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座园林,与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说有,那非圆明园莫属。
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这绝无夸张的成分。
从康熙年间开始,经过雍正的大力建设,再到乾隆年间更是连番扩建,可以说圆明园是在清朝最鼎盛时期兴建起来的。
然后到咸丰皇帝手中,随着大清国的衰弱,帝国列强的入侵,圆明园也就此遭劫,被西方强盗抢劫烧毁。
迄今已过去160多年,圆明园的美丽,只留在中国人的梦想里。
六年前,英国公布的一组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再一次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圆明园的景物,犹如仙境一般的美丽,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关注,一直持续到今天。
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2016年9月15日,这一天是中国阖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英国,却正在举办一场轰动全球的苏富比拍卖会。
之所以提起这次拍卖会,是因为一组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首次出现在拍品中。
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曾经是英国的战地摄影记者,因而随同英法联军进入了北京。
在费利斯·比特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漪园内的文昌帝君庙、承花阁琉璃塔,以及圆明园的昙花阁。
这些上世纪记录着神秘东方中国园林的照片,一经面世,就以其大气宏弘、美轮美奂而震惊了世人。
人们站在这些照片前面,就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一样,其景色之美、建筑之奇,让整个世界都为之轰动。
这组照片中,有些是费利斯·比特在1860年10月18日之前拍摄的,而有些就在那天的早上。
就是这一天,英法联军为掩饰他们的强盗行径,举起了罪恶的火把,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由于这些照片的珍贵和稀缺性,以及所摄景物实在是过于美丽,其中一张照片就以高达20万英镑(相当于176万人民币)的天价起拍,创下了苏富比拍卖会照片类的新纪录。
只是几张照片,就引得人们争相抢夺,可以想见,这些人见到真实的圆明园会是何等的疯狂。
而圆明园也确实有让人疯狂的资本。
圆明园先后历时150年之久,始于康熙,终于道光,在五位皇帝前赴后继、持之以恒、不计成本的加持下,终于修建完成。
1707 年正月,康熙帝将自己御苑畅春园北侧的一座庄园赐给皇四子胤禛,并题名圆明园。
当时它只是一座占地约500多亩的藩赐园,名声极低。
然而随着其主人的登基,圆明园被打造成为离宫。
和畅春园一代而衰的御园命运不同,新任御园圆明园圣宠不断。
经过多年的扩建,最终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从1724年开始,雍正开始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
最初,是在园内南部修建正大光明和九州清晏为主要建筑的宫廷区。
接着又向东扩展,开凿出水系繁复的福海和各条溪流,至此园中面积已达3000余亩。
雍正在执掌大清权柄的第三年的农历新年,乘坐一辆镀金的马车,在另外11辆马车的护送下,从北京出发到达御园,亲王和大臣们送给他3000个灯笼以示庆祝。
自此,雍正就长期居住于此,并传谕各部大臣:朕每日在园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圆明园正式成为清帝以恒莅政的宫廷御苑。
即使如此巨大的规模,圆明园依然没有完全建成,其全盛时期,最终是在乾隆年间实现的。
乾隆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就是居住在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
其中的桃花坞,是他读书学习的地方。
他经常泛舟福海之上,畅游莲叶之间,因而对圆明园感情极为亲密,想要扩建和修葺圆明园的愿望也特别强烈。
乾隆可以说是清朝最喜风雅、爱好冶游的皇帝,特别是他数下江南后,醉心于江南山水难以自拔,自称园林之乐,不能忘于怀。
于是回到京城后,更是举全国之资大修圆明园。
在他的手里,圆明园不断扩建江南园林式的景点,最终形成了圆明园著名的40个景区。
但是乾隆并不以此为满足,1744年开始,他又在圆明园附近先后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
长春园是圆明园中最华丽的所在,是乾隆为自己归政之后修建的颐养天年之所。
乾隆皇帝通过移天缩地,将自己念念不忘的江南风景一一纳入其中。
园中有三分之一的景观均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狮子林如园,就为仿造江南园林所建。
随后,他还命令为清政府服务的两个外国人——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合力建造了一组规模宏伟的西洋楼建筑,以展示他作为帝王开放的胸襟和中国之大,何其不有的气魄。
乾隆建造皇室私家园林的兴致始终不减,1772年,他将圆明和长春两园南部的几个小园合并,建造绮春园。
至此三园联环,圆明园规模终于大成,面积达5200多亩。
圆明园整个的设计宗旨,真正体现了江南园林曲水流觞的真谛。
此时的圆明园,水面已达2000余亩,整个园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宛若江南水乡般烟水迷离。
叠石成山,聚土成岛,使圆明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同时又处处展现江南风光。
最著名的四十景中,西峰秀色是模仿庐山壮丽景色的,坦坦荡荡则全仿杭州花港观鱼,而坐石临流更是出自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
这些小园林变化多姿,各有其趣。
上下天光和镂月开云背山面水,柳浪闻莺和接秀山房为左山右水,澹泊宁静和九孔桥是面湖面溪。
叠石临湖的有杏花春馆、紫碧山房,湖山连望、一碧万顷前有山障后临阔水,武陵春色则座落于环山之中。
每年荷花盛开的季节,上万株荷花高低错落在圆明园的宽广的水面上。
天蓝、水清、苇绿、荷红成为皇家赏荷盛景,正正应了那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因为对圆明园的喜爱,风流倜傥的乾隆帝大约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圆明园度过的。
其后的皇帝住在圆明园的时间,也远多过住在紫禁城的时间。
