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邓超,翻盘

作者 | 吴大宇

昨天,仅仅上映两日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下称“《中国乒乓》”)宣布撤档,从初五开始调整为小规模放映,延期至2月17日正式上映。

对于撤档原因,出品方称:“因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筹备、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节档陷入特别被动的局面”。

《中国乒乓》撤档声明

但是,看完七部春节档电影(《熊出没》除外),私以为,在今年春节档一众电影中,《中国乒乓》是其中最接近“合家欢”意义的作品。

作为春节档唯一一部体育电影,《中国乒乓》讲述了中国乒乓男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罕见地陷入低谷、但在主教练蔡振华率领下、男队绝地反击的真实故事。

这是一段不被年轻观众熟知的艰苦岁月,加上邓超与俞白眉以往的合作作品的平庸,还有华语电影向来在体育题材领域的平淡发挥,诸多因素下,《中国乒乓》受到的关注度不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乒乓》交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众多观众达成的共识是,影片为“邓超+俞白眉”拍得最好的一部。

《中国乒乓》海报

《中国乒乓》有现实世界的残酷,却没有过分血腥和残暴,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与细腻的个人感情,但也不避开个体成长过程中对系统运作作出的牺牲。

邓超也抛弃了以往导演喜剧时的用力和浮夸,将不低俗且技巧与节奏俱全的笑点,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体育竞技的残酷与励志之中,为春节档贡献了一部基于历史、有笑点和燃点的作品。

但现实也是多面又复杂的。与陈可辛的《夺冠》拍摄女排30年相比,导演收敛住了野心,只选择拍乒乓男队曲折的5年。只可惜这段跌宕起伏的逆袭故事,表现了“燃”,却难以引起我的共鸣;有热血,却不够动人。

《中国乒乓》目前豆瓣评分7.0分

热血逆袭路

1995年在天津举办的世乒赛,是一段令老乒迷想起心潮澎湃的“名场面”。

导演俞白眉也是其中一份子。他曾解释,父亲深爱打乒乓球,如今80岁高龄,仍坚持每天打2小时的球。俞白眉因此了解乒乓球,与“体育迷”邓超都有过梦想——“有生之年,我们一定会拍一部体育电影”。

《中国乒乓》挑选了一段男队最艰难的时光。在1995年重回世界巅峰之前,中国男团在1989至1993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乒赛中连续败北。

1991年的日本千叶世锦赛,中国男团仅获第7,创下史上最差赛绩。据蔡振华回忆,当时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男团要重新站起来,至少需要十年。

蔡振华回忆1991年千叶世锦赛之后,中国乒乓的境况

电影从这里开始。当时在意大利拿着丰厚薪水执教的戴敏佳(原型蔡振华,邓超饰演)被召唤回国,担任男队助理教练。

这是一位独立独行,与历届截然不同的教练。他注重发型,喜欢梳油头。日常风度翩翩,穿西装,戴金属手表。竞选国家男队主教练时,还没等计时员将指针调好,他就撂下一句狠话:两年内让中国队重夺世乒赛冠军——比另一名教练说的5年期限短多了。

他因此得名“戴大炮”,成功走马上任。

戴敏佳(邓超 饰)

表面风光之下,戴敏佳是一个不被众人看好的小人物。原教练组人马背地里嘲笑他,一个从没拿过世乒赛单打冠军的人竟成为主教练。主力球员白民和(原型马文革,许魏洲饰演)不服管教,公开与他呛声。2岁的儿子回国后语言系统紊乱,一直无法开口说话。

也就是这样的条件,戴敏佳发掘了著名的“国乒五虎将”,白民和、黄昭、龚枫、侯卓翔、董帅(原型: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孔令辉),征战男子团体大赛。

国乒五虎将

这一组合同样劣势明显,白民和有严重肩伤,原主攻双打的黄昭29岁了。龚枫有千度近视眼,剩下两位是世青赛的新星,年仅十六。

影片形容:“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

精心挑选的组合有多寒碜,逆袭的故事就有多热血。

还原三场世界大赛是《中国乒乓》的重头戏。一次在击败韩国比利时夺冠的韩国邀请赛,一次是1993年1:3再度输给瑞典的哥德堡世乒赛。最后一次则是1995年在中国主场天津举办的世乒赛,中国队以3:2击败瑞典,逆转取胜。

