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赵曙明:集人力资源教授、南大院长与社会活动家于一体的著名学者

文 / 郭朝刚

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界,凡提到赵曙明教授,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的。特别是中国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有许多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正是由赵曙明教授主持编写的。各大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论坛、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连续十余年皆有赵老师作为主席的演讲等。

据百科介绍,作为国内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与实践相结合的赵曙明教授,是从一名生产队长被推荐进入南京大学求学,后又到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继续深造,曾为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学生,逐渐成长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赵曙明教授的基本简介

根据南京大学商学院官网,可以获知赵曙明教授的基本信息。

赵曙明,男,1952年12月15日生于江苏海安。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行知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校长最高特别奖章,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江苏社科名家。

赵曙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跨国经营。

赵曙明教授的人力资源管理

赵老师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是可以塑造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处,就在于如何引导人、塑造人。

一个人品行的好坏,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学习、锻炼而成就的。赵老师的身上具有一种性格,正如赵老师所言:那就是专业、勤奋和清教徒式的“工作狂”特质。其骨子里就抱有教书育人的思想。

赵老师,出生于江苏海安市的农民家庭,自小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具有吃苦耐劳,并且学过理发的技艺。据其后来的求学与深造期间,理发的手艺还大有用处,使其具有良好的人缘。赵老师年轻之时,曾做过“东风12”拖拉机手、生产队长、大队长等职,在劳动生产管理中就彰显其能力与智慧。

赵老师,作为工农兵学员,从生产大队干部,被推荐上大学,有幸成为南京大学英语系的学生,自信十足、经历挑战,下得苦功夫学好英语,逐渐成长为优秀生。南大毕业后,获得留校工作的机会。后来又获得两次留学出国,到美国进修,先后获得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教育学硕士、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其中深受管理大师德鲁克经验主义学派的影响,并且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友谊。

后来,赵教授回国发展,历任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等职,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工作。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特别是父亲、师长的教导。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三个时期:理念导入期(20世纪80年代)、探索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深化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赵曙明教授的学术研究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领域(1991-1995)、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跨国企业文化管理(1995-1998)、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1999年至今)。赵老师坚持科学人才观,创造“中国范式”,彰显“中国价值”;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构筑全球的“中国梦”。

结合赵曙明教授的成长经历与价值创造,郭朝刚认为:人力资本是可以投资、并且保值与增值的。今天的奋斗决定着未来5-10年的发展,同样今天的业绩与成果,也是由5-10年前的奋斗所积淀的。总之,人是可以塑造的!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之路

赵曙明,在南京大学工作44年,从教授成为商学院院长。其中商学院的工作就有30多年,在赵院长的主持下,和谐的环境、优秀的师资和管理团队、高素质的学生,南大商学院获得长足发展,积极践行了南大“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与“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

南大商学院,下辖管理学、经济学两个子学院,致力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国际上知名的商学院强强联合,建立基本学科、MBA/EMBA/MPAcc/EDP项目蓬勃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商学人才。

作为国内985高校的商学院院长,主政14年之久,赵曙明的院长心得体会总结:

1、首先,合理定位商学院的发展目标,并且取得上下一致认同。

2、其次,创建一套商学院内部的管理体制。

3、最后,明确分工职责,善于分权,调动各级积极性。

4、日常管理坚持强化四个意识:目标管理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和品牌意识。

5、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寻求外援,为科学和科研服务。例如:建立陶欣伯教育基金。

赵曙明院长,正是在陶欣伯的影响下,身体力行地先后在南大商学院、海安中专等地建立“曙明奖学金”、“曙明奖管金”等,传递着爱心。

赵老师指出:大学院长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优秀的管理者,可以说中国还没有职业化院长,未来的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

做事先做人的赵曙明导师:四识管理者、四高型人才

赵曙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且身为商学院院长积极从事学院人才与事务、社会事务交流管理。赵老师始终将人视为最核心的资源,秉承“德才兼备”的理念,特别重视人的品行,始终将“做学问、先做人”作为人生信条。

赵曙明导师,主级学会做人(learn to be),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学习(laern to learn)。"做事先做人"这是一个简单道理,也是永恒道理。一切学问皆源于生活,学问就是生活中最精彩的精华总结。

“用心做人”正是赵老师的管理准则。做人,在赵老师看来,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践”!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问用于实践。中国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家应是将学问研究成果,持续有效地应用社会实践,为商业社会、人类生活创造价值。

关于人才培养与商业实践,赵曙明教授曾提出四识管理者与四高型人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四识管理者:卓越的管理者,应当具有"知识、见识和胆识",后来又加一识"共识"。

1、“知识”意味着“规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是属于认识的范畴。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各级管理者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2、“见识”与视野、阅历有关,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时持有开放心态。关键在于兼收并蓄、吸引他山之石,帮助我们识别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把握事物规律,创造价值。

3、“胆识”意味着创新,敢为天下先,能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成长。知识是累积的经验、见识是个人的见解,而知识与认识要转化为实践,则需要人的胆识。胆识的养成,需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胸怀,对新事物、新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破旧立新。

4、“共识”意味着“求同存异”,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和理想。共识需要群体讨论,保证所有人的意见都得到倾听和理解,并形成一个尊重所有意见的解决之道。

(二)四高型人才:人才应当具有三高“高胜任素质、高积极性和高协作性”,后来又增加一高“高自律性”。

1、高自律性:首要标准,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和自我改善。自律的基础是信仰和道德。

2、高胜任素质:人才的能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典型行为、深层次的价值观、态度等要素。

3、高积极性:人尽其能的前提。积极性是态度的范畴,表明“我要做”的决心意愿。这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稳定状态,具有行为上的倾向性,包括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内在因素。

4、高协作性:人才能力的放大器。高协作,体现了“和谁做”的能力。团队大于个人。典型的协作技巧,聆听、尊重他人、对事不对人、考虑对他人的后果等。

总之,赵曙明就是知行合一的大学问家与践行者,集人力资源管理教授、南大商学院院长与社会活动家三位一体的著名学者。

结语

赵曙明导师,作为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者,严于律己地做好自我管理,在学问上精益求精,较早到美国进修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40余年深耕人力资源领域建树良多,截止2022年底,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400多篇论文,承担国家自科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20多项,先后获得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奖20余项。

赵曙明导师,不仅是在教学育人方面、科研项目方面,还是在学院管理和社会交流方面,持续专注、道德修养、人格风范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有志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赵老师的人品学问以及创造的思想与事功,必将在尘世中犹如一道光,熠熠生辉!

本文作者:郭朝刚,奇哲咨询创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推荐阅读:

1、高手的成长:读好书、识高人、做实事、悟思想,开新局

2、沟通制胜:快速提升有效沟通能力的12个实用技巧

3、高手的职业规划,基于目标管理,衡外情量己力,践行六步规划法

4、卓越领导者:精进修炼建功立业,关键在于认知与对抗“熵增定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会活动家  社会活动家词条  南大  南大词条  院长  院长词条  于一体  于一体词条  学者  学者词条  
热传

 故宫博物院(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展开)

热传

 企业如何破解被躺平的困局

文 | 杨继刚新东方火了。这不仅是因为董宇辉老师才华横溢的双语带货,还因为新东方在几乎遭遇“团灭”的现实挑战下,选择用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企业转型的“勇敢一...(展开)

热传

 歇后语锦集

【导语】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