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清热、 化瘀、 祛风药
这类药主要用于治疗病证, 属辨病论治的部分。 其中大部分药具有解热降温、 抗血
管炎、 抗血管内栓塞、 抗风湿、 抗过敏、 抗变态反应、 消炎止痛等多方面作用。 是治疗
风湿病、 免疫病、 过敏性疾病的重要中药。
(一) 清热药
清热是治疗免疫病的一个大法, 它包括清热养阴、 清热透气、 清热凉营、 清热凉
血、 清热解毒、 清热化瘀等法。 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如红斑狼疮、 硬皮
病、 斯蒂尔病、 过敏性肺炎、 肺癌、 白血病等之热盛、 虚热、 湿热、 血热、 瘀热、 热第 116 页
毒而引起的高热、 低热、 内热诸症。
清热的主要药物有生石膏、 寒水石、 羚羊角、 水牛角、 淡竹叶、 金银花、 黄芩、 黄
连、 苦参、 紫草、 青蒿、 地骨皮、 知母、 鸭 草、 葎草、 菊花、 红藤、 败酱草、 绿豆
衣、 牛黄、 大黄等。
清热的主要方剂, 传统方有白虎汤、 玉女煎、 竹叶石膏汤、 清热地黄汤(原名犀角
地黄汤) 、 紫雪散、 清营汤、 牛黄清心丸、 黄芩汤、 黄连解毒汤、 银翘散、 青蒿鳖甲汤、
地骨皮汤等, 自定经验方有三石退热汤、 消斑汤。
以上清热药全是寒性药, 有的大寒, 味则有苦有甘有淡。 其清热的功效较养阴药为
强, 有清气凉营、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功效。
由于时代的变迁,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的临床应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已经
很少用于细菌感染。 因此在免疫病的应用上, 我们重点介绍其有关退热消炎、 抗过敏、
抗变态反应、 调节免疫、 抗肿瘤、 调节内脏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石膏、 水牛角
生石膏
味甘性大寒, 有清热降温功效。
①临床应用
用于高热: 包括免疫病高热, 如红斑狼疮、 硬皮病、 结节病、 脂膜炎、 斯蒂尔
病、 风湿热等之高热, 中医辨证为气分发热或气营两燔发热, 及肿瘤、 白血病、 烧伤、
中暑、 流感等之发热。 白虎汤中, 生石膏与知母、 粳米、 甘草同用; 三石汤中, 生石膏
与寒水石、 滑石、 金银花、 杏仁、 竹茹、 金汁、 白通草同用; 经验方三石退热汤中, 三
石与生地、 玄参等同用; 三黄石膏汤中, 生石膏与黄连、 黄柏、 麻黄、 豆豉、 栀子等同
用。
用于发热红斑皮疹。 化斑汤中, 白虎汤加犀角(现用水牛角代) 、 玄参, 现用于
治疗过敏性皮炎、 狼疮性皮炎、 皮肌炎、 药疹等。
用于热退后伤津口干, 余热未清。 竹叶石膏汤中, 生石膏与竹叶、 人参、 麦冬、
半夏、 粳米、 甘草同用。
用于阴虚升火之牙痛齿浮、 口鼻衄血、 皮下出血。 玉女煎中, 生石膏与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同用。
用于口舌生疮, 如白塞病之口腔溃疡, 或有继发感染。 泻黄散中, 生石膏与藿
香、 栀子、 防风、 生草同用。
用于哮喘、 肺间质炎继发感染而发热、 咳嗽、 气喘。 麻杏石甘汤、 大青龙汤中,
生石膏与麻黄、 杏仁等同用。
②主要成分
生石膏主含硫酸钙结晶( , 还含微量元素铜、 铁、 铝、 镁、 硅等。
③主要药理药作用
生石膏和知母都有中枢性退热作用。 石膏的作用强而快但不持久。 知母的退热
作用虽弱, 但持久。 故在退热方面两药须同用, 有协同作用, 能产生强而持久的效果。
生石膏的硫酸根离子, 在煎煮过程中与生地多糖结合成为硫酸多糖, 称为多糖第 117
硫酸化, 能使生地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故在红斑汤中, 生地、 生石膏同用,
不但加强了养阴清热之功, 而且加强了免疫调节作用。
生石膏可减少小鼠饮水量而有解渴作用, 还能激活肺泡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增加血钙。 人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 能增强人参、 知母的降糖作用。
④常用剂量
, 高热时可用至
⑤临床体会
临床上对高热、 低热、 内热、 虚热、 实热、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等, 只要有热
象, 都能使用生石膏, 只是配伍方法不同。 高热者的与知母、 羚羊角同用, 低热与地骨
皮同用, 血热、 内热与生地黄、 丹皮同用, 阴虚发热与熟地黄、 麦冬同用, 气虚发热与
人参、 黄芪同用, 感冒发热与解表药同用, 感染发热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发热有寒象的
与桂枝同用。
生石膏是我们治疗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病阴虚内热型的主要药物。 经
验方红斑汤中, 生石膏与生地黄、 黄芩等同用, 也是主要的药物。 用以治疗红斑狼疮等
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所引起的低热、 内热、 面部红斑、 皮疹。
生石膏的生津功效解渴作用常被忽略。 实践证明对免疫病、 糖尿病的口干, 该药清
热解渴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与生地黄、 芦根同用能增效。
我们在临床常将石膏与麻黄、 黄芩等配伍, 用来治疗过敏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我们临床拟定的三石退热汤、 益气退热汤用生石膏与寒水石、 滑石、 生地黄配
