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0——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三)
作者/胡希恕; 编辑/锄云青衿
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
正文:
五、辨脉
辨脉指根据脉象以辨其应证言。
(一)有关对疾病诊断的说明
中医所谓诊断,是依据四诊的方法,以明确当时患者全面的脉和证,而于此所有的脉与脉、证与证、脉与证等诸多方面的错综交互的关系上,加以个别细致的分析,然后把这些分析的结果统一起来,以判断病位、病性、病情,以及适宜于哪种疗法和方药。所以说中医的诊断并不是要求固定的明确病名,乃是要求及时地适应治法。对于这一事实,脉诊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决定于全部脉证上面,而很少单独由脉本身来决定的。正因如此,若想明确脉在诊断上的作用,那就势必要涉及中医各科治疗等多种知识,实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其究竟。故在此只能为择要说明。
(二)各脉的主病
这是说明每种脉主于为病的某一或某些属性或因素。例如浮脉的主病,说它主表、主热、主虚,即是说患者的脉如现浮象,则其为病当不外乎属表、属热或属虚等属性中的一个。如同时参照并见的脉和证,便能较容易地确定其究竟属于哪一种。所以关于脉的主病研究,于诊断上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今较为详细地把所列各脉的主病问题,做如下的阐述。
1.浮 浮脉是脉动深度的浅在象,它是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故谓之浮,属于太过的一种脉。凡是脉太过,均主有余的一类病。所谓有余,包括邪气盛实之有余,或病势进展的有余,或机能亢盛之有余等内容(以下仿此不另说明)。今浮脉既属脉动浮浅向外的有余,为阳气亢进于体表的象征,病毒由于阳气之亢拒于外,只能发为在表的病,所以浮脉主表;热盛者气为之张,所以浮脉亦有时主热;阴血虚于内,阳气浮于外,此浮由于内在血液之虚(伤津亡血),所以浮脉有时亦主虚。
2.沉 沉脉是脉动深度的潜在象,它是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故谓之沉,属于不及的一种脉。凡是脉不及,大都主机体机能的障碍或沉衰(以下仿此不另说明)。今沉脉既属脉动沉潜在里的不足,为阳气受阻于里之形象,故沉脉主里;然阳气虚衰,脉亦沉陷不振,故脉沉亦主虚、主寒;阳气不振,则水留不行,寒水过盛,亦足致阳气沉衰,故沉脉有时亦主水。
3.数 数是脉动速率的太过脉。若于定时内,脉动的次数较平脉为多者,即谓为数。心主血脉,脉动发于心,心受盛热刺激加速其运动,故数脉主热;热盛则阴液为伤,阴液虚衰,亦恒促使发热,久病脉数,多属虚损,故数脉亦有时主虚。
4.迟 迟为脉动速率的不及脉。若于定时内,脉动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为迟。体内热能衰减,影响心脏跳动迟缓,故迟脉主寒;血循环减退,机体营养不足,故迟脉亦主营气不足;病实于里达至相当程度,亦足使血行为阻而脉现迟,故迟脉有时亦主里实。
5. 实 实为脉动力量的太过脉。因其按之脉动较平脉实而有力,故谓为实。为邪气既盛而正气抗拒亦力之象,故主实证。
6.虚 虚为脉动力量的不及脉。因其按之脉动较平脉虚而无力,故谓为虚。为人已虚、正气抗邪力衰之象,故主虚证。
7.结 结为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脉象。若脉动时一止,而止即复来,则谓为结。结者,如同绳的中间有结,但前后仍相连,寓间歇时间甚暂之意,属于不及脉一类。心气虚、血少,脉乃间歇,故结脉主心虚血少;但瘀血阻碍亦恒致脉有间歇,故结脉又有时主血瘀。
