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珍的理发店。通讯员 耿洋洋 摄
庆阳网讯(记者 吴树权 通讯员 耿洋洋)在西峰区东门村,有一家刘师理发店,店内一张陈年的铁皮理发椅、几把剃头刀、一个吹风机、一壶热水、一个搪瓷盆子格外引人注目。店主人刘百珍是名退伍军人,今年60岁,从事过邮递工作,也外出务过工,最后决定进入理发师行业。
1982年国营理发店兴盛,分别设在西郊街道、大什字、小什字、南街街道,理发还得排队,想加入理发行业的人,只能购买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房,在大街上摆摊。椅子、推子、剃刀、镜子、梳子、剪刀,这些普通工具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刘百珍回忆。
如今,修理胡须最方便的不过剃须刀,很多人自己购买剃须刀、吹风机等,很少会去理发店修面,但刘百珍还保留着修面剃刀,偶尔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来找他修面。
刘百珍告诉记者,过去人们理发主要是为了干净、整齐,现在理发被赋予了更多含义,体现了人们对个性与时尚的追求。一起改变的,还有对理发师的称呼,以前叫剃头匠,现在已经改称美发师或发型设计师。
位于锦绣坊西门的某理发店里,舒适的床式洗头椅,各种洗发水、美发露、营养护发产品应有尽有。老板樊世超感慨道:以前,顾客坐在板凳上洗头发,满脸泡沫。如今从烫发到护发的时间、程序逐渐缩短,大家更加注重头发的保养了。
随着各式时尚美发店、发型设计店兴起,很多老式理发店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藏在了时光深处。比起十几年前,如今的刘师理发店生意冷淡了很多,但刘百珍的手上功夫依旧利索。拿起剃刀,力道、稳定性掌握得恰到好处,剃刀锋利却不会伤到客人的皮肤,老顾客们依旧会上门找刘百珍理发,躺在老式理发椅上,享受他独特的修面服务。
那时理发很简单,只要学会剪发、剃头、刮脸、吹风,就算‘出师’了。刘百珍感慨道,从8毛、1元钱剪发到如今的15元钱剪发,这也见证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