伍, 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高热, 包括没有细菌感染的自身免疫病高热, 肺癌、 白血
病、 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之高热, 病毒感染、 烧伤、 中暑等引起的高热, 日服 剂, 有
的再加用羚羊角粉, 不服激素, 观察 天, 许多病人的热度是能够退下来的。 对菌血症
引起的高热, 配合抗生素, 也有助于退热。 输液等支持疗法应当同时进行。
本药于怕冷者不用, 冬天少用, 用了会更加怕冷。
用于退热要先煎。 用于清除内热、 解渴, 与生地黄同用, 不需先煎。
寒药容易伤胃, 故处方配伍时要注意保护胃气。
石膏在复方煎煮过程中其钙离子与其他中药的有机酸结合成有机碱而被吸收,
长期服用, 补充了钙。 因此, 许多服用泼尼松的病人, 同时服用中药红斑汤, 不容易缺
钙和发生骨坏死。
) 水牛角
性味咸凉, 有清热凉血功效。 传统上用于治疗高热神昏、 斑疹、 血、 惊风等症。
①临床应用
用于红斑狼疮、 皮肌炎、 多动脉炎等, 临床有多种血管炎表现, 紫斑、 瘀点、
雷诺现象、 网状青紫、 索条状血管炎等。 经验方紫斑汤中, 水牛角与鬼箭羽、 生槐米、
生藕节、 丹皮同用, 治疗血管炎。
用于溶血性出血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贫血。
用于神经系统损害, 如狼疮性中枢损害轻症, 偶有癫痫样抽搐, 及轻症多发性
硬化症。第 118 页
②主要成分
含胆 醇、 多种氨基酸、 肽类、 胍类等成分。
③主要药理作用
能兴奋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 促进皮质激素分泌, 提高体内皮质激素水平。
增加心肌收缩力而有强心作用。
显著增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能增加白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的
数量。
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缩短出凝血时间。
具有镇静、 镇痉、 抗炎作用。
④常用剂量
水煎服为 ; 研末冲服为
⑤毒副反应
煎剂没有副反应。 水牛角粉吞服, 常有胃部不适, 而且不易溶解吸收。
临床体会
水牛角用于血管炎为好, 其药力不如生地黄、 丹皮, 并可配合生地黄、 仙灵脾
以利于激素减量。
有书上讲水牛角要先煎 小时, 我们在治疗血管炎时, 与生地黄同用, 不先煎;
在退热时, 与生石膏一起, 先煎半小时。
临床和实验都没有证实该药有退热作用。
犀牛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犀牛角已被禁止使用。 在免疫病血管炎的治疗中需
要用犀角时, 现都用水牛角代替; 在治疗高热时用羚羊角代替。 也可以水牛角、 羚羊角
两药一起使用。
青蒿、 地骨皮、 紫草
( ) 青 蒿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暑功效。 传统上用于治疗外感湿热、 发热痞闷、 骨蒸劳热和疟
疾。
①临床应用
用于红斑狼疮、 皮肌炎、 风湿热等免疫病发热, 高热、 低热、 内热和关节肿痛
都可使用之。 青蒿鳖甲汤中, 青蒿与鳖甲、 知母、 生地黄、 丹皮同用。
用于肿瘤发热、 低热。 清骨散中, 青蒿与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
甲、 知母、 甘草同用。
用于免疫性肝病之低热、 胆红素升高。 蒿芩清胆汤中, 青蒿与黄芩、 半夏、 陈
皮、 竹茹、 枳壳、 茯苓、 碧玉散同用。
②主要成分
青蒿含挥发油倍半萜类青蒿素、 青蒿内酯等成分。
③主要药理作用
有降温作用和消炎镇痛作用。
能降低致敏小鼠 含量, 促进脾 细胞增殖, 起到抑制 的作用。第 119 页
对多种细胞株有细胞毒作用, 抑制癌细胞分化而有抗癌作用。
有干扰疟原虫表膜 线粒体功能而有抗疟作用。
④常用剂量
⑤毒副反应
没有毒副反应。
临床体会
青蒿是个免疫抑制药, 并有退热、 消炎止痛作用。 虽然作用弱, 但长期使用能
够奏效。 可用于免疫病、 风湿病、 病毒感染和肿瘤之发热。 不论急性或慢性发热, 外感
或内伤发热, 虚热或实热, 夏天暑热、 湿热, 高热或低热, 都能使用。 治免疫病与生石
膏、 生地黄配伍, 治肿瘤与鳖甲配伍, 治关节炎与秦艽、 忍冬藤配伍。
临床观察表明青蒿没有抗疟药氯喹消除狼疮性红斑的显著效果, 但因其有免疫
抑制作用, 长期使用对消除红斑还是有帮助的。
)地 骨 皮
性味甘寒, 有清热凉血功效。 传统上用于治疗虚劳潮热、 肺火喘咳。
临床应用
用于免疫病发热。 地骨皮汤中, 地骨皮与银柴胡、 秦艽、 鳖甲、 知母、 当归等
同用。
用于肺部慢性炎症性低热。 泻白散中, 地骨皮与桑白皮、 粳米、 甘草同用。
用于服用激素引起的脂肪肝, 与制首乌、 泽泻同用。
②主要成分
含甜菜碱、 谷 醇、 生物碱、 肽类化合物枸杞素等成分。
③主要药理作用
能抑制体温中枢而有降温作用。 尚有降糖、 降脂、 降压以及治疗脂肪肝的作用。
④常用剂量
⑤临床体会
治疗免疫病之发热, 不论高热、 低热、 内热都能使用, 对肿瘤发热、 结核病发
热、 感染发热等都可用之, 只有感冒发热不用。 常与生石膏、 知母配伍, 也可与青蒿、
白薇配伍。
地骨皮与枸杞子都有降糖、 降脂、 治疗脂肪肝的作用, 地骨皮药力较弱, 可在
复方中以增效。
枸杞根是带皮的根。 其降糖、 降脂、 治疗脂肪肝的效果与地骨皮相似, 但其清
热退热之力不如地骨皮。
紫草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毒、 凉血透疹功效。 传统用于治疗小儿温热斑疹、 痘疹、 麻
疹、 黄疸、 湿疹、 痈疡等症。
①临床应用第 120 页
治疗急性咽痛和扁桃体炎。 紫草消毒饮中, 紫草与连翘、 荆芥、 牛蒡子、 山豆
