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对管理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与解读

时间:2022-04-22 04:15:24 热议 我要投稿

导读: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有效的管理在于如何管好人做成事。在管理的实践中,管理者都要面对有一定长处却不完美的人,也就是说人性一般具有善意、恶意、潜能、长处和弱点等特征。因此,北京德鲁克管理学院对“德鲁克管理学”研究总结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这对管理者而言,在管理的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激发、释放和善意的内涵极为重要;若管理者无法真正认识管理的本质,对管理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难有成效。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 目标管理 管理的本质

第一部分 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

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在于知人善任,德鲁克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真正认识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否则对管理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很难获得相应的绩效成果。若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那么对管理者来说,如何正确理解激发、和释放善意呢?管理的本质追求的结果又将是什么?

激发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激是激起,发是发现。对应用于管理来说,激发等同于“激励”,即激起人的需求,发现人的欲望本能。而释放的内涵则可以理解为:释就是解开,放就是放出。从对人的管理角度来说,释放等同于“发挥”,即打开人所隐藏的需求,发挥人欲望本能的作用。

那么,又将如何理解善意?一般来说,善就是好的,或者是好心;意是意愿、需求。从管理角度来说,善意就是好心好意(或者善良)的需求与欲望。实质上,善意是人的本能。因此,对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可以初步理解为:管理就是激起(激励)每一个人好心好意(善良)的需求,发现每一个人好心好意(善良)的欲望本能,并发挥这样的需求与欲望本能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潜能),其目的与结果应当是通过满足人的需求而让人创造价值。

第二部分 对管理的本质的探索

对管理而言,善意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不能看清善意,又将如何去激发善意?在工作环境中,人的善意本能一定与个人工作需求的追求与欲望有关。从心理学的激励理论来看,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发现:作为个体的人有五大需求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人对需求层次的本能动机是从较低层到高层依次逐级递进,也就是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基本满足后,人就会本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且人的本能动机将会对这些需求不断进取且没有止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被行为科学所认可并吸取,成为行为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在现代行为科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此推定:人五大层次的需求具有社会客观存在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所在。可见,人五大层次的需求正是人的客观需求。

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来说,人五大层次的需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能动机。实质上,这样客观存在的本能动机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有益于个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以推断:人客观需求的本能动机因有益于个人自身而具有一定的“善意性”,也就是说人的客观需求具有善意性。何为“善意性”?善意本义是好心、好意的善良之意。从管理理论的应用来说,可引用“善意”对人有益的五大层次的需求具有不断进取并逐级递进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来进行定义。 并可推定:人的客观需求具有善意性,也可说是人善意的客观需求。

实质上,人善意的客观需求就是人善意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即是人五大需求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与欲望。而且,对这五大层次的需求的追求与欲望还是人与生俱来的、并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进取递进的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本能,本质上是人不可或缺的需求的追求与欲望。

与此同时,既然人的这种客观需求本能动机具有无止境的追求与欲望,即可认为:人对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的无止境就存在一定的贪婪性。又何为“贪婪性”?贪婪的本意是渴望而不知满足,从引用于对人的管理方面来说,可引义为:人对“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内在无止境的强烈倾向即为“贪婪”。对此“贪婪”暂可放弃常规意义上的贬义性,仅取其引义并定义为:无止境的强烈倾向;再借用“贪婪”一词对人的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内在无止境的强烈倾向来进行定义。并进一步推定:人善意的客观需求具有贪婪性。

所以,可进一步认定,人善意的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不仅具有善意性,同时还具有贪婪性,若两者合并即可简称为善意贪婪性。何谓善意贪婪?暂且再次借用“善意“与”贪婪”词语的引义,并进一步引义与定义,即:人善意的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内在无止境的强烈倾向就是“善意贪婪”。由此可见,人的“善意贪婪”源于人善意的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即人善意的客观需求具有善意贪婪性,也就是人的客观需求具有善意贪婪性。

