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跟佛教有关。
下面是上善若水本人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表的关于腊八节渊源
每年农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里有个腊八节,也叫腊日节,腊八节的来历是这样的。
先秦时,腊月腊日是不固定的。汉代开始以腊月的第一个戍日为腊日。南朝梁代将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日,主要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所以也叫“腊祭”。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也"。郑玄注解:“腊祭是用狩猎得来的禽类做祭品,祭祀先祖以及另外五种对象;门、户、中留(天窗)、灶、行(门外之地)。先秦时,腊祭是“一岁大祀”。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走一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一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从逐疫"。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和邪气。现代河南濮阳、汝州等地农村依然保存着在腊月初八晚上擂大鼓的风俗,有些地方甚至每天傍晚击鼓,直到除夕。在安徽、福建一些地方还保存有发未表演傩舞、傩戏的风俗。
腊八节又是佛教纪念日。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宋吴自牧《梦梁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利等寺俱设五味粥”。其原料是五种豆子。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部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南宋时代腊八粥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粟子等。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赐百官。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豆子、蜜枣等。由于佛教的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做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