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到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到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推广,寓教于乐的艺术美育日益深入人心,儿童剧在演出行业的成绩也日益亮眼。统计数据显示,凭借源源不断的观众所带来的票房号召力,2021年中国儿童剧演出票房超10亿元,观众人次与演出场次持续增长,演出质量和演出形态也在不断扩展。2022年春节前后,顺应北京冬奥热潮,以冰墩墩、雪容融为主角的儿童剧也火热上演。
经典IP一直是儿童剧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三只小猪》《木偶奇遇记》《美人鱼》《长袜子皮皮》《灰姑娘》《西游记》等,均成为儿童剧改编的首选。经典IP本身拥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可和孩子的喜爱。与此同时,不少持续上演多年已形成品牌的儿童剧剧目,也依旧受到市场欢迎,比如《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等。还有一部分已形成品牌的儿童剧,虽然并非由经典IP改编而成,但通过多年的上演,靠口碑积淀下较大的号召力,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比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木又寸》《三个和尚》等。
纵观近年来的中国儿童剧市场,我们发现,优秀的儿童剧既应具备优秀戏剧所需的对主题的高度贯彻和对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还应通过对儿童心理深入了解,找到符合儿童心理接受的艺术表达方式。创造力作为人类最可贵的天赋,在儿童身上显影为可贵的想象力。因此,优秀的儿童戏剧应该让孩子们被现实限制的想象力获得充分释放,激发出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抵御其在成长过程中被成人世界训规而逐步形成的单一思考模式。《三只小猪·变变变》《小吉普·变变变》《小卡车·变变变》《身体·变变变》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日本道化剧团推出的“变变变”系列,“创造力”“好奇心”“参与感”正是这系列作品的关键词。演出中,日常用品在演员手中不断变化,毛巾变成小鸡、纸杯变成领结、海绵变成摩天轮和火车……甚至运用演员的身体作为道具,以“黑光剧”的呈现方式,以魔术般的变化吸引着孩子。据说看完演出回到家后,很多孩子会随手拿起家里的日常用品照着剧中的样子学着表演,戏剧也因此从台上走到台下,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中。
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与认知也在改变,更丰富的知识、更敏锐的感知力、更迅捷的学习力,在媒介高度发展的时代,新一代儿童的思想成熟度已经远超前一代人。如果儿童剧还仅仅停留在编故事、讲道理的层面,就很难满足这一代儿童观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儿童剧创作在题材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以及在原创力方面的拓展,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好的儿童剧不仅要贴合孩子的情感需求,还需要有一定深度和厚度,作品内涵能通达人性本质、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使得成人观众也能在儿童剧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比如,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作的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就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二十四节气为背景,以奶奶和孙子情感交流、孙子成长为线索,把浓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通过创意肢体剧的形式、灵动的舞台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关于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都市与乡村、沟通与包容、人类与自然的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是生活教育的场所,社会是大众的学校,人人可做我们的老师、同学。近年来,除了剧场内进行的传统儿童剧演出外,不少学校、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乃至博物馆、科技馆等也在大力开展儿童戏剧演出活动。因此,一个比舞台演出更为广阔的儿童戏剧天地被带到了大众面前,作为教育手段的儿童戏剧也越来越被熟知。孩子们不再只是舞台下的戏剧观众,他们正在更多地通过表演和创作参与到儿童戏剧活动中来。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倡用互动戏剧的形式让儿童身临其境,扩展儿童的体验经验。儿童戏剧以角色扮演和即兴创作为基础,提倡用互动戏剧的形式让儿童身临其境,扩展儿童的体验经验,旨在发展教育戏剧。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教育戏剧在各地公办小学中逐步开展,让戏剧与语文、科学、道德、英语等学科教学融合。不少小学在第二课堂推出“体验式阅读”的儿童戏剧教育,以学生和教师入戏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排演、课外阅读,通过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助力学生的身心发展,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课本剧作为戏剧与语文的结合,更多的是希望让学生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和情节,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表演的好坏在其次。
据了解,近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了一部独具特色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其中,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孩子们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专业演员共同完成整部剧的创作和表演。
80多年前,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以文艺的方式宣传抗日、唤醒民众;今天,新安小学的孩子们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对当年的红色历史进行回顾。当年的同龄人如何通过亲身践行去传达“抗日救亡有我”的精神,是这部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创作演出的目标。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探索“新时代种子计划”的首部作品,创作《新安旅行团》不只是要打造一部红色儿童剧,关键是要用儿童戏剧的方式让戏剧的种子扎根于孩子心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系统的、有延续性的戏剧体验并不断接续传播,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一种戏剧传统。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安旅行团》也不单单是一部儿童剧,而是希望通过儿童戏剧的创作让更多人、更多孩子能够更具体生动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
作为一种自然自发的活动,戏剧可以说是儿童的本能。从观看戏剧到参与戏剧,孩子们通过全方位参与戏剧活动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在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中实现更多真挚情感的交流,获得更多美妙丰富的生命体验。而让孩子们在戏剧活动中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戏剧表演中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问题,从而丰富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也正是新时代儿童戏剧超越传统儿童剧的深层次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