再从“人的客观需求是人善意需求的追求与欲望”来说,可推测人“恶意需求的追求与欲望”有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人“恶意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又将是什么? 恶意与善意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恶意的本义是不良的居心。可进一步推说人“居心不良的、非善意性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即是人“恶意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其本质上就是与“人善意的客观需求”相对立的、具有居心不良之意的非客观需求,非客观即主观,也就是人非善意性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即可定义为:人恶意性的主观需求。

何谓人恶意性的主观需求?人的主观需求就是个人思想意识上主观臆断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因此,人的主观需求与人的客观需求不一定相协调与一致,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与反向性。由此可推断:相对于人的客观需求来说, 人的主观需求将对人自身或对他人具有某种潜在的“对立性与反向性”因而产生不利的影响性,实质就是不具“善意性”,而是具有潜在的“不利性”,即具有一定的“恶意性”。这样可论定:人的主观需求具有一定的恶意性,也可能是人恶意性的主观需求。

由此可见:人的主观需求因相对于人的客观需求来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与反向性,所以,人的主观需求不仅具有主观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恶意性;可判定:相对于人善意的客观需求而言,人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就存在一定的恶意性和贪婪性,二者合并可简要地说:人的主观需求具有“恶意贪婪”性。何谓恶意贪婪? 再借用“恶意”与“贪婪”词语的引义,引用在对人的管理方面,进一步同理引义并定义:人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内在无止境的强烈倾向是“恶意贪婪”。可见,人的“恶意贪婪”来源于人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也就是人的主观需求具有恶意贪婪性。

再从管理的激励角度而言,为了能有效激发人的善意,管理者务必需要对人的客观需求与人的主观需求进行探索与甄别:

首先,人的客观需求是人类生存发展客观存在的本能需求,是不以个人独立意志的改变而存在,具有客观性;人的主观需求是个人相对独立思想意识上的本能需求,是个性化的需求,不一定与社会大众的群体客观需求相符,具有人的主观性。因此,可以进一步运用“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哲学原理加以分析两者关系。

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人五大层次需求的本能动机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存在性,也必然是人需求的内在关键要素,更是人需求与欲望内在的动力与源泉,具有客观性与确定性;人的主观需求常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是人时效性与阶段性的需求与欲望,具有主观性与不确定性,乃至多样性。如,安居乐业需求的追求与欲望是人生活的本能动机,具有社会普遍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但具体到独立的不同的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时间节点上,个人在思想意识上对安居条件与工作环境的追求与欲望并不相同,这些个人主观意识上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常常受到时间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与影响而产生个人主观性的选择,可见人的主观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与多样性。

2、内在性与外在性:个人五大层次的需求是人的客观需求,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需求层次逐级进取的递进性起内在的促进作用,是人的客观需求内在的激励动力与源泉;但个人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当个人内在需求发生改变时,如人对更高层次的客观需求有追求与欲望时,个人的主观需求欲望才能起促进作用。

3、相对性与独立性:当人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具有强烈倾向时,会对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产生对立性与反向性的影响;当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具有强烈倾向时,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就会发生转变,甚至与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相协调或保持一致。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可以向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进行转化;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能够代替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即当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与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保持同一方向并高度一致时,如人对事业理想的追求与欲望;但人的主观需求可以掩盖或者隐藏人的客观需求,却不能代替人的客观需求。这是因为人的主观需求具有多样性,而人的客观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

4、两者的统一性:当人的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保持协调与一致时,人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的动力最大。当人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能与客观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时,人对价值的创造力也最大。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多是个人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选择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事业相一致,为此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所选择的事业创造出巨大的精神价值。如,夏明翰的牺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若个人创业具有这样的英雄精神,一定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由此还可认定:人的客观需求具有内在的善意贪婪性,人的主观需求若与客观需求不协调、不一致时,就会转变为具有一定的恶意性,恶意性的强烈倾向必将产生恶意贪婪,即人的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恶意贪婪性。

其次,从人的客观需求内在本质具有善意贪婪性与主观需求内在本质具有恶意贪婪性方面来看:

1、善意贪婪与客观需求相吻合;恶意贪婪则与主观需求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2、善意贪婪与恶意贪婪可以相互转化,即:善意贪婪超越客观需求时,从量变到质变,即转化为恶意贪婪;而恶意贪婪在善意贪婪的强烈刺激影响下,可向善意贪婪转变。例如,一个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是善意贪婪,但当企业发展的一切目的在于寻找成为行业垄断性地位时,就由善意贪婪转化为恶意贪婪。而当垄断性企业被“反垄断法”裁决拆分后,此时企业垄断的恶意贪婪在外界强制力量的影响之下又转化为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相一致,恶意贪婪就会被迫转化为善意贪婪。

3、善意贪婪与恶意贪婪的对立性:人的善意贪婪对个人客观需求具有积极意义的促进作用,而人的主观需求具有一定的恶意贪婪倾向性,两者之间存在对立性。因此,善意贪婪不能代替恶意贪婪,但是恶意贪婪可以掩盖或隐藏善意贪婪。如,恶意贪婪的贪污腐败行为就是对人内在的善意贪婪进行掩盖与隐藏。

4.善意贪婪具有正面激励性,恶意贪婪则具有负面激励性。如人的善意贪婪会激发人自主工作与奋斗,而恶意贪婪则会刺激人企图投机取巧而达成个人需求目的,具有负面激励性。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激励员工的善意贪婪,务必遏制与避免员工的恶意贪婪。

5.善意贪婪能够创造价值,恶意贪婪对价值创造具有负面影响与破坏作用。如,当善意贪婪创造价值的人受到激励时,创造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当恶意贪婪的人受到激励时,人就会试图寻找捷径,将有限的资源从生产性领域转移至非生产性领域,即从追求对新的价值创造转向对社会既有财富的再需求,导致社会稀缺性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扭曲,进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如,社会一些富人利用既有资本炒房,不再从事生产性创造,以及富人利用资本进行炒股或放贷,企图坐等套取利润满足自已的主观需求去代替辛勤劳动的创造。由此还可断言:只有激发(或激励)人的善意贪婪才能创造社会价值。

6.善意贪婪与恶意贪婪的统一性:当善意贪婪对恶意贪婪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刺激性时,恶意贪婪才能被“劝勉”转向善意贪婪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只有激发出人的善意贪婪才能促使人慢慢放弃恶意贪婪而转向善意贪婪。反之,当恶意贪婪对善意贪婪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刺激性时,善意贪婪被破坏并产生恶意贪婪。如,社会上一些人企图快速暴富,放弃劳动创造财富,走向贩毒的犯罪道路。可见,恶意贪婪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对“激发”、“释放”的理解,以及对“善意”探索,再看: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其内生性本质是激发每个人的善意贪婪(个人客观需求)的本能,并发挥每个人的善意贪婪(个人客观需求)本能的作用,实质上是激发人的善意贪婪而创造价值。以此进一步推断“管理的本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激发和释放人的善意贪婪,满足人的客观需求,从而实现“初心之善”;即:让每一个人(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三部分 管理的本质的效能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也就是说,再科学的管理理论,不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从认识到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实践中加以运用,也就是要进一步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发挥人的个性,释放人的长处创造价值。对管理者来说,如何真正激发个人的领导力、并能发挥管理的本质的作用?为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价值极为重要。

德鲁克研究认为管理的目的是要将每个人培养成为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者或知识工作者。实质上,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本质的效能。从实际的具体管理操作来说,不断提升管理的效能十分重要,而管理的效能主要源于有效沟通、有效激励与卓有成效三个方面。

第一、就有效沟通而言:一方面重在消除沟通的障碍,即消除纠结、躺平与恶意;另一方面重在管理沟通系统的建设。

1、纠结的根源与破坏性和结果:纠结的根源主要是源于个人主观需求与个人客观需求的不协调与不一致。潜在意识上有个人客观需求的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形成:本我),但是个人主观需求常受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观需求同样具有动力(个人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形成:自我)。一旦“自我”与“本我”不协调、不一致,就会让自己无所适从,甚至让自己迷失成长与发展方向而失去自我价值。

