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气度”是二级市场投资中的高频词汇,“穿越周期”是另一个常常提及,并被寄予厚望的说法。这两个词犹如“鱼”和“熊掌”,让很多人孜孜以求。
很可惜,答案也许依然是不可兼得。
背后的原因,我们直接引用田瑀在21年1月接受聪投采访时表达的,“在我看来,阿尔法是可累积的,贝塔是会回归的。因为公司成长带来的阿尔法可以穿越牛熊,行业景气带来的贝塔终将回归。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高景气阶段的行业,市场给与的价格通常并不理性,这一点对于潜在回报率的影响很大,从公司的识别角度来看,在需求爆发的阶段,好公司和坏公司之间的差异更难识别。”
如果觉得上面这段话还是比较偏理论,那么这一期的“小瑀宙慢思考”正好就用一个近期发生的新闻来佐证。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文中的车企就是“不那么优秀的公司”,相反,我们希望提醒大家:在面对高景气领域时,视线很容易只被旺盛的需求端吸引,但供给端的企业差异一定不要忽视。
这让小编想到前段时间在价值研习社分享的另一位投资管理人所说的一番话,“在寻找优秀企业的时候,我们更强调验证、跟踪和兑现,这只能靠下苦功夫。我一直觉得,研究清楚一个优秀的公司,有时比选择重要的方向意义更大。”
你们看,殊途,同归!
「 田瑀的慢思考 」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当地某热门新能源车正在搞线下优惠活动,尾款可减免5000-10000元不等,部分车型还提供3000-10000元的选装权益。
这可与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暴增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260万辆,在基数不小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
需求不可谓不火爆,为何还要降价?答案就在供给端。
我们经常会被问及“为何在高景气领域涉猎较少”,答案其实与上面的问题类似,需求端的高增长往往可以带来短期的盈利弹性,但注意是短期;供给端的企业差异才是股东长期回报的决定因素,往往过高的估值水平意味着将景气线性外延。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决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理智。
行业的景气往往由阶段性的供需错配导致,然而景气阶段让人垂涎的短期盈利能力就会吸引现有玩家以及场外玩家纷纷进场,从而实现产业的发展以及盈利能力的回归,直到行业盈利进入不景气的阶段,导致产能收缩或增速降低、再次形成供需错配……
周而复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具备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行业的波动中成长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唯有护城河才是可靠的依仗。
在我们看来,并不存在永远景气的行业,即使有翻倍的增速。回到开头的问题来看,这个情况就相对容易理解。
首先,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降价品牌今年的产能扩张数倍,其订单保障率快速下降。其次,前几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爆也使得大量竞争对手的新车集中上市,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前期的刺激集中透支部分需求。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无论如何,新能源汽车的战争已经徐徐展开,各家车企都要面临考验。但这对于投资者而言不是坏事儿,可能很快就会出现我们所谓的“敢为天下后”的时机,有更多的机会去识别与分辨车企的差异,同时还有可能拿到很划算的价格,何乐而不为呢?
「 聪投的小追问 」
问: 如果调研一家新能源车企,有哪三个问题是你一定会问的?最好还能简单说说提问的原因
田瑀: 没有这样一锤定音的问题,都是很多细节,研发流程,人员考核,车型困难,人员效率,生产管理,供应商管理,品牌打造,产品定位,质量控制等等,都很重要。
问: 慢思考的最后提到“敢为天下后”,有哪些市场特征或现象出现,可以称之为这个“后”的时机到了呢?
田瑀: 能够明确分辨企业之间的强弱,且强弱的差异来源可以理解,能够维持。
问: 订单保障率下降是否可以理解为可向C端出售的产品数量减少,但是车企采用了降价的措施,这是因为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现车的原因吗?
田瑀: 订单保障率的意思是针对车企的,比如说产能是1万辆一个月,在手订单是10万辆,订单就可以保障10个月的生产,在生产组织的时候可以非常有计划,而如果此时产能变成5万辆一个月,订单就只能保障两个月的生产,对于后序产能的投放,原材料的备货,零部件厂商的备货都会产生影响。
问: 面对旺盛的需求,抑制住过度扩产能的冲动很难,请问您遇到过成功的例子吗?
田瑀: 只要不是垄断的,几乎不太可能成功,因为这是个囚徒困境,你不过度扩产就意味着份额的丢失,这是不太能容忍的。一家垄断就好说了,毕竟份额都是我的。
田瑀简介:
现任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副总经理,复旦大学材料学学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硕士。10年投研经验(其中7年投资管理经验)曾任安信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中泰资管权益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善于寻找具有宽阔护城河的成长股,分享企业成长的价值。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