从三次大赛的重要程度来看,93年的世乒赛失利为此后的天津逆袭积累了经验。电影展现得最精彩、细腻的赛事反而是韩国邀请赛。

根据老对手瑞典队强手们的战术特点,专门针对性地训练中国男乒,甚至将男队送到欧洲俱乐部练习新战术。当比赛中队员因伤临时退赛时,男队也可以迅速地召唤老队员调整战术。

然而,当一切情节都铺垫到位时,人物悉数出场时,这场比赛的结果,是败北,是一场让戴敏佳和五虎抱憾终身的失利。

比赛失利后,戴敏佳强颜欢笑

可以理解的是,将一场比赛的失利拍得细腻到位,呼应了前面戴敏佳“两年重夺冠军”的海口,是目标的破灭,是对体育竞技残酷的呈现,是接近现实叙事的冷静。这给予了《中国乒乓》一种冷峻与高级的气质,打破了大众对体育电影励志、热血的刻板印象。

男队如何在两年内调整策略、导向成功,被拥挤地放在影片最后30分钟。

对此,影片仓促地给了个在风中飘扬的答案:之所以能赢,是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欧洲人在睡觉、喝下午茶、滑雪时,我们在冰天雪地、万里长城上咬碎着牙练。

这个阐释当然是中国队走向成功的一大缘由。但缺乏连贯逻辑和故事细节的逆袭之路,让结尾的“燃”,不够具体,不够落地,与体育有关的炽热、不甘、痛苦与执着,在宏大的夺金目标和众多的叙事主体面前,已被自动忽略。

教练之外

与描述中国女排的《夺冠》思路相似,《中国乒乓》的绝对主角是有“少帅”之称的蔡振华。这位24岁退役,30岁就当上了中国男队主教练的传奇人物,成为贯穿全片的核心。

对他的刻画围绕着电影海报上的主题:“献给不被看好的人”。

蔡振华(左二)和国乒队员

蔡振华年纪轻轻回国挂帅,他面对的是史无前例地拥有天才球员的瑞典队,手上拿的却是“烂牌”——身体和技术都落后的中国队。

蔡振华因此在现实中发表过振奋人心的就职演讲:“我将尽我的努力,带领队员走过乒乓球运动漫长道路上最泥泞的一段,但我会不顾一切地冲向光明……只要走过泥泞,就会使后来者迎接光明。我心甘情愿,做这段泥泞道路上的铺路石。”

壮志酬筹的少帅命运与国乒的追梦路高度绑定在了一起。于是,影片对乒乓球运动的刻画,多数时候围绕主教练视角。

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戴敏佳

比如,为了买一套国外进口的视像设备,戴敏佳身为主教练,亲自应酬喝酒。

为了拉拢团队人心,他让出自己的两房一厅,一家三口挤在小房间里。

也只有戴敏佳会破例允许,中国国家队员到欧洲俱乐部拿高薪打球。就为了“卧薪尝胆”,掌握欧洲劲敌的打法。

所有的故事围绕着主教练的思绪与忧虑展开。故事增加了大局观,让观众至少透视了国乒队走出阴霾的技术秘密。只是,这番取舍之下,参与国乒胜利的“五虎将”队员,形象却十分悬浮和模糊。

影片对五虎将队员的刻画过于悬浮

在共同的争冠目标面前,队员的个人梦想不再能被细腻地展现出来。

他们有着众志成城的决心:本应出国与家人团聚的黄昭,接到了组织的通知,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人,选择留国备战;主力队员白民和长期受肩伤困扰,但为了参赛,偷偷打封闭针。

这些情节也许出自真实故事,但到底是什么样的热爱让这群人,用全世界最勤奋的姿态,面对这项日复一日练习的运动。

他们不会厌倦吗?经历可能被数亿国人指责的大赛失败时,他们没想过放弃吗?又是怎么走出来的?

这部影片没说。

当个体努力的意义没被看见和阐述时,能激发普通人内心火焰的个体形象也被浇灭了。绝地求生的5年间,除了最终放弃职业生涯,选择卖炒粉的失败者陈文,没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告诉观众,他们为何热爱乒乓球。

不同的个体,给人传递同一印象,便是他们都有重夺团体世界冠军的决心。

作为乒乓球迷,我私心地希望,一部乒乓电影是聚焦与人有关的故事。作为长年夺金,代表国家荣耀的皇牌项目,中国乒乓总给人战无不胜的印象。人们总将乒乓球员神化为“大魔王”,却没看到顶尖的教练与球员在运动内外的挣扎与矛盾。

《中国乒乓》剧照

比如,现今被称为“六边形战士”的名将马龙,是一名站在世界之巅却必须时刻谨慎的队员。他在每次大赛前,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反复找陪练临时加练。