根、 甘草同用。
用于银屑病、 玫瑰糠疹、 白癜风, 与补骨脂、 土茯苓同用。
②主要成分
含紫草 衍生物。
③主要药理作用
紫草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有抗炎作用和缓和的退热作用。
能抑制细胞 合成后期( 期) , 类似秋水仙碱样的抗肿瘤作用。 临床报道
对恶性葡萄胎、 绒毛膜上皮癌有效。
紫草能拮抗凝血抑制因子, 促进血栓形成, 引起家兔蛋白血尿。
紫草能抑制垂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素和促性腺激素, 能抑制生育。
能引起光敏感。
④常用剂量
⑤毒副反应
有特殊气味, 可引起恶心。
临床体会
紫草有退热消炎和细胞毒作用, 用于病毒发热和肿瘤发热为好。
古人使用紫草是治疗麻疹、 痘疹、 湿疹一类皮疹红斑的。 由于能帮助吸收紫外
线, 现临床用其治疗 白癜 风、 银屑病、 玫瑰糠疹有效, 因为这些疾病需要紫外线, 而且
不涉及血管炎。 但对于光敏性疾病, 如光敏性皮炎、 红斑狼疮光敏感者, 则不宜使用本
药。
紫草有抑制免疫的作用, 对自身免疫病有治疗的一面, 尤其对某些免疫性皮肤
病较为适宜。 但它有不利于免疫病血管炎的另外一面, 不能用于有血管炎血管内栓塞的
免疫病。 临床经常发现有些狼疮病人使用了含有紫草的复方和含有紫草成分的中药制剂
后, 诱发和加重了红斑狼疮, 不但加重了光敏感、 蝶形红斑、 皮疹, 还加重了狼疮血管
炎, 出现了肝肾功能损害, 增加了蛋白血尿、 肌 、 尿素、 尿酸, 甚至发生了尿毒症,
还发现了转氨酶升高。 因此, 紫草在红斑狼疮和各种血管炎疾病以及免疫性肝病的治疗
中属于禁忌之药。
紫草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使用。 因临床发现冠心病人处方内加了紫草
后, 加重了胸闷、 胸痛症状。
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但不宜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 如桥本甲状腺炎。
对妇女月经生育也有影响。
能抑制垂体等内分泌功能, 对激素减量的病人也不宜使用本药。
黄芩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毒功效。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 温病发热、 痢疾, 及肺、 肝胆、 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
病。 在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泻心汤、 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方剂中, 发挥清第 121 页
热解毒和清化胃肠肝胆湿热之功效。
) 临床应用
①用于红斑狼疮等各种结缔组织病, 治疗血管炎时与生地黄、 丹皮配合, 治疗关节
炎时与羌活、 威灵仙配合。 红斑汤中, 黄芩与生地黄、 忍冬藤同用。
②用于荨麻疹、 过敏性皮炎, 与生地黄、 地肤子同用。
③用于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等。 与麻黄、 甘草同用。 黄芩泻肺汤中, 黄芩与连
翘、 栀子、 杏仁、 桔梗、 薄荷、 大黄、 枳壳、 甘草同用, 治疗肺热喘嗽。
④用于免疫性肝病, 转氨酶升高。 三物黄芩汤中, 黄芩与苦参、 生地黄同用。 临床
经验降酶再加女贞子。
⑤用于免疫性肠病, 腹泻、 关节痛。 黄芩汤中, 黄芩与芍药、 甘草、 大枣同用。
) 主要成分
黄芩含黄酮苷之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
主要药理作用
①具有抗变态反应、 抗过敏作用。 能抑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能抑制肥大细胞酶
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的释放, 因而可抑制过敏反应。 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缓解作用。
②在治疗过敏性哮喘时, 黄芩既能抗过敏, 而且自身也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黄芩
与麻黄同用, 有协同作用, 既能增强麻黄的平喘效果, 又能减少麻黄的副反应。
③黄芩还有解热、 保肝、 利胆、 解痉、 降脂、 降压、 镇静、 抗菌、 抗病毒等多方面
的作用, 也为临床所常用。
常用剂量
。 水煎服。
毒副反应
无毒副反应。
) 临床体会
①黄芩是我们治疗结缔组织病、 过敏性疾病、 免疫病、 风湿病的重要药物。 如红斑
狼疮、 干燥综合征、 白塞病、 过敏性紫癜等, 经常用 。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 只要
有一些热象, 也常用黄芩, 以抗变态反应, 剂量
②治疗咳嗽、 哮喘, 肺间质炎, 不论内伤、 外感, 感冒、 感染。 其抗感染药力较
弱, 用其目的在于清热、 降低人体的敏感性, 并使主药增效减毒。 或与麻黄、 象贝母同
用, 或与沙参、 川贝母同用。 临床经验黄芩与麻黄同用, 其剂量应是麻黄的 倍,
可对麻黄增效减毒。
③对肝病不论不论是中毒性的或病毒性的, 有黄疸的或无黄疸的, 只要有热, 均可
用其降酶消脂。 对细菌性、 病毒性、 免疫性、 过敏性等各种肠病之便秘、 腹泻, 都能使
用。
④中医讲苦寒伤脾, 但黄芩基本没有胃肠道反应。 其苦味和寒性较之黄连、 苦参为
轻。
黄连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毒、 燥湿功效。第 122 页
) 临床应用