当圆明园极盛之时,它不但是一处具有空前规模、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成为封建皇帝发号施令的行政中枢。
圆明园的建筑装饰极尽奢华,多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翡翠、水晶、玛瑙、象牙等珍宝,刻作山水、楼阁、花木虫鸟、人物等花饰,镶嵌在紫檀或漆器上。
建筑物内更是充满精美的陈设、难以计数的罕见珍宝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当然随皇帝长驻在此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档案文献、历代图书、名人字画、珍贵文物,布满整个园区,圆明园又成了一座收藏丰富宏大的博物馆。
随着传教士和外邦来使的介绍,圆明园的名字逐渐被西方国家所知,最终盛名远播的它被誉为万园之园。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历尽波劫,残垣断壁到如今
虽然圆明二字在字义上是圆融和普照,意味着完美和至善,但圆明园却并未因此而洪福齐天。
数次劫难以及百余年的人为破坏,使得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荡然无存,少数遗迹仅供凭吊,奇珍异宝尽数流失,这段屈辱的历史也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1860年10月6日,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当法军进入圆明园宫门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呆了。
法军司令孟托邦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无以计数的壮丽豪华建筑一座连着一座,绵延16公里,花园湖泊星罗棋布,宫殿里收藏着无数的各种奇珍异宝……在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里的豪华相比拟!
而一名英国随军牧师则发出惊叹: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就可算做仙宫乐园了。我从未见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开阔眼界。
法军当晚就动手抢劫,随后赶到的英军也不甘示弱,两军开始明火执仗的疯狂抢劫。
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磊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抢劫持续了10天,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
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被带出国外,有的则作为礼品献给了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为掩盖劫掠罪行,英军统帅额尔金声明: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
于是在10月18日,他下令放火焚烧圆明园。
在其后的3天,北京上空被浓厚的烟雾遮盖。
一位英法联军的军官在记述中写道:
遮天蔽日的浓烟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好像是出现日食一般。秋风将焚烧圆明园的灰烬吹向天空,飘落在城市每一个角落。
150年修建的圆明园就这样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这个故事,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火烧圆明园。
然而,事实上,1860年的掠劫和火烧不过是圆明园劫难的开始。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占北京,又一次火烧圆明园。
联军的大肆劫掠,再加上恶霸兵痞和太监的偷盗、拆运,使幸存的和同治年间重修的建筑也荡然无存。
后人痛心地表示,圆明园连历三劫,先是历经1860年、1900年两次火劫。
然后是各类古木、木制建筑材料被偷盗的木劫,而木劫之后却又再历石劫。
这次劫难的始作俑者,却是本当保家卫国的军人。
1919年9月,陆军十三师开了一个极坏的头,他们拆毁了藻园门至饽饽门的砖墙及园内山石,并且将这些砖石出售。
随后的驻西苑边防军炮三营也开始跟进,而陆军十六师也不甘示弱,多次派出车辆和人员,强行拆运城墙上的石料。
以权谋私的这个领域里,高官显贵从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军阀王怀庆拉走大量砖石,修建自己的私宅达园。
步军统领聂宪藩拉走长春园太湖石352车,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拉走圆明园太湖石数车;
公府秘书长王兰亭也拉走石料百余车,贝勒载涛更是将圆明园大批石雕运往其赐园朗润园。
社会各界纷纷打起圆明园遗物的主意,拆东墙补西墙,圆明园遗物屡被挪作他用。
1922年9月7日,京师警察总监致函逊帝溥仪的内务府,称北京市地方长官京兆尹刘梦庚准备借用圆明园故址内少许废旧山石,或酌给价值,请内务府可否之处,希即酌示。
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批示,称不能同意,因该园太湖石应加意保存,碍难拨借,并请警察总监婉言代答。
然而刘梦庚只是客气了一下而已,随后他就派人拉走了长春园太湖石623车、绮春园青云片石104车。
在这一时期内,拆运圆明园建筑材料来构建自己豪堂雅舍的大人物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曹锟、张作霖……
几乎所有盘踞过北京的军阀、政客皆有所染指。
而更多的游民散客则操起了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挥沙扬尘,筛土寻找散落、埋没在尘土中的细碎宝物。
时有谚云: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到1928年后,圆明园作为北郊石料场的贡献达到顶峰。
时值北伐战争结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国民政府委员经亨颐提出议案,拍卖故宫这个天字第一号逆产。
好在这个议案没有付诸实施,然而民国政府在圆明园的价值变现上,却迈出了一大步。
当局成立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专门负责将园内的废旧砖石变价批卖,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剧了圆明园遗物的流失。
拆运圆明园的石料,成了光明正大的政府行为。
在利益的推动下,那一时期兴建或翻修的燕京大学、中山公园、香山慈幼院、北京图书馆等,也就全都带有了圆明园的印记。