当“自我”与“本我”不协调、不一致倾向强烈时,将出现人性“恶意贪婪与善意贪婪”的相互纠缠而形成不可调和的对立性。善意贪婪好比“天使的我”,而“恶意贪婪”造就“魔鬼的我”,若“魔鬼的我”占据上风,则让人“顽固不化”,随着“恶意贪婪与善意贪婪”对立性的进一步发展,将演变成“抑郁”等个人情绪性的严重问题,痛苦不堪,甚至医药无治,“魔鬼的我”占上风最终将会毁灭个人自身,以求解脱自己。如现实中极度“抑郁”的人会选择自杀以求解脱即是如此。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若发现具有“纠结”情节的人,必须努力激发他对个人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遏制或避免他个人主观需求“恶意贪婪”地进一步发展,否则,后果很难设想。

2、躺平的根源与负面的影响和结果:躺平的根源是个人主观需求与个人客观需求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与平衡性,对个人客观需求没有明显的追求动力,对个人主观需求也同样没有追求的欲望。工作与生活显得平淡而无趣,看似顺其自然,实质却是在浪费时间、虚度人生。以个人主观需求的舒适贪婪性掩盖个人客观需求层次递进的善意性,最终让自己丧失应有的创造力,从而导致自己失去人生应有的价值。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躺平”对个人的人生价值具有实质的恶意破坏性,也是明显的个人主观需求的恶意贪婪性。如现实中的一些所谓的“富二代”不再像父辈那样持续奋斗,而是年纪轻轻就开始享受生活,最终自毁前程。

3、恶意的根源与无可挽回的损失和结果:个人的恶意性主要来自于个人主观需求的强烈倾向,而形成的个人恶意贪婪性,由于忽视个人客观需求的价值存在性,以强烈的个人主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的冲动隐藏个人客观需求(个人善意贪婪)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恶意贪婪会愈演愈烈,进而一发不可收拾,让个人自己成为社会交往中被抛弃的人,甚至成为罪犯。如:贪官污吏、罪犯与社会黑恶势力等。可见,人性的恶意贪婪葬送了个人的人生价值,造成个人无法挽回的损失;显然,这对人的客观需求价值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4、管理沟通系统的建设和目的:管理沟通系统对提升管理效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有效的组织架构与操作流程的运行模式:管理的沟通不是依靠个人之间面对面交流模式的沟通,而是组织管理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以及组织水平层之间的桥梁,也是确保组织正常运行活动的系统。

从管理方面来说:沟,其实是组织活动信息反馈的渠道或管道,是保障组织对内对外信息反馈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高效纽带;通,就是畅通、无障碍;确保组织信息流动并畅通无阻,管理沟通系统的建设还是组织进行管理变革与创新发展并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管理沟通系统建设的目的:消除内耗,消灭失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第二、从有效激励方面来说: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实现平凡的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其关键要素是避免负面激励。

1、有效激励的内涵:是指实施激励措施尽可能满足个人的客观需求,激发人的善意贪婪,促使个人自愿主动地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激励的目的是唤醒个人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让人迷途知返,避免自我迷恋或者自我迷失;并激起对个人客观需求的追求与欲望的强烈倾向;从而激发个人的善意贪婪的潜能,并发挥善意贪婪的潜能作用,创造价值,从而形成有效激励。

2、有效激励的举措:第一是对人赋能,让人从不能到能,从能到更能,以及帮助个人获得绩效成果,使人获得成就感。对人赋能的目的:形成自我激励,追求创造价值;第二是目标管理,就是规划出明确对等的绩效目标、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即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激励人为本,以绩效成果为标准。其目的是激励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发,自我成长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3、有效激励的关键:激发个人潜在的“领导力”。即:将个人的客观需求愿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将个人的绩效目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将个人的长处与个性发挥至极限。领导力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力,即:人的价值创造力对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力。这就是有效激励的关键。