传统上用于治疗胃肠肝胆系统疾病, 皮肤、 口腔、 咽喉、 眼睛等部位的急慢性感染
性疾病, 以及心慌、 失眠、 胃痛、 泛酸、 消渴等病证。
①用于肠道免疫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肠病性关节炎。 黄连阿胶汤中, 黄连与黄芩、
白芍、 阿胶、 鸡子黄同用, 治疗久泻脓血。
②使用养阴清热中药治疗免疫病时, 常引起胃肠道不舒, 或原有胃病者, 服养阴清
热药加重了脘腹胀痛症状, 可在复方中加用黄连、 吴茱萸、 木香等。 左金丸中, 黄连与
吴茱萸同用; 香连丸中, 黄连与木香同用。 大便稀薄加炮姜。
③用于干燥综合征、 白塞病、 红斑狼疮之口干、 口腔溃疡。 黄连解毒汤中, 黄连与
黄芩、 黄柏、 栀子同用; 牛黄清心丸中, 黄连与牛黄、 黄芩、 栀子、 郁金等同用。
④用于心肌炎早搏、 波改变, 以及服用皮质激素引起的心动过速、 心悸、 失眠、
血糖升高、 眼压升高等症。 朱砂安神丸中, 黄连与生地黄、 当归、 甘草等同用。
⑤用于眼损害、 葡萄膜炎、 虹膜炎等, 与黄芩、 决明子、 甘菊花等同用。
三黄石膏汤、 普济消毒饮、 清瘟败毒饮、 清营汤等方剂可用于治疗免疫病发热、
继发感染, 如腮腺炎、 急性扁桃体炎等, 黄连在方中发挥着清热解毒作用。
主要成分
黄连含小檗碱、 黄连碱、 甲基黄连碱、 掌叶防己碱、 药根碱等生物碱, 尚含阿魏
酸、 黄柏酮、 黄柏内酯等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黄连除有广谱的抗菌、 抗病毒作用以外, 还有许多药理作用与免疫病有关。
①黄连能抑制细胞分裂, 与秋水仙碱有协同作用; 并能抑制细胞呼吸和抑制核酸合
成, 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比抑制正常细胞的作用为强。 因此黄连是一味免疫抑制药。
②不影响白细胞数量, 但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能激活巨噬细胞, 增强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③具有保泰松样的抗炎、 解热作用。
④有扩张血管、 降压、 兴奋心脏、 增加冠脉流量、 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不齐和
心率减慢。
⑤有镇静、 镇痛、 增加唾液分泌、 降低眼内压、 利胆、 降脂、 抗胃溃疡等作用, 对
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与抑制双相调节作用。
) 常用剂量
, 不宜大剂量应用。
) 临床体会
①对免疫病的治疗, 用黄连来配合黄芩清热、 抑制免疫、 抗过敏; 配合玉竹、 鬼箭
羽、 吴茱萸来强心, 治疗心动过速和 波改变, 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和免疫性心肌损害
患者。 配合生石膏、 鲜茅根可改善口干; 与广郁金、 柴胡配合可保肝利胆; 与土茯苓、
黄芩同用可治疗口腔溃疡; 与徐长卿、 焦决明同用, 可治疗葡萄膜炎。
②对服用泼尼松后血糖轻度升高者, 复方中加用黄连或用黄连素以抑制之, 也可与
降糖西药同时服用。第 123 页
③我们临床更多的是用黄连与吴茱萸、 佛手配合, 保护胃肠功能, 以免长期服药而
影响脾胃。 与炮姜、 芡实同用来改善因生地黄引起的大便溏薄。
黄连虽苦, 但其味病人大多能接受, 并能用甘草、 红枣中和。
苦参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功效。
传统用于痢疾、 黄疸、 皮肤癣疹瘙痒、 恶疮、 瘰疬等病证。
) 临床应用
①用于红斑狼疮、 慢性肾炎, 蛋白尿, 红斑、 皮疹。 经验方红斑汤中, 苦参与生地
黄、 黄芩等同用。
②用于各种肝病、 多肌炎、 心肌炎, 转氨酶、 肌酶升高, 与柴胡、 广郁金、 女贞子
同用。
③用于白塞病, 与土茯苓同用, 治疗口腔、 阴部之溃疡。 古方苦参汤中, 用苦参汤
熏洗, 治疗狐惑蚀于肛。
④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与黄连、 黄芩、 野葡萄藤等同用。 古方治痢散中, 苦参与葛
根、 赤芍、 山楂、 松萝茶等同用, 治疗下利脓血。
⑤用于皮肤过敏, 红斑、 皮疹、 瘙痒, 以及皮肤、 阴部霉菌感染。 对过敏与地肤
子、 白鲜皮同用; 对霉菌与蛇床子等同用, 以外洗为好。 古方苦参丸中, 与玄参、 黄
连、 大黄、 栀子、 黄芩、 独活等同用, 治疗疥癣瘙痒、 紫白癜风。 苦参散中, 苦参与丹
参、 蛇床子同用, 治疗风疥瘙痒。
用于各种恶性肿瘤, 与七叶一枝花、 南星、 半夏等同用。
主要成分
含多种生物碱如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并含黄酮类等成分。
主要药理作用
苦参生物碱具有丝裂霉素样细胞毒作用, 能抑制细胞合成周期 期, 是个免疫抑制
药。 对病毒、 细菌、 真菌、 滴虫、 癌细胞、 正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苦参还有利尿作用。
) 常用剂量 , 水煎服, 味太苦, 有消化道反应, 宜多用些护胃药、 甜味
药加以克服。
) 临床体会
①苦参我们临床较多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 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皮疹、 红斑、 皮肤口
腔阴部溃疡、 眼炎、 血管炎、 蛋白尿, 转氨酶、 肌酶、 球蛋白升高, 淋巴结肿大以及肿
瘤等, 是一味重要的免疫抑制药和抗癌药。
②苦参虽有细胞毒作用, 但其药力和副反应远比 等免疫抑制药要弱。
③苦参在《本草纲目》 记载无毒, 我们常用 , 许多病人已经服用多年, 没