圆明园最彻底的破坏是在1940年,当时北京被日寇占领,伪满当局为解决缺粮问题。
而奖励农户进入圆明园平山填湖,进行开荒种稻,最终磨灭了圆明园历经150多年打磨出的湖光山色。
当解放军1948年底进入圆明园时,这里更像是京郊一片普通的农地,曾经的繁华已无半点残留。
圆明园文物知多少
圆明园的壮美早已消失,圆明园的华贵更是无人问津。
然而圆明园流失在外的文物拍卖却不时的掀起波澜,甚至是滔天巨浪,时刻提醒着世人,有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园林存在过。
有人将溥仪退位时清宫内实存文物约为150万件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同时又因为清朝皇帝居住圆明园的时间远长于在清宫的时间来推算,认为圆明园内文物数量应不少于150万件。
然而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人们却是能够从现有和已知的圆明园旧藏中,来一窥昔日圆明园藏品的盛况。
目前散落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约有500余件,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和各大公园、博物馆。
大多为圆明园的装饰点缀石件、建筑石构件、湖石、碑刻等石质文物,只有极少量的精美工艺品。
而绝大多数价值连城的金银玉器、古玩字画等珍贵文物都已流散海外,其中以英、法、美三国收藏的数量最多,器物最精。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东方艺术馆,里面收藏着1860年维多利亚女王收到的英军圆明园文物献礼,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拍卖得来的文物。
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是其中最为知名的藏品,实属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然而现在属于英国。
放山居是英国著名的私人收藏家族,1861年,当时的放山居主人阿尔弗雷德购入一批圆明园瑰宝。
他对每一件文物都进行了编号,并在文物底部贴上Fonthill的收藏签。
从那以后,放山居成为拍卖圈里公认的圆明园文物标志。
而当时的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也有可以向外谈论的珍藏。
他们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处得到了敬献来的大批圆明园战利品,总共装了七大车。
为收藏这些精美的东方文物,欧也妮王后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宫建造了一座中国馆。
其中收藏文物1000余件,对外展出的有320件,无一例外都是1860年从圆明园掠夺而来的。
馆内最令人瞩目的,是一座高2米的金塔,通体镶嵌着绿宝石,绝对的富丽堂皇,贵气逼人。
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由中国数位著名的宫廷画师于历经11年,终于在1744年绘制完成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收藏巴黎国家图书馆里,成为了法国的国宝。
这堪称是我国有史以来成就最高的工笔彩画,然而现在却全部被盖上了巴黎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印章,表明它现在属于法国。
而在美国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藏有一柄刻有御制两个大字的康熙玉如意。
其整体成多孔真菌形状,通体是用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颜色白中透绿,极为精美。
除此之外,在欧洲以及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内,也收藏有大量的圆明园文物。
如果说,盛时的圆明园收藏了世界,那么现在的圆明园文物却被世界收藏。
关于圆明园文物的流散现状,有人曾戏言: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有圆明园文物。
距离圆明园被掠劫已经160多载,除了那些被直接送进博物馆、传承有序的圆明园旧藏之外,更多的圆明园文物被不断拍卖、转手。
很多因为年代久远且未被刻意记载,而与其他时期掠夺的文物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考证。
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就像它破碎的灵魂一样,恐怕再难以拼凑在一起。
而圆明园因为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处于人们谈论的风口浪尖。
有一派被称为复建派,另一派则被命名为废墟派。
废墟派的基本观点是勿忘国耻,而重建派的基本观点则是展现辉煌,两派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争论高潮。
然而无论两派如何争论,圆明园的考古工作都在始终进行着。
而且为了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的传播,国家文物局表示,支持北京市政府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近年来一直带领团队进行圆明园遗址数字化复原工作。
80余位专业人员利用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和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将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大部分还原出来,甚至将建筑内部陈设和细部也复原了。
数字圆明园团队称,已还原景点逼真度均超过了85%。
抛开是否复建的巨大争议,在现有遗址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复原,似乎是目前最可行的解决方法。
1860年的那把大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
火,焚毁了任何笔触都描述不出其华美瑰丽的万园之园,却把圆明园的创伤定格成一个恒久的象征。
矗立在北京西北的断壁残垣,已烙印进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它象征着屈辱,但同时更是一种铭记、警醒和新的奋发。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崔焕平;杨寰,圆明园 水做的骨肉,中华遗产,2006(9);
[2]黄述斌,圆明园罹难160周年的思考,文史杂志,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