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这些古村,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见证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变迁。海南有很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这些地名作为琼岛的独特文化记忆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用至今。海南日报海南周刊特别推出“地名秘语”专栏,让我们通过海南地名之美之趣,一起感受海南的历史之韵、地理之妙、文化之丰……

蕴海岛之灵秀,沐琼崖之润泽,海口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村,也孕育了古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古村往往有着很有韵味的村名,追溯村名渊源,可见村庄深厚的内涵,可见村庄悠久的历史,可见村庄深藏的故事。

金花村:朱橘金花满下田

位于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濬故居门锁。海南日报记者张杰 摄

“海南四大文化古村”(包括海口金花村、文山村、攀丹村和三亚水南村)之一的金花村,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海南双壁”丘濬、海瑞都出生于此,金花村早已声名远扬。金花村原名“下田村”,明正德《琼台志》有记载:“下田村,在城西北隅一里许,丘文庄公居所。”

下田村历史悠久,改为“金花村”的历史也很久远,清咸丰《琼山县志》已经有“金花村”的记载:“下田村,在城西北一里,明丘濬故居,今曰金花村。”

下田村改为金花村,皆因丘濬的一首诗:“瀛海中间别有天,宁知我不是神仙。请言六合虚空外,曾见三皇混沌前。玄圃麟洲非远境,延康龙汉未多年。有人问我家居处,朱橘金花满下田。”“金花”正是由“朱橘金花满下田”而来。

金花村因“朱橘金花满下田”而得名,神奇的是,此诗为丘濬梦中所作。《琼台诗文会稿》中此诗的前序记载了:“家居琼山之下田村,七月二十四夜,梦髼头童子问予,以村之所以名,梦中作此诗答之,觉而呼灯疾书于都城东之远游轩。”

作此诗时,丘濬远在京城任职,他对远在天涯一隅的家乡念念不忘,遗憾的是直至终老都不得归乡。六七十年之后,另一个金花村人海瑞开始叱咤风云的生涯,让这一村庄更加闻名遐迩。

攀丹村:攀登蟾宫折丹桂

海口攀丹村是明代知名官吏、直臣唐胄的家乡。海南日报记者张杰 摄

攀丹村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南渡江之滨,是明代知名官吏、直臣唐胄的家乡,也是“海南四大文化古村”之一。攀丹并非最初村名,这里最初因有番舶疍民聚居,故而称番蛋,继而又有谐音译名为蕃诞、番疍。

唐胄也是正德《琼台志》纂写者,此书记载:“蕃诞村,在郡城东一里,县之首厢第一村也。唐氏世居之,诗书衣冠,为郡望族。”

明代礼部尚书吴道南曾有诗:“昔番疍坳洲,今蕃诞申甫。兰台旧绶带,鹤禁新剑履。马粪荣诸王,考亭名后主。番疍久辽辽,蕃诞今称始。”由此可见,攀丹村之旧称蕃诞、番疍由来已久,且最初确实因疍民聚居而得名。

后来,人们又取“蕃诞”之谐音“攀丹”为村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相比之下,今名“攀丹”蕴意更加美好,攀登蟾宫、折取丹桂,非常符合攀丹村人文蔚起的事实。

攀丹村历史文化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唐氏一族,人称“海外无双唐氏,天南第一攀丹”。攀丹村唐氏历代共有九个进士,仅在明一代就出了六位。海南先贤丘濬、王佐、海瑞都与攀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攀丹村曾经为海南的人文教育作出过不小的贡献。

典读村:典衣供读故事传

典读村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老村。典读村原名为“显屋”,更早的时候还曾叫香山地,是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故里。

村名由“显屋”改成“典读”,与白玉蟾的经历相关。白玉蟾是天才,八岁即可作诗,十二岁便参加童子试,不过他很快就厌倦科考之道,转而游走四方求道,虽历尽磨难,但不懈求真,长游外方,典衣供读。

白玉蟾少年离开典读村之后,行迹飘忽不定,再没有归乡,后人不知其所终,白玉蟾的大弟子彭耜所撰写的《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有记载:“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当有死,竟莫知所终。”