4、避免负面激励:重在促进人的个人主观需求与个人的客观需求保持协调与一致,避免产生个人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的不协调与不一致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主观想法与欲望总是大于个人实际的努力和行动,就是一种个人主观需求与人的客观需求的不协调与不一致。可见,避免负面激励的根本目的是:遏制和避免个人主观需求的强烈倾向而忽视个人客观需求的存在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避免负面激励即是实现正面激励。

第三、从卓有成效方面来看,主要在于培养人自我管理的习惯、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

1、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始终将个人主观需求与个人客观需求保持协调与一致。这样才能形成个人自愿努力奋斗的根本动力与源泉,才能确保个人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并形成自我成长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自我管理的关键是时间管理,并遵从要事优先的原则,也就是将最多最好的时间用于最重要的事。

2、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价值,产生剩余价值结果。因此,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创新的关键是:管理者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主动淘汰过时的“产品与服务”,并努力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创新在组织管理中无处不在,如渗透在组织的团队建设、实战赋能、价值创造等具体的管理活动中。

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精神贯彻整个组织,流淌在组织每个人的血液中,并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形成企业家精神。只有这样的创新精神才能做到:无论市场、客户、产品如何变化莫测,都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创新,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的企业家精神永恒不变,才能最终实现创业的成功。

3、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精神的必要性:只有企业家精神成为组织文化,组织的使命与愿景才有实现的保障。组织强大的生命力在于组织文化建设而铸造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目标:塑造组织创新文化。只有组织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不因组织所处的环境变化而失去创新效能,才能不断地繁衍出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与动力,才能永葆组织的青春与活力。

(2)企业家精神的塑造:

第一重在团队建设,即组织团队的创新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木桶原理“短板理论”的作用,因为组织团队的创新精神并不取决于团队中最强的人,而是团队的整体力量;团队中创新精神表现最差的人对整个团队的创新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力,甚至会破坏团队的创新精神,从而降低团队创新能力。

因此,组织团队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是激发团队中“长板”个人客观需求的善意贪婪;其次是扶正组织团队中的“歪板”,促进个人主观需求与个人客观需求保持协调与一致性,提升组织团队个人客观需求善意贪婪的总体力量,形成组织创新精神;最后是更换“短板”,即不换脑就换人,消除组织中个人主观需求恶意贪婪的隐患,净化组织确保纯洁性,激发组织的创新精神活力,释放组织的创新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终极目标:塑造企业家精神的组织团队文化。

第二重在实战赋能,激发人自我赋能,从不能到能,从能到更能。运用木桶原理“长板理论”,发挥组织人员的技能与特长优势,释放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实战赋能的关键:管理者要认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并让人长处体现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组织创造价值的目标。实战赋能的终极目标是:激发(或激励)平凡的人,释放其善意贪婪的作用,做出不平凡的事。

第三重在价值创造:自我管理不仅对个人重要,对组织来说同样不可或缺;务必培养组织自我管理的习惯,释放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能力与执行力,只有持久的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只有卓有成效的管理,组织才能创造价值,产生剩余价值结果,组织成员才能分享剩余价值,实现个人价值。

价值创造的关键是以“放弃昨天”为第一原则,即再好的过去也不能代替今天与未来。因此,企业组织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作用极其重要,务必不再留恋过去的成就,而是自主地引领变革,变革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变,而在于把握市场趋势的变化与变化的趋势;组织的变革只有在满足市场潜在客观需求趋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价值创造。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发现未来、创造未来;其本质还是通过自我管理激发组织的善意贪婪,释放组织善意贪婪的作用,满足市场变化趋势的客观需求,从而实现价值创造。

总结:正如德鲁克所言:管理理论的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所谓管理的唯一权威就是创造价值的结果(成就),实际就是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不是通过实践去检验与验证管理的本质是否符合逻辑,而是坚持激发和释放人的善意,发挥管理的本质作用去创造价值。能够创造价值的管理才是管理的唯一权威,这也是“管理的本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