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疫情突然反复,导致近8万游客滞留,事发突然,疫情防控要求严格,防扩散形势紧急,但疫情防控中三亚政府应对紧急情况还是出现了一些瑕疵,导致舆情发酵,瞬间把三亚推上浪尖风口。
核心矛盾点有这么几个: 1、疫情情况不明的情况下,防控政策变化波动导致游客返程受阻,造成了恐慌心理;2、紧急封控政策出台,但缺少基础保障的安抚和应对,导致滞留游客不满;3、政府和保障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的应对混乱,甚至给有些企业趁火打劫空间,比如有一则通知说滞留游客食宿不必游客负责,但并没有明确谁买单。
八万游客滞留不是小数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种爆炸式的传播发酵很难再用传统的舆情管理方式层层汇报应对,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和方式。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的众生喧沸,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有可能成为强大的媒体,全民批评权的运用,虽说也是一种破坏性的检验,但胡说比深思容易,流言比真相更能吸引眼球,灾难中总有人躲在键盘后狂欢,这个时代有些人有时发泄仅仅为了发泄,一个戾气的出口足以引爆情绪和舆情,何况疫情压力、经济下行下的三年,能去三亚旅行的大多还是有条件的,太多不满情绪中可能混杂着复杂的难以名状与幸灾乐祸。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文旅的复苏很重要的一项准备就是要有应对机制 ,包括航班、酒店、核酸检测、应急机制,作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三亚恢复旅游心切,但从这次反应来看,还没准备充分。
首先,政府与旅游保障设施及配套要做预演和提前的安排 ,比如政府考虑维护三亚整体形象,解决滞留游客紧急问题,但费用如何处理,政府全部买单显然不现实,企业免单也不可能,除了国企可以配合外,大量民企很难处理,但让企业自行定价容易造成提价之后再折扣,给有些企业发灾难财的机会,造成汹涌的舆情, 政府可以制定紧急状态下的成本价,为大局既保护了目的地形象又减轻旅游企业负担;
其次、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多数游客已经有了心理预期,出去玩防疫情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和默契 ,即使被封控经过这三年的演练和适应,大多数人也都没有了当初武汉,今年上海的恐慌心理,但情绪疏导尤为关键,尤其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声,解决游客最紧急的关切,先安顿,再安抚,再弥补。
最后呢,目的地政府企业一盘棋 ,目的地好了,大家都受益,企业少打小算盘,政府也要大气担当,一个目的地建设好形象十分不易,毁掉可能就是一次危机处理不当,比如当年云南宰客、青岛大虾、唐山恶性伤人事件,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堵不如疏,疏不如引,老祖宗老话讲得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既然防不胜防,何不打好温情牌,同理心做到位,坦诚、透明、直接沟通、妥善引导呢? 不给流言蜚语可乘之机,既维护目的地形象也留住游客的心。
三亚疫情应对可能是文旅复苏的必要演练,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代价,其他文旅目的地也要做好参照和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不要等到灾难发生了才想起应对,功夫永远在平时。三亚加油、文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