有出现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情况, 也未发现有肝肾功能慢性中毒情况。
牛黄
味苦、 甘性凉, 有清热解毒、 开窍定惊功效。
为黄牛和水牛的胆结石, 含牛磺酸, 现多为人工合成。 牛黄具有退热镇痉、 利胆保
肝和降压等作用。第 124 页
) 临床应用
可用于治疗免疫病非感染性发热, 但其退热效果不如西黄好。 西黄为西北地区牛和
野牛、 牦牛的胆结石, 又名犀黄, 能将免疫病引起的高热退下, 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黄对免疫病引起的肝脏损害、 转氨酶升高和黄疸有一定疗效。 也能治疗免疫病中
枢损害之抽搐、 痉厥。 经验方红斑散中, 与珍珠粉、 青黛粉等同用, 治疗免疫病、 过敏
性引起的面部红斑、 皮疹。
) 常用剂量
, 一 天 次, 吞服。
白鲜皮
为芸香科白鲜草的根皮。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功效。 传统上用于治疗
疮疡癣疹、 皮肤瘙痒等症。
) 临床应用
皮肤瘙痒、 皮疹、 荨麻疹、 皮炎、 湿疹等感染性、 过敏性皮肤病。 常与地肤子、 黄
芩、 苦参同用。
主要成分
含白鲜内酯、 白鲜碱、 黄柏酮酸等多种生物碱、 内酯成分以及梣酮等挥发油。
主要药理作用
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有解热降温作用; 可显著抑制致敏 淋巴细胞释放淋巴
因子, 显著抑制小鼠接触性皮炎和第 型变态反应性炎症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并且在抑
制免疫的同时, 不导致脾脏萎缩。 白鲜皮尚有抗癌作用, 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
) 常用剂量
) 临床体会
①白鲜皮是一味免疫抑制药, 抗过敏、 抗变态反应药。 临床对急性慢性皮肤过敏有
效, 如荨麻疹、 过敏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过敏性紫癜、 白塞病等。 常与地肤子、 土茯
苓等同用。
②白鲜皮味苦并有特殊的药香气, 剂量过大有胃部不适反应, 在复方中要多用些和
胃药。 所含白鲜内酯能引起光敏感。
土茯苓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 性甘、 淡性平, 有清热除湿功效。 传统上应用于治疗湿热疮
毒、 痈肿梅毒 筋骨挛痛。 《本草纲目》 载其能“祛风湿、 利关节, 治拘挛骨痛” 。
) 临床应用
①用于口腔、 阴部溃疡, 与生薏苡仁、 黄连同用。 搜风解毒汤中, 土茯苓与薏苡
仁、 防风、 金银花、 木瓜、 白鲜皮、 木通、 皂荚子同用。
②用于皮疹、 皮肤溃疡或有继发感染, 与白鲜皮、 苦参等同用。
③用于关节肿痛。
主要成分
土茯苓含落新妇苷、 异黄杞苷、 胡萝卜苷等黄酮苷 谷 醇、 多糖等成分。第 125 页
主要药理作用
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有抗炎、 抗真菌、 抗癌等作用。
常用剂量
, 水煎服。
毒副反应
没有明显副反应。 脾虚泄泻者可能滑肠。
) 临床体会
①本药在免疫病临床用于治疗红斑狼疮、 白塞病、 银屑病之口腔溃疡和阴部、 眼
部、 皮肤之炎症、 皮疹、 溃疡, 常与黄连、 苦参同用。 在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之溃疡
方面, 为最好的中药。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牛皮癣关节炎、 白塞病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等, 与金雀根、
山稔根、 红藤等同用。
②古人用土茯苓治疗梅毒。 可用于梅毒、 淋病、 湿疣、 衣原体等性病, 与苦参、 蛇
床子等同用, 也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败酱草
败酱草的正品应是败酱科的白花败酱、 黄花败酱。 现北方用的是菊科的苣荬菜, 南
方用的是十字花科的菥蓂, 与正品有混用情况。 黄花败酱性味苦平, 有清热解毒、 活血
祛瘀功效, 传统应用于治疗肠痈、 实热瘀滞腹痛。 著名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中, 败酱草
与薏苡仁、 附子同用。
主要成分
白花败酱含黑芥子苷和白花败酱苷等成分; 含挥发油、 齐墩果酸、 常春藤皂苷元等
成分。
主要药理作用
具有较好的保肝、 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有显著的升高白细胞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
能的作用。
常用剂量
) 临床体会
①败酱草与女贞子配合治疗免疫病肝损伤、 转氨酶升高。 也可用于肝炎、 脂肪肝之
转氨酶升高。 其黑芥子苷成分有使渗出液重吸收的作用, 故败酱草可用于既有肝损又有
腹水、 胸水的慢性病人。
②《本草纲目》 记载败酱草无毒, 南人采嫩者当菜吃。 临床观察长期服用没有毒副
反应。 由于品种混淆, 常影响疗效。
决明子
味甘、 苦性凉, 有清热明目功效。 传统上用于治疗风热头痛、 肝胆湿热、 目赤肿
痛。
) 临床应用
①用于免疫病之眼损害, 葡萄膜炎、 虹膜炎、 眼溃疡, 与密蒙花、 黄芩等同用。 古第 126 页
方决明子散中, 决明子与石决明、 菊花、 蔓荆子、 石膏、 黄芩、 木贼等同用; 决明子汤
中, 决明子与柴胡、 黄连、 升麻、 苦竹叶、 防风等同用。
②用于高脂血症, 与泽泻、 海藻等同用。
主要成分
含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 还含决明内酯、 决明苷、 油脂、 醇、 多糖、 蛋白质、 氨