后来,后人在村里建立白玉蟾庙,并且将村名改为“典读村”。典读,“典衣供读”之意也,典押衣物为求学,这就是典读村名字的由来。

典读村至今仍有许多火山岩砌成的石屋,还多古巷古道、古井古树,还有古朴的“白玉蟾纪念馆”,处处都透露着古老的气息。由“显屋”变“典读”,白玉蟾以这种方式长留故乡。

文山村:人文若此其楚楚

文山村,这个建村将近千年的古村,坐落于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

文山村布局颇为讲究,从高处俯瞰,文山村像一座圆形的古城堡,村庄石板路又似八卦图般分布,宛如迷宫。据说,这样的设计是文山村拓村始祖为防兵匪侵袭。可能是这一缘故,文山村至今仍留存完好的古村风貌。

村庄古称员山里、员山村。明代进士、琼山人林士元的著作《北泉草堂遗稿》中有记载:“郡之南百里许,有里员山地,形势员(在古汉语中,‘员’常用作‘圆’字的假借)如布棋,如运规,屈曲盘旋,故曰员山。”

后来员山为什么改为“文山”?这其中有一个渊源。林士元写道:“嘉靖初,抚军谈公巡行方岳,适我琼邦,经历兹士,里中士大夫冠盖相见者,不下十百。公曰:‘此何地耶?人文若此其楚楚耶?’,称赞久之。究其始终,乃云一族兄弟团居于此,不禁鼓掌大笑曰:‘吾巡视多矣,未有若员之文士接踵,官员济济如此里也者。’”因巡抚称赞员山“文士接踵,官员济济”,后人便将“员山”改为了“文山”。在清康熙《琼山县志》中,已经有“文山村”的记载。

历史上,文山村确实多文士,仅在明一代,先后出了三位进士以及十五位举人,所以古时文山村又有“公孙中举人,叔侄、兄弟同进士”的美谈,可见这里的文韵深厚。

林市村:儒林老村变成市

林市村,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西北部的东寨港边。林市村历史悠久,建村至今已有千余年,村中两口宋代时开凿的古井,见证了村庄的古老。

林市村西边有一座古庙,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古庙有名“儒林庙”,而“儒林”,正是林市村的曾用名。儒林可指读书人、儒生,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林市村先人取名“儒林”,隐含“儒人辈出”的激励之意。

明朝万历年间,琼州发生大地震,一时间山海巨变,沧海桑田,东寨港地区七十二个村庄沉入海底,而儒林村颇为幸运,免受毁灭性劫难。大地震后,海陆地貌发生了变化,儒林村有了便利的海上港口,通过港口甚至可以前往东南亚各国,此地后来渐成商埠,成为周边百姓聚集交易活动的“市”,儒林由此易名“林市”。

林市村至今仍存有一条古老的石桥,一直延伸到海上,石桥的尽头是一个古老渡口,人们称之为“龙尾头”。石桥渡口很小,如今看来更是毫不起眼,但历史上曾经是林市村的光明大道,儒林由村变为市,这一渡口功不可没。也是这个小渡口,走出了海南有史记载的闯南洋的第一人,《海南省志·华侨志》记载:“1641年,琼山县演海乡渔民林树华、陈道裨等人‘向洋开拓,去番谋生’。”小小的林市村,曾经是海南连接南洋的重要渡口。

村名是村落的历史记忆,是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千百年来的寄托。每一个古老的村名,都记载并传承着一段历史,村名由来往往有迹可循,海口的古村村名背后往往有独特的故事。

来源:海南日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这些古村,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古村  古村词条  光阴  光阴词条  诉说  诉说词条  这些  这些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热文

 【歌词】禁恋 (凤凰四重奏 插曲...

明知双方即使爱恋都有理性教苦缠爱过也有过温暖不过未了缘难敌霸权情感迫于抛开两边得免谁人来可怜我会怨世界讨厌只怪这种恋爱被当禁恋旁人眼光不羡慕但我没有看到结果原来...(展开)

热文

 小学活动的作文600字

小学活动的作文600字锦集6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