛刷子刷上酱色,粘上芝麻,先放在铛上烙,然后再搁在炉里码道上烤(码道就是炉内煤火的周围,因为是把烧饼立着码在那儿,所以叫码道)。烧饼是从西域传来的,故营此业者多是回民。

马蹄烧饼

一面粘芝麻,贴在不灰木的吊炉上,用微火烤。用铁铲子铲下来,两层薄皮一样厚,粘芝麻的这一面儿是鼓盖儿。

椒盐小烧饼

烧饼的个儿像杏儿大,一面儿粘芝麻,里面搁花椒盐儿,十个连在一起,一、二、三、四,码成三角形贴在吊炉上烤。每天早晨背筐卖椒盐小烧饼的,还卖蒸饼、馒头等等,吆喝一大串:枣儿蒸饼哟、糖三角儿来馒头、花椒盐儿蒸饼、澄沙包儿……

叉子火烧

白面做成圆饼,中心儿搁点儿香油,两面儿都用茶碗底儿摁个印儿,先在铛上烙,再码在一个双梁的铁叉子上,放在吊炉里去烤。饭馆儿的肉丝炒火烧、火烧夹猪头肉、苏造肉与卤煮小肠煮火烧,用的就是叉子火烧。

糖火烧

要用面粉、芝麻酱、红糖、桂花、香油制成。烙的火候要合适,既不能让糖流出来,也不能烤糊。回民小吃店差不多都有糖火烧。以通县大顺斋做的糖火烧最有名。

油酥火烧

有一位刘老头儿,每年夏季,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卖油酥火烧。把揪的面剂儿擀开有一寸多宽,用手一抻,有二尺长,其薄如纸,不断不破,一头搁上馅,一边儿在面皮儿上刷油,一边儿用皮儿随着卷馅儿,大概有十几层,放在铛上烙,搁在炉里烤。馅有两种,山楂白糖和脂油葱花的,吃着酥脆香甜。

罗卜丝饼

用上等象牙白萝卜切成细丝儿,加上青红丝、桂花、白糖、脂油、细盐等做馅,用猪板油和面,做成圆饼,用炭炉烘烤,吃着甜咸香嫩。从前致美斋的萝卜丝饼最负盛名。

煎饼

用小米、大豆磨成面,稍加一点白面,调成半稀不糨的面糊,盛一小铁勺儿倒在烧热的铁鏊子上(铁制的烙饼用具,中间稍凸),用竹制的煎饼筢子把稀糊往四周转着扒薄扒匀。不能烙煳揭破。就着热儿卷油炸粿子吃,筋道香脆。这种小吃虽叫煎饼,但并不是用油煎。

螺丝转儿

半发面抻成细条儿,搁芝麻酱与花椒盐儿,盘在一起,如螺丝状,把它摁平了,先在铛上烙,后在码道烤。外面脆,里面暄。螺丝转凡再烤一两次,叫干嘣儿,用手拍碎,吃着嘣焦酥脆。

馒头

山东与河南叫馍。从前北京开馒头铺的,山东人多,幌子上写着山东馒首,门前有个小桌儿,摆着个面做的大寿桃,有的上边还用箭杆插着蒸熟了的小面人儿,一望而知是馒头铺。山东铺子做的炝面儿馒头、杠头、锅饼,都有咬劲儿,越嚼越香。

栗子面小窝头

其实并不是栗子面,用的是好玉米面儿。北京北长街路西有一家泰来粮店(东家姓赵,山东人),前清时做宫内的生意,它的这种玉米面,是用大兴县庞各庄出产的新玉米,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喧又甜。小窝头,是北海公园仿膳饭庄的名点,从前王府井东安市场的小摊儿也有卖的,用料既相同,味道也一样。

豌豆黄

把豌豆煮熟,过包成沙,加白糖桂花,切成方块,上面搁几片蜜糕,吃起来入口即化。还有一种粗的豌豆黄,上边搁点小红枣,切成块儿,推着小车在街上卖,吆喝豌豆黄,大块儿咧。

爱窝窝

蒸熟了的江米,捏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上边点一个大红点儿,是为了区别糖馅与澄沙馅的。烫面炸糕上方盖的红色小方戳,亦此意也。

奶油镯子

硬面儿,掺上奶油和白糖,搓成条,做成圈儿,像镯子那样大,所以叫奶油镯子。还有奶油山楂饼,是用山植糕做馅,长方形。都是用不灰木的烘炉烤,吃着甜酸适口。鼓楼后有一位姓王的师傅专做这两样东西,每年夏季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摆摊儿。平日他到后门大街说评书的茶馆里去卖,主顾很多。他做的奶油镯子烤的火候合适,虽是硬面,吃着并不硬,搁些日子,也不皮不裂。

奶酪

是用牛奶、白糖、江米酒做成,盛到碗里,用冰一镇,凝固成冻儿,吃着香甜滋润,入口即化。还有果子奶酪就是在奶酪中加上葡萄于、山楂条、杏仁、核桃仁等几样果料。还有一种酪干儿,是用奶酪炒的。下街卖奶酪的,挑着两个圆木桶,一个酪碗上搁一个小木板,板上再搁酪碗,一个木桶里能摞几十碗。吆喝:哎咳,酪喂。北京前门外门框胡同的香益轩,后门大街的老德顺,都是有名的奶酪铺。

萨其玛

是一种满洲糕点。萨其玛是满语译音,是好吃的点心之意。清人教礼臣的《燕京岁时记》中说: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玛有奶油与桂花的两种,熟江米加上蜂蜜、奶油或桂花,搁在案子上,用芝麻垫底儿,上边再搁上蜜糕、瓜条、葡萄干、瓜子仁、核桃仁等果料。味道醇厚芬芳,松软好吃。从前,王府井大街的宝兰斋、前门大街的正明斋、后门大街的桂英斋,这几家的满洲糕点,萨其玛、奶油光头、桂花棋子儿,都是有名的。不过那时候卖什么点心都有季节性,过了九月九重阳花糕以后,才卖萨其玛。