基酸及微量元素铁、 锰、 铜、 锌等。
主要药理作用
①决明子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对体液免疫无影响, 而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增
强作用。
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③能显著增强动物睫状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而有明目作用。
④有降低血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⑤有保肝、 利尿、 缓泻作用。
) 常用剂量
。 炒 焦 。
临床体会
①焦决明是免疫抑制药。 用于强直性脊柱炎、 病、 红斑狼疮、 白塞病合并
眼炎、 葡萄膜炎、 眼溃疡, 与青葙子、 生石膏、 黄芩等同用。
②用于服皮质激素合并高脂血症、 高血压、 肥胖的病人, 有降脂减肥效果。
③决明子炒焦后, 游离蒽醌在高温下遭破坏而失去泻下作用。 并增强了结合蒽醌的
降脂作用和明目作用。
药力虽弱, 但副反应也不明显, 可长期使用。
升麻、 柴胡、 葛根
三药都有解表清热、 升举阳气功效, 不论表证里证, 有无热度, 虚证实证, 都能使
用。
) 升 麻
为毛茛科植物。 性味甘辛微寒, 尚有透疹解毒功效。
传统上用于斑疹疮疡、 口舌生疮、 及泄泻脱肛、 麻疹透发不畅等症。 古方升麻葛根
汤中, 升麻与葛根、 芍药、 甘草同用。
①临床应用
用于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白塞病、 溃疡性结肠炎、 过敏性皮炎、 荨麻疹等疾
病, 有发热、 红斑、 皮疹、 口腔溃疡、 咽喉肿痛, 以及久泻等症。
②主要成分
升麻含三萜烯类化合物、 三萜糖苷化合物、 升麻醇衍生物、 阿魏酸、 皂苷、 生物碱
等成分。
③主要药理作用
有抗炎镇痛、 解热降温和抗惊厥作用。
有雌激素样作用, 能使小鼠子宫、 卵巢、 黄体重量数目增多。第 127 页
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作用。
有减慢心率、 降压、 降脂作用和保肝作用。
有抗菌、 抗癌、 抗溃疡、 抗氧化等的作用。
④常用剂量
⑤临床体会
用于皮肤过敏和口腔咽喉感染性过敏性溃疡、 肿痛为好。
对于古代升举阳气一说, 在补中益气汤中, 治疗气虚下陷、 内脏下垂是参、 芪
的功效, 不是升麻的。 升麻、 柴胡起的是退热作用。
肠道免疫性、 过敏性疾病, 经常腹泻, 没有感染, 不是湿热, 升麻能有一定效果。
这与升麻有抗过敏和具有雌激素样的作用有关。 中医解释这是提升清阳的意思。
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 性味苦平, 尚有疏肝解郁功效。 传统上用于治疗发热和肝胆脾胃等
病证。 古方补中益气汤中, 与参、 芪等配伍, 用于气虚发热。 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
胡疏肝散用于肝胆胰胃疾病。
①临床应用
用于免疫性发热, 与生石膏、 青蒿等同用, 适合于各种类型。
用于免疫性肝病引起的转氨酶、 胆红素升高, 与广郁金、 败酱草、 鸡骨草等同
用。
用于皮质激素引起的血脂升高、 脂肪肝、 胰腺炎、 胃十二指肠炎症、 溃疡, 与
枳壳、 生军等同用。
②主要成分
含柴胡皂苷类为其主要成分, 尚有挥发油柴胡醇、 多炔类、 香豆素、 木酯素、 黄酮
类等成分。
③主要药理作用
有明显的中枢性解热降温、 镇静、 镇痛、 镇咳作用。
抗炎作用。 柴胡皂苷对炎症和肉芽肿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是通过刺激肾上腺,
促进皮质系统功能所引起的。
增强免疫功能。 能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能明显促进抗体形成, 能显著增
加小鼠免疫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库普细胞的吞噬功能, 并能使抑制状态的免疫功能得
到恢复。
柴胡有保肝、 利胆、 降酶, 抑制纤维增生、 抗肝硬化、 抗脂肪肝的作用, 能抑制胃
酸分泌, 抑制胃十二指肠应激性溃疡, 对肠肌有解痉作用。
有降低胆固醇、 甘油三酯, 升高血糖, 促进蛋白合成等作用, 能减轻肾脏炎症, 减
少蛋白尿。
④常用剂量
。 剂量过大可有恶心反应。
⑤临床体会第 128 页
柴胡在发热和肝胆胰胃肠疾病的使用已经普及。 不论外感发热, 还是内伤发热,
都能使用。 不论实证、 虚证也都能使用。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均有效果, 但作用不是很
强。
对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但药力较弱, 对免疫影响不大, 临床一般不
作为免疫药使用。
葛根
为豆科植物, 性味甘辛平, 有解肌退热、 透疹生津功效。 传统上用于外感发热、 湿
热下利和脾虚泄泻、 热病口渴和消渴, 以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病证。 古方有柴葛解肌汤
中, 与柴胡、 黄芩、 白芍等同用。 七味白术散中, 参、 术、 苓、 草加葛根、 木香、 藿香
同用。
①临应床用
治疗免疫病的发热和继发感染发热, 与柴胡、 生石膏同用。
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 与玉竹、 川连同用; 治疗免疫性肠病腹痛腹泻, 与黄连、
生薏苡仁同用。
治疗血管炎和肾性高血压, 与丹皮、 生地黄同用。
治疗泼尼松引起的高血糖、 高血压和血管硬化。
配合肿瘤化疗。
②主要成分
含异黄酮类, 如葛根素、 大豆黄酮等 多种; 三萜类葛皂醇 ; 还含多量
