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过往,忽近忽远。
人生总有猝不及防的未知与茫然,就像此时此刻已经静默居家100天的自己。但无论如何,在精神上都要给自己留有一处温暖和美好,对于当下的我来说,读书就是寻找一处在精神上的美好。
阅读是一种没有阶层的交流;是一种最低成本的休闲体验;也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旅行。
前几日,中国作家协会的毕淑敏老师做客俞敏洪老师的会客室,聊了她过往的经历,朴素的话语中带来了很多力量。
毕淑敏老师出生在新疆伊宁,曾在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担任卫生员、医师,前后服役11年。两位老师在访谈中谈到:每个人都有熬不过去的时候,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定义、规划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生而为人,精神上一定要有追求,它会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们,让我们不那么容易气馁、不那么容易屈服、不那么容易被眼前的困境击败。这件事情,一定是需要我们一个人自己去完成的。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在一堂作文课上老师拿来了1982年的一篇高考作文,题目是《骄与馁》。老师没有像以往那样,布置完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就让我们在课堂上开始自拟提纲开始写作文。而是将找来的这篇作文中所例举的人物背后的故事跟我们分享了整整一节课。老师告诉我们: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也有四季。这一辈子,你不会总是走在开满鲜花的夏季,但也不会总是走在泥泞萧瑟的冬天。冬季也许很漫长,夏季也许很短暂。行走的路上有快有慢、有停有歇,但有一点,你的方向不能错。不气馁,就能走出泥泞;有目标,就能走到温暖的夏季。属于你人生的彩虹,就在前行路上的某一处。这段话后来记在了我的札记中,搬家也一直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