8.代 代亦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不及脉。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谓为代。代者,更代之意,因间歇时间较久,有似另来之脉以代前者。代亦主心虚血少,其有似结脉,但较结脉为重笃;虽亦主瘀血,但多属虚证,而不似结常主瘀血之实证。
9.动 此脉来源于脉动的不匀。若脉动有似跳突(起伏形象上的表现)或摇摆(前后部位上的表现)者,即谓之动。动为脉动突出于一点的太过脉。机体受急剧的刺激,随其所受处所,应之于脉的左右上下相当的部位(此可参看后之三部九候规律),而显如豆的跳突,故动脉主惊(惊则胸腹动悸)、主疼痛。
10.促 此脉亦来源于脉动的不匀整。促为迫或近之意,若脉动迫近于上、于外,即寸脉浮关以下沉者,则谓为促。促为脉动促击于寸上的太过脉。表不解则邪气冲击于上,脉因应之促击于寸口,故促脉主表;亦主气上冲(上实下虚多见此脉)。结胸病有时见此脉。
《脉经》谓促为数中一止的脉。后世脉书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此亦非是。促为迫上、迫外之意,实即寸浮关以下沉的脉。仲景书论促脉共4条,如:
“伤寒脉促,手足厥冷,可灸之。”
【释】伤寒而手足厥逆,乃外邪里寒的为证,故脉应之促。寸浮以应表邪,关以下沉以应里寒。灸之即先救里而后救表之意。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即气上冲的为候,故脉应之促。虽气冲胸满,但由于下后伤腹气,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释】于此明明提出脉促为表未解之应,则寸脉浮又有何疑!关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应。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释】结胸证,则脉象寸浮关以下沉,即促之象。今误下太阳病.脉虽促,但来结胸,又无别证,亦只表邪尚不了了而已,故谓为欲解也。
基于以上所论,则促为寸浮关以下沉的脉象,不是一清二楚吗。
11.长 平脉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脉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谓为长。长为脉管应指长度的太过脉,乃血气盈溢之象,故长脉主阳热盛;不过亦有禀赋强实而见此脉者,则不属病脉。
12.短 若脉上不及寸而下不至尺者,则谓为短。短为脉管应指长度的不及脉,为气血不足之象,故主血气虚衰。然亦有禀赋素弱而见此脉者,则不属病脉。
13. 大 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大为脉管广度(粗细)的太过脉,为热盛气血鼓张之象,故主实热;然有外无内之大,为阴虚于里,虚阳外亢之象,故有时主虚。
14.细(或小)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则谓为细,细为脉管广度的不及脉,为血气虚少脉无以充之象,故主血气虚。
15.紧 若脉体周围束裹程度较平脉紧束有力者,即谓为紧。紧为脉管约束性能(脉体周围强度)之太过脉。寒主收引,脉管聚束有力,故紧脉主寒邪盛;水性寒,故亦有时主病水;然病势紧张,而脉亦应之紧张有力,故若痛、若宿食等邪实冲逆,有时脉亦紧。
16.缓 若脉体束裹程度较平脉松缓无力者,即谓为缓。缓为脉管约束性能之不及脉。正气不足则脉形缓纵,故缓脉主津血虚、营卫气伤。亡血、汗出脉常缓。