淀粉、 香豆素类及微量元素锌、 铜、 铁、 锰等 多种。
③主要药理作用
有明显的解热降温作用。
有抗第 型过敏反应和消炎作用。
能减少血管内壁胶原纤维的含量, 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显著的抗血栓形成的作
用。 能改善外周微循环和脑循环, 减少血管阻力, 增加血流量。
有雌激素样作用, 能使小鼠子宫重量增加。
能对抗乙酰胆碱、 组胺引起的肠道平滑肌、 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 有罂
粟碱样的解痉作用。
能明显地扩张冠状动脉, 能增强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减少心肌耗氧量, 对室
性早搏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能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
所含之葛根素是 受体阻断剂, 能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和肾素的活性, 能明显
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
有降糖、 清除自由基以抗氧化作用、 抗肿瘤等作用, 对顺铂有减毒增效作用。
④常用剂量
⑤毒副反应
治疗腹泻用煨葛根, 一般用生葛根, 没有毒副反应。
临床体会第 129 页
葛根经常使用于慢性腹泻腹痛, 对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 内热都能使用。 近年
来葛根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发展较快, 对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高血压、 糖尿病方
面的治疗效果, 可移用于免疫病所并发的这些病证。
经方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 是外感风寒引起的。 今人依此用葛根治疗颈椎病
之颈项背部酸痛。 葛根能扩张外周血管, 改善脑循环而有助于治疗颈椎病之头晕。 也能
改善背肌血流, 对背肌酸痛有帮助, 但这是不够的, 还需配合祛风通络的中药。
其他清热中药
金银花
对免疫病发热、 内热都能应用, 在缓解期可以长服, 单味泡茶饮服或与生地黄一起
煎汤饮服, 对免疫病缓解期病人可以起到康复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每次剂量
) 鸭 草
性味甘寒, 有清热利尿功效, 在免疫病既有发热又有肾损害者, 可以配合石膏、 生
地黄应用。 常用剂量
) 射干
性味苦寒, 治疗急性咽喉炎和急性扁桃体炎有较好效果。 常用剂量 , 可 能
会引起滑肠。
白花蛇舌草
性味甘凉, 曾有报道治疗恶性肿瘤和红斑狼疮。 药理研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和消炎
作用, 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并能增加抗体形成; 还能使精原
细胞停止发育, 抑制精子生长, 是一味生殖毒药。 临床上如果为了消炎抗感染, 可以使
用一段时间。 常用剂量为 。 严格地讲, 自身免疫病抗体亢进者, 白花蛇舌草还
是不用为好, 尤其是男性不育症患者更不宜使用。
) 红藤
又名大血藤, 性味苦平。 传统上治疗肠痈以及风湿痹痛等症。 有抑菌作用。 曾有报
道治疗红斑狼疮。 我们临床用于风湿病, 既有感染又有关节痛的病人, 对痛风急性发作
红肿热痛有较好疗效。 常用剂量
) 菊花
性味甘苦凉。 菊花有白菊、 黄菊、 野菊三种。 传统上黄菊花用于外感风热, 治疗上
呼吸道感染; 白菊花用于平肝降火, 治疗高血压和眼部疾患; 野菊花用于清热解毒, 治
疗疮疡肿疖。 免疫病临床应用与此相似, 皮疹瘙痒、 口腔溃疡用野菊花, 眼部炎症溃疡
三种菊花都能使用。 常用剂量 。 野菊花苦, 剂量大有恶心反应, 要注意护胃。
) 淡竹叶
性味甘淡凉, 含三萜化合物和多糖, 有解热和弱的利尿作用, 以及增强免疫的作
用。 常与石膏、 生地黄配伍, 以加强清热效果。 常用剂量 左右, 质很轻, 在复方中
不宜大剂量使用。
点地梅
为报春花科植物。 上海地区野生的, 开的是白花, 又名白花珍珠草。 西部地区开的
是红花, 又名大红花点地梅。 本药是一味藏药。 性味苦涩寒, 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功第 130 页
效, 上海地区用于治疗风火赤眼、 咽喉肿痛等症。
我们临床用点地梅治疗急慢性咽喉、 口腔、 眼睛之炎症和溃疡, 有很好的疗效。 味
很涩, 刺激咽喉, 入胃后能引起恶心、 呕吐。 每次剂量不能太多, 宜控制在 以内,
水煎服, 可与薄荷、 半夏、 陈皮同用以增效和护胃。
) 黄 柏
黄柏对 的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是免疫抑制药。 但黄柏过于苦寒, 用
以上有消化道反应。 影响了其临床使用。
古代对虚火治疗有主张使用黄柏的, 有反对使用黄柏的。 我们临床体会, 这反映的
是虚火有两种性质。 有邪之虚火 如慢性感染、 结核引起的低热、 内热, 是要用黄柏
的; 而阴虚体质的正常人, 高血压、 红斑狼疮等免疫病所引起的内热、 低热, 是没有邪
的, 为无邪之虚火 不是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 治疗重在养阴, 不宜使用黄
柏, 如果用了黄柏, 就可能出现不适反应, 尤其是消化道反应。
黄柏有肾毒性, 不宜久用多用。
葎草
味甘、 淡性寒, 有清热解毒功效。 传统上用于肺痨、 瘰疬、 虚热、 砂淋、 皮肤瘙痒
