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辰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面对这个时代我们将如何选择?
选择,这个看上去简单的词语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并不仅仅是单向追寻,而是双向奔赴。选择并不是一个仅仅与“现在”相关的词语,它的一端是过去、另一端则是未来,而这其中的每一个足迹都需要用汗水与智慧去创造。一旦做出了选择,我们和我们的选择对象都将努力向着彼此前进,所以,选择要谨慎,要有正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一次要用一生时间来完成的约定。
选择,就要选择对的,而对的却往往未必是轻松的。我们一度习惯于那些伸手可得的选项,那些看起来极具诱惑力的所谓“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路就该这么走”,这当然是一条轻快的道路,它让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却无暇注意到路上危险的陷阱。在跌倒之后,我们醒悟了,选择,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更要看看自己的灵魂深处究竟有些什么。于是,古老民族的血脉再次澎湃激昂的声音,它指引着我们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我们笃定地做出选择之后,创造则成为接下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没有继承就没有创造,但是如果只是继承而不去创造,则意味着对历史和未来两方面的不尊重。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先辈的创新和付出之上,如果我们只知继承而不去真正为未来“造”些什么,未来人们的幸福又将从何而来呢?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黑火药……这些曾经令我们骄傲的创造仍然闪耀。杂交水稻、青蒿素、载人航天、万米深潜……这些我们所亲眼见证着的创造更是令世界震撼。那么,我们又将为未来“造”出些什么呢?也许,那会是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结合后的产物,是时代精神在理想映照下的绚丽景象,是铺展在世界民族之林面前中国梦的壮美画卷。能够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的创造将与未来人们的幸福息息相关。
选择呼唤着创造,创造成就着未来,而未来的美好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人类的文明也由此不断发展。选择让我们明白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创造则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谨慎选择,大胆创造,未来美好的道路其实早已在我们的面前铺开。
郭蓓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选择·创造·未来”,当我面对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心中的第一个想法却是“选择创造未来”,是的,未来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时间概念,而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创造未来的工具和材料。未来,我来,我们来!
我们是谁?我们是青年,是中国的青年。早在一百多年之前,陈独秀就曾经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人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今天的青年们更是如此。
选择是一次逆行。当疫情肆虐之际,青年们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选择站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脊背撑起了祖国的信心,那一个个向着危险毅然前行的身影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当地震毁坏了城市和村庄,青年们没有选择后退,而是冲在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将温暖带给了每一个人,人们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中国梦的美好;而在这个越来越快的世界上,很多青年人选择让自己慢下来,冷板凳一坐就不止十年,只为了研究一项对世界有用的发明、打通一个困扰了人类多年的科技瓶颈,人们能从这些青年人的淡泊名利中看到未来的光。
选择是一种热爱。选择源自于热爱,而青年人们的选择,更是立足于青年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了热爱,选择才有灵魂、有动力、有能够为之奋斗终身的斗志。且看那些投身乡村振兴中的大学生们,他们在毕业后返回自己家乡,在青山绿水间创造出一片金山银山;且看那些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们,他们从“无”中生“有”,在一个个传统产业的空白之处寻找到了无限的商机;且看那些拼搏在运动场上的奥运健儿们、那些探海揽月的潜航员、宇航员们,他们的一次次训练、一道道伤痕都成就着民族和国家的荣耀。
选择更是一种坚守。做出了选择,就意味着一生的承诺。当袁隆平选择了水稻、当屠呦呦选择了青蒿、当南仁东选择了天上的星,坚守让他们废寝忘食、不眠不休,让他们不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只为了点燃那些由自己创造出来的火光,并以这火光照亮人类未来的道路。
选择创造未来,生逢盛世,青年人更是要重视每一次选择,我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为自己而选,更是为了创造而选、为了未来而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选。
张少中
海南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最近,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推出的微纪录片,介绍了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联系起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禁感慨万千。
100年,在浩繁的历史卷帙中不过是几页泛黄的薄纸,对于个人来说,却是从生命孕育、读书成长、人生取向、社会担当的全部!
