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生长期只有100天,我这个能达到120天。再过四五天收也不晚!”10月12日,滕州市级索镇犇犇家庭农场负责人牛丽走进玉米地,从一穗玉米上剥下几个玉米粒看了看说。
位于大官庄村的这100亩地,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前两天测产,亩产玉米1374斤、大豆291.78斤,创历史新高。
犇犇家庭农场负责人牛丽介绍今年再创高产的秘诀。
今年,滕州被列入全国19个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县之一,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县,承担着在黄淮海区域首次集成示范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的重任。
据了解,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技术。2023年,滕州市在级索、姜屯、西岗等5个重点粮食主产镇各建设一块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样板田,每个示范田高标准建设水肥精准调控系统,铺设滴灌管网,玉米种植密度由原来的亩均4200株提升至6000 株左右,全力推动粮食生产由“小面积高产创建”向“大面积单产提升”跨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里的大豆再获高产。图为农民在收获大豆。
说起通过科学种植模式来提高玉米单产,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科科长王延玲如数家珍。“牛丽采用的是“4+2”和“6+3”两种种植模式,亩均种植玉米4350株、大豆6800株。滴灌水肥一体化则实现了节水又省肥……”
牛丽告诉记者,测产的是“4+2”模式,“6+3”模式目前还没收。“从现在看,产量也差不了。”牛丽身后,大部分玉米秸秆仍然一片绿色。“玉米粒重还能增加,这就说明了今年采取的措施很有成效。”
如果说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是今年秋粮增收的“新武器”,加强田间管理则是“老法宝”。“药我打了5次,地浇了4次,光药就比别人多打了两次。”牛丽说,“原来的目标是每亩增产200斤,目前看已经超出这个目标。”
农民在收获玉米。
官桥镇苏坦村创亿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丰产增收秘诀则是“以虫治虫”。“7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整个生长期没有打一次杀虫剂,只打豆虫时用了一次生物制剂。”理事长刘灿对通过投放赤眼蜂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很是满意。
他介绍说,赤眼蜂的寄生卵是玉米螟的天敌,它到田间之后,能够主动寻找玉米螟的卵块进行寄生,把玉米螟消灭在卵期、萌芽状态。好处有二:一是无人机在用时、用工成本方面更低,只有40元/亩,且效率更高;二是达到了绿色防控的效果,实现了优粮优价。
刘灿介绍大田生物防治技术。
刘灿正在和收购商洽谈玉米价格,“平均每斤高出一毛多点就行。”更让他高兴的是,这片地里的小麦还没种上,已经有企业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15元的价格订购了。原因还是这里种植的小麦将实施生物防治。
过几天,刘灿将在小麦田里种蛇床草。他介绍说,把蛇床草按1:30的比例匹配种植在麦田里,可涵养大量的益虫,能够有效控制麦田害虫,不仅不用打杀虫剂,还能有效增加边缘通风效应。
滕州盛源粮食种植合作社今年种的是纯玉米。“我们种了500亩,采用40—80—40cm的宽窄行,亩播种密度5500-6000株,边行优势明显,平均亩产1600余斤,比去年增加300—400斤。”理事长马利介绍说。
滕州在科技上的“精准投入”,得到了“过硬技术”,更换来了“增产丰收”。记者从滕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10月7日,西岗镇杈子园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田现场实收面积3.21亩,平均亩产1218.81公斤,刷新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最高纪录。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见习记者 周凡婷 通讯员 孙德栋 刁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