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成功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执行太空飞行任务。
航天员大队长景海鹏先后3次出征太空,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而两位85后博士均是首次执行太空任务,其中朱杨柱是 航天飞行工程师 、桂海潮是载荷专家。
此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是、老将景海鹏破纪录的第4次出征;二是、首次出现 非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
那么问题来了, 为何景海鹏可以4次上太空,而杨利伟只能上1次 ?两位博士执行太空飞行任务, 是不是为了2030年登月做技术储备?
景海鹏将4次登上太空,杨利伟只有1次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执行太空任务的航天员,并且是独自一人,没有搭档。
等待他的究竟是何种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相关数据中推论,但“理论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绳”,很多时候再多的理论也比不上一次实践。
杨利伟坐上飞船后, 经历了其他航天员没有的 “26秒生死考验” ,可以说与死神擦肩而过 。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这是杨利伟的亲身经历。
飞船在爬升过程中,杨利伟承受了自身体重数倍的压力,然而就在此时, 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这种共振叫人痛不欲绝。
杨利伟说: “就像在我周围放的都是敲锣打鼓,震动得你受不了,有一种像濒临死亡的这种感觉。一是你觉得你用不上力量,二就是你有点要过去的那个意思。”
幸运的是,26秒后,飞船稳定了下来。最终,杨利伟凭借坚强的意志、娴熟的技巧、无畏的勇气完成了任务。
细心的网友可能看到了,杨利伟从返回舱出来后,嘴角上仍有血丝,这还是医疗队为其擦拭完,检测了身体后。
毫无疑问, 杨利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伤了,他已经不适合再去太空执行任务了。
但是,杨利伟回来后,把他的经历告诉了航天中心,经过技术人员的研究、改进,共振等缺陷消失了。
那么,景海鹏为什么可以4次上天,甚至在天上度过五十岁生日呢?
第一次、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
第二次、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
第三次、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
第四次、2023年5月将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
首先,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在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飞船内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甚至连空间站都有了。
最明显的就是,神舟十三号直接上了三名航天员,他们在空间站内可以锻炼身体,不仅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还可以降低肌肉萎缩,减少骨质流失。
其次,景海鹏非常努力,自控力极强。
飞天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举行了庆功宴,宴会结束后,大家提议去唱歌,景海鹏拒绝了,说有事要做。
什么事呢?航天员 刘洋说:“去宿舍找他,结果推门进去发现他在那里低着头看书学习呢。”景海鹏无时无刻不在努力。
最后,身体素质依然很棒,且配合默契
57岁的景海鹏,身体素质很好,每天坚持做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这还只是标配。
而且和景海鹏合作过的航天员都表示:景海鹏相处非常好,工作协作非常默契。
可以说,景海鹏能够4次执行太空任务,除了得益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外,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85后博士执行太空任务
神舟十六号飞船来了两位新人—— 85后博士。
可能有人会想,航天员不都是飞行员出身吗? 然而现在,读书也能上太空!
还记得,2021年热播大剧《雪中悍刀行》吗?轩辕敬城读了40年书,最后悟出天象境,甚至可以强行上陆地神仙。用他的话说就是: 其实读书也能读出天象镜。
当然,这里说的读书绝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公开信息, 两位85后分别是 朱杨柱、桂海潮,两位都是博士学位,桂海潮还是博士生导师。
朱杨柱,1986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2005年9月入伍,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2005年,朱杨柱考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并在这里度过了本科、硕士、博士十年光阴。
在这里他学习了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航天飞行领域有了深厚理论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但他本人仍十分谦虚:“忆十年前初到科大,懵懂无知却意气风发,叹如今无材补天却空得博士虚名。”
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是很多人做梦也考不到的,而他却认为这是虚名。
桂海潮,1986年11月出生于云南施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2005年,桂海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 本科期间,成绩优秀,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桂海潮虽然不是军人出身,但他特别有韧劲,而且特别稳,这样的性格也更符合航天员的标准。
在科研工作中,桂海潮的科研成果不是最快的,但是他总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桂海潮先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 瑞尔森大学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通过 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宇航学院工作。
桂海潮瞄准了航天动力学,并在该领域深耕,成为我国第一个载荷专家。
什么是载荷呢?载荷专家又负责什么呢?
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
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那么载荷专家执行太空任务, 必然是搞科学研究,研究载荷相关课题及基础理论的。
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未来我国要发射超大载荷的长征火箭,运载更大质量的设备、仪器,更多的人员。
2030年登月计划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球,人们在多年前就梦想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于1969年4月12日,由美国宇航员实现。
并且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当然,美国登月一直饱受质疑,毕竟60年代的科技水平与现在相比相差太大,最为奇怪的是,50多年过去了,今非昔比的老美却登不上月球了,难道图纸丢了?
想要证明美国登月真假,有一个方法,那就是 “我们上去看看” 。
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探、登、驻”三步,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步、2014年将航天器送入太空,已实现;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已实现;飞行器实现“回”地任务,也实现。
第二步、登月计划,也已经开展。
这样的进度,也急坏了NASA,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探月方面与中国存在竞争,并称按照计划,美国“会先于中国重返月球”。
可以看出,美国与中国再次展开了登月竞赛,这甚至有了当年美苏争霸的味道了。
回到今天,两位85后博士出征,一位是 航天飞行工程师 、一位是载荷专家,这不正是为登月计划培养人才,打造基础吗?
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在不久的2030年,我国航天员登上月球,却没有发现美国宇航员留下的踪迹,这是不是太过刺激了?
实际上,我国开展登月计划,绝不是为了验证美国阿波罗计划的真伪。而是,有着自己真实的需求。
一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太空探索,登提出了登月、甚至登陆火星,作为国际大国,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任由他国发展吧!
另一方面,阻止他国瓜分月球。
2019年, NASA说服美国议员,同时找到了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共同制定了一份《阿尔忒弥斯协定》。
协议中规定,该成员国可以在月球,或者其他星球的基地附近,建立一个“安全区”。这个安全区属于成员国,其他国家无权干扰和破坏。
同时,成员国可以在“安全区”内进行资源开采、科学试验等活动。
这是要妥妥的瓜分月球啊!
要知道,月球上存在着一种被无数人吹嘘的神奇绿色资源氦3,氦3是核聚变的核心能源,未来一旦掌握可控核聚变,那么氦3就是最强的能源物质。
根据测算,100吨氦3可以满足全世界一年所需的能量,地球上的氦3含量很低,而且提纯难度非常大,月球上的氦3含量达到100万吨~500万吨,这些氦3可供人类使用几千年。
那么如此看来, 登月是人类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的一件大事!我们理应履行大国责任,开展登月计划。
写到最后
神舟十六成功发射,85后博士登上太空,新老接替井然有序,未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以全新的更快的速度发展。
如此看来,2030年我国的登月计划将会如期实现。
加油!中国航天!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