蜜饯果脯

蜜饯果脯是北京的名产,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最初叫蜜煎,因为是把瓜果梨桃等搁在蜂蜜里煮,后来改在砂糖里浸渍,所以叫蜜饯蜜饯果脯的原料,是选用上等的瓜果,经过糖腌、蒸煎、晾干。蜜饯果脯分为两种,一、蜜饯:把果品腌在浓的糖汁里,如蜜饯红果、蜜饯海棠、蜜饯榅桲、蜜饯凤梨、蜜饯香桃等等。二、果脯:不带糖汁,如苹果脯、桃脯、杏脯、金丝蜜枣、瓜条、糖莲子、糖藕片、糖百合、糖荸荠等等。十几样果合在一起,名之为什锦果脯,北京人俗称高杂拌儿或细杂拌儿。前门外大栅栏聚顺和,自制的蜜饯果脯,曾于一九一三年在巴拿马的国际博览会上得到金质奖章,名传中外。

金糕

也叫山楂糕、京糕,以紅果、砂糖、白矾等为原料,制成以后,吃着酸甜可口。北京作金糕的有金糕张(在前门外鲜鱼口孝顺胡同)、金糕刘(在西直门外大街路北)、大兴县采育镇的山楂糕最出名,不但味道好,而且经久不干不裂。

酸梅汤

用清水煮乌梅、冰糖,熟好以后,把乌梅捞出去,在梅汤里搁一点儿桂花,倒在磁坛子里,封上口,用冰镇凉,为暑天最佳之冷饮。早先,琉璃厂信远斋、鼓楼前聚盛长以及西长安街邱家的酸梅汤,都是有名的。据说,信远斋熬酸梅汤的时候,还加上点儿豆蔻。信远斋的酸梅糕、冰糖子儿、糖胡芦都非常好,誉满京都,名闻南北。传说,酸梅汤的创始,因某年夏季,霍乱流行,官府医生煮乌梅水,使患者饮之。因为是汤剂,故名酸梅汤。同时,医生们还备有针包,为病人扎针,所以后来卖酸梅汤的铺子都挂个幌子,一根铜棍儿,上面横焊着一个月牙形的铜筒,就是针包之遗意。从前,卖酸梅汤的,右手拿着两个小铜盏儿,摞在一块儿,上下相碰,叮叮作响,这是表示当年医生用它盛乌梅汤的铜碗儿。

果子干儿

把柿饼泡开(最好的柿饼儿是耿饼,山东省菏泽县耿庄出产的),再加上鲜藕片、大红干儿、红肖梨片、桂花,夏天用冰一镇,真是凉甜脆酸。吆喝:果子干儿、玫瑰枣儿哟。

玫魂枣儿

也叫木樨枣儿。把小红枣儿(北京郊区密云县的小枣最好,皮薄、肉厚、核儿小、含糖多。也有用山东乐陵县小枣,乐陵小枣无核)洗干净,用文火煮熟后,再加上桂花,用小竹签儿扎着吃。

糖炒栗子

北京郊区的几个县都出产栗子,秋天栗子熟了,干果店都卖炒栗子,把生栗子搁在大铁锅里,用糖稀掺沙子炒。

盐水栗子

用刀在生栗子上切个十字儿,放在锅里煮,加上盐、花椒、大料、桂皮。也叫五香栗子。吆喝:五香的咸栗子。

煮白薯

红瓢儿的白薯在大铁锅里煮,有的还搁白糖,吆喝:栗子味儿的白薯喂,赛过蜜咧。有的人专买锅底儿白薯,吃着又烂又香。端个小碗儿去,还可以要点浓汁儿。冬天的时侯,改卖烤白薯。吆喝:烤白薯喂,真热乎。

五月鲜儿

农历的五月节后,有推着小车儿卖煮熟的新玉米的,吆喝五月鲜儿,活秧儿的老玉米咧。嚼着又嫩又香。如果把玉米粒儿用香油酱油一炒,味道更好。

冰糖葫芦

有山里红的、海棠的、葡萄的、荸荠的、山药的、核桃仁的、桔子瓣儿的等,用竹披儿穿上。用铜锅熬冰糖或白糖,一串一串的往锅里蘸,平搁在石板上晾凉了,糖如玻璃薄似纸,吃着香脆不沾牙。从前,春节时厂甸儿卖的大糖葫芦,则是另一种,用几尺长的细荆条,穿上几十个山里红,抹上糖稀,顶上插些红绿纸的小旗子。这种大糖葫芦,只是春节时逛厂甸的一种点缀而已。天津人管糖葫芦叫糖墩儿。从前天祥市场后边有几份儿卖糖墩儿的,山里红夹澄沙馅儿,上面有金糕、青梅、核桃仁儿、瓜子仁儿,既好吃,又好看。晚上,摆在玻璃格子里,电灯一照,真是五光十色,看见就想买几串儿。

最后附上这本书的一些目录:

主页君提供的热乎乎的全书资源,后台回复北京往事谈即可获取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刘琨祖逖列传:他们都曾年少,他们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里,埋着一位短命的女人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工厂》的剧透,看不看随你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搜索建议:好文:牛肚是牛的什么部位  
热博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毕业前几个月的英语,都是由徐老师教的,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道理,只可惜已无法再听见他教英语的声音了。我依稀记的小学时只要...(展开)

热博

 读书的快乐小学作文400字

读书的快乐小学作文400字集合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有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