17.弦 若脉体跳动较平脉弦直有力者,即谓为弦。弦为脉管绷直性能之太过脉。病位于半表半里,气血凝敛,则脉绷直而弦,故弦脉主半表半里证;寒亦能令气血凝敛,故有时弦脉亦主寒、主水;筋脉拘急,脉自弦,故弦脉亦有时主痉病。
18.弱 若脉体跳动较平脉松弛无力者,即谓为弱。弱为脉管绷直性能之不及脉。气血不振则脉道弛弱,故主气血虚,或多汗亡津液。
19.滑 脉内血行较平脉应指流利者,即谓为滑。滑为脉管内血行畅利之太过脉,为邪热盛实、血气奔腾之象,故主邪实热盛。然妇女妊娠健康正常者,脉亦有滑象。
20. 涩 脉内血行较平脉应指涩滞(往来不流利)者,即谓为涩。涩为血行虚滞之不及脉,为血气不充、涩滞难行之象,故涩脉主血少。然外为湿阻或血有瘀结,亦均足使脉涩,故亦有时主湿或主瘀。
21. 疾(或急) 疾为数之甚象,属太过一类的脉,故新病则主邪热剧甚。久病虚甚,见此脉难治。
22. 伏 伏为沉之甚象,属不及一类的脉,故主阳气沉衰,或病水(里有所结,脉亦常伏)。
23. 洪 洪为大而实的兼象脉,属太过脉,主邪盛大热。
24. 微 微为细而虚的兼象脉,属不及脉,故主正衰、气血不足。
25.芤 芤为浮大但重按而虚涩的复合脉,所谓浮大中空者,属不及脉。中空,即按之动减(指脉内不充实而跳动力量不足),乃浮大其外空涩其内之象,故主血虚、虚劳。久病见此脉难治。
后世脉学,有谓芤脉乃浮沉取之有脉,中取无脉;又有谓按之脉管两侧见而中间不见者,均属无稽妄言,不可信。
26.革 革为芤而弦的兼象脉,属不及脉,血虚于内而脉管反弦强硬变于外之象,故主大亡血或久失精。
【按】芤、革二脉,本外属太过,而内属不及,但就主病而言,乃列于不及。
以上诸脉象,均见于仲景书者,只就各脉重要的主病加以说明,其余者均可推而得之,故从略。兹列表总结如下(表3):
表3 脉象
诊脉的取象内容
太过脉
不及脉
名称
主病
名称
主病
来
自
脉
动
方
面
的
诊
查
1.脉动的深度
浮
主表主热,亦主虚
沉
主里,主虚、寒,亦主水饮
2.脉动的速度
数
主热,有时主虚
迟
主寒,主营气不足,有时主里实
3.脉动的力量
实
主实证(邪气盛正气抗拒亦力)
虚
主虚证(正气抗邪力衰)
4.脉动的节律
动
主痛、主惊(或胸腹动悸)
促
主表(不解),主气上冲(上实下虚),亦主结胸
结
主虚(心虚血少),亦主瘀血
代
主虚(心虚血少更甚),主瘀血(气虚),久病见此脉难治
来
自
脉
体
的
诊
查
1.脉管的长度
长
主实(阳热盛)
短
主虚(气血不足)。亡津亡血者难治
2.脉管的广度
大
主实热,有时主虚(虚劳脉,有外无内)
细
(小)
主气虚、血不足
3.脉管的约束性能
紧
主寒邪盛,主痛,主宿食。亦主水饮
缓
主津血虚(营卫气伤),亡血、汗出脉亦常缓
4.脉管的绷直性能
弦
主半表半里证(邪实而气血尚充盈),胁腹痛、满, 主筋脉拘急.有时亦主寒、主水饮
弱
主虚(气血不振、津虚血少),自汗、盗汗脉多弱
来自血行的诊查
脉内血行的畅滞
滑
主实证、热盛。
妇女妊娠(平脉)
涩
主津血虚(气血不充),主湿(外有湿阻),主瘀
(内有瘀结)
微
甚
脉
数之甚
急(疾)
新病脉数急多属邪热盛,病在发展;久病虚甚多预后不良。
沉之甚
伏
主里,主虚(阳气
沉衰),亦主水饮,里有所结脉亦常伏
兼
象
脉
1.大而实
洪
主邪盛、大热
2. 细而虚
微
主正衰、气血俱虚
3.浮大虚涩
芤
主虚劳、血不足
4. 芤而弦
革
主亡血、妇人漏下、男子久失精
(三)脉与脉的关系
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每脉常主数病,如就单一脉象而言,欲知其确应某病,则为事实所难能。前已谈过脉之于诊断,是不能单独决定其具体作用的,其作用是决定于全部脉证上面,就是这个道理。
1.关于辨兼象脉应证(病)的分析方法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理的复杂多变,多数情况是数脉同时互见,医者分别就各脉的所主,给以理论的分析(中医的临床理论),使之统一起来,而达成对某病的确认,这就是所谓的中医辨脉应之道。