等症。 临床用于治疗过敏性皮炎、 荨麻疹, 对低热、 皮疹、 红斑也能应用。 常用剂量
, 没有毒副反应。
龙胆草
性味苦寒, 能清泄肝胆湿热。 含龙胆苦苷、 龙胆碱、 龙胆糖等成分。 有保肝降酶作
用, 能收缩胆囊而利胆、 有健胃和利尿作用。 古人认为它是治眼疾必用之药。 与柴胡、
焦决明同用, 治疗免疫性眼炎、 葡萄膜炎等。
药性大苦大寒, 少用健胃, 多用伤胃; 少用保肝, 多用伤肝。 舌苔黄腻口苦口臭
者, 服龙胆不辨其苦, 还能增加食欲。 如湿热已清, 舌苔已化, 再服龙胆, 则其苦难
受, 上则恶心, 下则多尿。 中医认为龙胆是纯阴之药, 多用能明损脾胃的后天之火, 暗
耗肝肾的先天之火。
常用剂量 , 以湿热清化为度, 有效辄止。
白头翁
性味苦寒, 有清热解毒功效。 含毛茛苷之原白头翁素, 能分解为白头翁素, 还含白
头翁皂苷等成分。 有抗菌作用, 对痢疾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能抑制阿
米巴原虫的繁殖, 能杀灭阴道滴虫。 白头翁有抗肿瘤作用, 毛茛苷能抑制 的合
成, 而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白头翁传统上是治疗痢疾的要药。 现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肠癌大便有脓血之症。
也可用于肺部和尿道的慢性感染抗生素耐药时。
常用剂量 , 没有毒副反应。 白头翁很苦, 要多用些和胃药。 对慢性泄泻,
中医辨证是脾虚者, 用之能滑肠, 大便更加稀薄。
马齿苋
性味酸寒, 有清热解毒功效。 含生物碱、 黄酮苷、 蒽醌苷、 强心苷、 多种氨基酸、
有机酸、 维生素、 糖、 蛋白质等成分。 传统上用于痢疾、 肠炎等病证。第 131 页
马齿苋可用于免疫性肠病之慢性腹泻、 大便脓血、 排便不畅之症, 中医辨证有湿热
者为宜。 如辨证是脾虚泄泻, 用马齿苋会使大便更加稀薄, 次数更多。 这是蒽醌苷的致
泻作用引起的。
常用剂量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有清热解毒功效。 含蒲公英 醇、 蒲公英素、 蒲公英苦素、 菊淀粉、
多糖、 树脂等成分。 蒲公英有保肝利胆作用, 其利胆作用强于茵陈, 活性成分是树脂。
有降酶、 抗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其利胆保肝是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所致的。 还有广谱
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抗癌作用。
所含蒲公英新酸为一种致敏成分,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反应。
蒲公英用于慢性肝胆疾病, 对转氨酶、 胆红素均有下降的效果。 传统上用于疮疖一
类感染性疾病, 现已很少应用。 但其抗菌作用, 可用于慢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
螺杆菌阳性者。
常用剂量 。 对脾虚泄泻者。 可能滑肠。
羚羊角
性味咸寒, 有强的抑制体温中枢的降温作用以及抗惊厥、 镇静作用。 对自身免疫病
发热和肿瘤发热、 艾滋病发热, 均有较强的退热作用。
羚羊角粉, 每次 , 每 日 次, 吞服。 或用其复方成药紫雪散, 每次 支,
每日 次, 吞服。
常用剂量为 。 水煎服。 没有毒副反应。 经常使用有耐药性, 而使药效降
低。
清热药小结:
关于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大法。 但清热与解毒是两个概念。
有许多清热的方法, 也有许多解毒的方法。 有些人将此二者混为一谈。 理论上的混淆,
常影响免疫病的治疗方法的确定。 有热有毒的病是很多, 如感染, 有微生物的毒素那就
需清热解毒。 但是临床是复杂的, 有热不一定都有毒, 有毒不一定都有热。 有些免疫病
有热而没有毒, 如斯蒂尔病发热。 有些中毒病有毒而没有热, 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中
毒。 清热药不一定能解毒, 解毒药不一定能清热。 如生石膏、 羚羊角能清热但不解毒,
甘草、 黑大豆能解毒但不清热。
关于清热 免疫病的热象是普遍存在的。 有高热、 低热、 内热、 实热、 虚热、
湿热、 血热、 瘀热、 风热、 络热、 痰热、 饮热、 暑热、 燥热、 热毒等。 治疗上就有清热
降温、 清热化湿、 清热凉血、 清热化瘀、 清热通络、 清热祛风、 清热蠲饮、 清热养阴、
清热生津、 清热解毒等治法。 在一般情况下, 重在清热, 而并不重在解毒。
关于解毒 免疫病及其并发症有许多毒, 除热毒外, 尚有寒毒、 风毒、 湿毒、
痰毒、 水毒、 瘀毒、 虫毒、 蛊毒等, 以及中西药物之药毒。 治法上除清热解毒外, 尚有
温化寒毒、 祛风解毒、 化湿解毒、 化痰解毒、 化饮解毒、 化瘀解毒等治法。
所以清热和解毒是两个概念, 清热解毒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关于清热的配伍应用 清热可与养阴、 凉血、 化瘀、 祛风、 通络、 利水、 蠲饮第 132 页
等治法相配伍, 也能与益气健脾、 温阳补肾、 填精补血相配伍。 自制的经验方有红斑
汤、 三石退热汤、 消斑汤、 清肾汤等, 用来治疗免疫病引起的发热、 皮疹、 红斑、 过
敏、 结节、 溃疡、 出血、 紫癜 瘀点、 血管炎、 关节炎、 心包炎、 蛋白尿、 转氨酶升高
等病证。
关于清热药的选用 应选用那些清热力量强, 能抑制体液免疫, 而又不影响细
胞免疫, 毒副反应小, 能大剂量使用的中药。 如黄芩、 黄连、 苦参、 金银花、 石膏、 地
骨皮、 知母、 羊蹄根、 土茯苓、 白鲜皮等。 其中大多数可用至 , 甚而更大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