这样的颤颤惊惊让人刻骨铭心。人们都希望看到世界顶尖的运动员身上,有能对应自己的部分。真实的人性,才能真正指引着普通人对待成败时保持初心。

这就如同首都体育学院校长、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钟秉枢对我国体育电影的评价:“以往影片在写小人物如何成为明星时,没有从人性角度去揭示幕后故事。实际上我们有太多的冠军来自社会草根阶层。人们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成为了冠军,但是我们的体育影片,几乎没有揭示这些人如何成为了冠军。”

需要怎样的体育电影

是时候说回春节档。

《中国乒乓》无疑是一部切题的、合家欢影片。乒乓球的国民知名度,得以让我拉上近30年没进过电影院的父母,来了一次久违的荧屏电影。

《中国乒乓》海报

得知我对影片仍有不满时,有着30年乒乓球龄的父亲表达了不解。他说自己通过影片梦回1995年天津世兵赛夺冠时的激动与澎湃。那时候的球场没有现在的大,观众不是坐得稀稀落落,而是场场挤满了人。在那个听着《光辉岁月》等港乐的年代,男子国乒的重回巅峰更让人坚信,“一生经过仿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

“电影还原度那么高,已经很不容易。”父亲给出了近满分的评价。

体育电影讲究高度还原,这让此类型电影自带高昂成本。电视剧《荣耀乒乓》导演程浩曾介绍,体育剧最难的就是“体育”的部分,“《荣耀乒乓》也一样,最难的就是打球的部分。难在两个点,第一点,演员如何打好,第二点,我如何拍好。”

他坦言,在开拍之前,他对演员是否能付出心血也感到担心。“影视剧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每个演员能在一部剧中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

《荣耀乒乓》剧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乒乓》选择在体育戏下足苦功夫,实属可贵。剧组邀请了18名专业乒乓球教练,随时随地对主演进行教学和调整。许魏洲、段博文等主演,事先进行了八个月的针对性训练,经常练球至凌晨两三点。

与众多体育影视题材一样,为贴近原型体态,饰演黄昭的段博文短时间内增肥近30斤。饰演龚枫的蔡宜达则减重了十几斤。

对待史实和原型人物的尊重,让“邓超+俞白眉”组合拍出了一部真诚之作。许多细节都能找到现实对应。

《中国乒乓》剧照

比如,蔡振华曾在早前的一部纪录片回忆,1995年天津世乒赛,双方战到2:2时,天津开始下大雨打雷。

“我们说老天爷都在帮我们,因为他们开玩笑,我是水牛,每次比赛都在下雨,所以那天赢得非常悲壮。”蔡振华说。

而《中国乒乓》里的最后一战,场馆外面就在下着大雨。

《中国乒乓》的真诚,毋庸置疑。我与父亲的分歧就在于,究竟什么是好的体育电影。我认为高分的电影,体育都是与个人的命运亲密勾连在一起。为比赛哭和沸腾的同时,实际也在为个人命运而呐喊。

《绝杀德黑兰》里,苏联篮球运动员萨沙只剩一年寿命,对篮球的向往让他边接受治疗,边准备上场参加奥运会。《百元之恋》里,女主人公一子本是大龄啃老族,32岁因为学拳击,转为职业拳击手,找到了坚持生活的勇气。

《百元之恋》剧照

高度吻合史实,是体育电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通过看电影,重拾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向往,和人性中对更高更强最本真的渴望,是许多人甘愿沉浸体育电影里喝鸡汤、找自我的缘由。

但我和父亲代表了两代人的样本。在集体主义盛行下出生的60后,相信国家的命运等同于个人命运。个体叙事的隐身,对这代人习以为常。

身为90后,我只关心自己如何能在时代沉浮和压力缠身下,重拾喘息和行动的勇气。电影是用来抚慰心灵的良药。

讲究宏大叙事的《中国乒乓》不是一部给年轻人的励志片。

比起海报上“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人”的“鸡汤”感,《中国乒乓》更像是一部怀旧片。只有拥有集体记忆的人,能怀想起那段光辉岁月,那年跟着哭和喊的日子。

    编辑 | 吴擎

值班编辑 | 莫奈

排版 | 茜雯

点击图片 即刻订阅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搜索建议:邓超,翻盘  邓超,翻盘词条  
热传

 梦见穿新鞋是什么意思

梦境,是人的第五维世界,是大脑潜意识状态的表达,意识形态越强烈,梦境就越真实。梦境有时是对过往经历的重现,有时也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那么,哪些梦境预示着你即将心...(展开)

热传

 游紫荆公园作文

游紫荆公园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