例如脉浮而数,因浮脉主表亦主虚,而数脉主热亦主虚,今此二脉同时并见,则可能是邪热在表的病,亦可能是津虚发热的虚热病;假如脉浮数而滑,因滑主邪盛而不主正虚,将此三脉统一起来看,当然就只能肯定其为热盛于表的病,而不能断为虚热的一类病了。
又例如,脉浮而紧,不但知浮主表而紧主寒,且可知此表证属太阳病伤寒证型。脉浮而缓,不但知浮主表而缓主津血不充盈,亦可知此表证属太阳病中风证型。
再如,脉极虚芤迟,易知是气血俱虚而多寒。脉极实滑数,亦易知为邪气盛实而多热。
总之,如能利用各脉的主病,依据中医临床知识,把它们合理统一起来,则脉应越较复杂而辨认清晰,而知病则越近正确,此即逻辑的内包外延关系,其理无须深述。不过此只就一般脉象而论,如涉及三部九候等问题,那就复杂多了。
2.关于三部九候的诊法于辨脉上所起的作用
(1)三部的应病规律 古人于长久的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关于机体上下左右的疾病,恒相应地现其脉象于左右两手寸关尺的不同部位。所以寸、关、尺三部以应为病的上下左右。
例如,《金匮要略》日:“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大意是说,体内患有积块的病,气血因受阻碍,当现极沉且细的脉,根据脉见的部位及左右两手,以示积块所在的处所。这虽说的是诊积的方法,但对三部应病的规律做了具体的说明。在实际应用上,可简化其意,即胸中上至头部之疾,可候之于寸;胸膈下至少腹之疾,可候之于关;少腹以下至胫足之疾,可候之于尺。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两手以候中央。后世脉法另有部位分配脏腑之说,然用于实际,并不尽验,故于此从略。
(2)九候的应病规律 浮中沉三候,以应为病的深浅内外。虽疾病万变,但就其深浅的位置而言,则不外深处于胃肠的里,或浅处于机体躯壳的表,或处于非表非里的广大胸腹腔间——半表半里。故人如有病,除脉绝不见外,无论所现何象,也至少具此三候中的一候。如浮取而见者为在表,沉取而见者为在里,中取而见者为在半表半里。
例如数脉主热,于浮中见之,即为热在表的病;若此数脉非至沉取而不见,即为热在里的病;若此数脉虽浮取不见,但中取则见,即为热在半表半里的病。余可以此类推。
此寸关尺三部和浮中沉三候的应病规律,综合交互在一起,就是三部九候的应病规律。不过这是就三部九候总体的、基本的应病规律而言,如果再加上为病反映中阴阳虚实的变化,那就要复杂许多。这是需要狠下一番工夫,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去体验、认知,并不断地去积累自己的经验才能掌握的。
但对此亦毋庸畏难的是,与后世脉学不同,仲景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所以并不使入觉得捉摸不定,无所适从,反而格外显得朴实无华,可按可寻。
3.关于辨复合脉应证(病)的分析方法 前面已经说过,脉象越较复杂而所辨若细致准确,则知病越近真切。因有了三部九候的关系,所以脉象的表现就繁复得多。但是无论它如何繁复,只要能予以合理地统一审辨,则于为病的真相亦不难明悉。
例如寸脉微尺脉弦,微主阳气虚,今以见于寸部,其为阳气虚于胸中可知;若已判断弦主寒邪盛,今以见于尺部,其为寒邪盛于少腹以下可知。正虚则邪必凑之,故在下之寒邪必冲逆于上,因此断为必作胸痹的心痛、短气病。
又如寸脉浮关脉沉,若有心下硬痛、拒按的症情,则为结胸病的应征。盖病结实于胸膈,故关脉应之沉;气遏于上,迫而外张,故寸脉应之浮。
由以上诸例的说明,则于中医辨脉与脉之关系的方法,当可略知其精神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