四十年前的金秋十月,命运之光突然罩在了我这个皖北乡村的泥腿子头上,一跃而成为全国统考后进入大学的时代宠儿。那年,22岁刚过。倏忽间,如今已成卸鞍“老骥”。
40年,我见证了中国社会、城乡、人文的脱胎换骨嬗变;40年,我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40年,从根本上改写了我个人和家族的命运。40年,紧步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岁月——吾生何幸!
三十年前的仲春时节,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我——辞职于安徽党媒、顺着“十万人流”漂泊海南、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的我,一个偶然的机缘,考进了正在筹办的海南省邮电管理局通信报社,成为梦寐以求的绿色园地里一名邮电新闻耕耘者。
30年,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邮政改革发展的浪涌涛卷;30年,我亲眼看见中国邮政出谷迁乔旧貌新颜;30年,我亲自享受了邮政人节节高攀幸福指!——吾生何幸!
十年前的五月,我荣耀当选中国邮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短短几年的履职时间,我以全部的爱和饱蘸激情的笔,创作了多篇(部)邮政题材的散文、报告文学、电影剧本,陆续刊发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海南日报》《中国作家》等国家级报刊,并数度获奖……
10年,我努力,我奋斗;10年,我用心,我动情;10年,我收获,我自豪!
几年前,惜别职场,但我情感的长线始终在绿色园地里痴缠,我偾张的血管一直与绿衣人脉动,我梦境的心屏上总是回闪着邮政人、邮政事、邮政情——吾生何幸!
心有阳光,一路芬芳。
时光的流逝,磨去了我记忆中的诸多蓄储,但心灵的底片上仍叠印着当年的色彩、当年的温度、当年的声响、当年的荣耀。
四十年,栉风沐雨,没辜负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与共和国同沐辉煌;三十年,寒暑代迁,没辜负绿色园地的无尽春晖——我与中国邮政共同成长!
钟惠
网络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当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为才会开始伟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于各行各业英才栋梁们日复一日地付出。
他们有些服务于北斗导航系统,不断用“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致力于科技攻关;他们有些坚守医疗岗位,研究疫苗对抗疫疫情,为国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屏障;他们有些用脚步丈量土地,走遍祖国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修葺中国传统小木作代表性古建筑公输堂、加固浠水县福主庙万年戏台……
在无数个不起眼的某一天,年轻人们通过自身选择,创造了中国的未来。
这些不同行业的青年人,他们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与个人理想,投身各个岗位,为民族的发展崛起搭起了穹顶与桥梁。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出了《中国少年说》,而百年后的今天,无数的人在不经意间践行着这句话,像水滴汇成了河流,最终万江聚合成涛涛浪潮。
“在1928年前,中国是没有现代建筑学体系的”有人曾这样说。直到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从国外留学回来,看到了中国古建筑群落的现状、古代建筑遗产饱受战乱困扰,中华民族瑰丽文化建筑成果岌岌可危,后用十几年时间走遍中国每个角落。
他们采集北京、山西、云南等各地古建筑资料,手绘应县木塔数据资料、记录大佛寺每一块木构件尺寸,耗费几十年编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至此中国才有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体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梁思成与林徽因选择了触手可及的事业,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在成就“小我”中成就了国家的“大我”。
90后苏绣新锐代表人物,用绣针绣出了梵高的自画像、创新刺绣工具,把全新的铝质卡扣结构用在刺绣作品中,成功申请了专利,他们还承接苏绣国礼设计任务,将作品赠予英国女王。这些新时代的新青年,都是我们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他们在守旧中创新,在传承中弘扬国粹,做着力所能及的平凡的事情,却把事情做精、做专,把渺小变成了另一种伟大。
我们莘莘学子是过去的他们,而他们又是将来的我们。
他们是缩影和榜样,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启明灯,更是每一个致力于在微小瞬间创造伟大奇迹的中国人。
白建东
海南华侨中学教师
在当下时代自由开放的春风中,我们这代人有了实现理想与价值的无限可能,在无数奋发有为的人物中,有既致力于科技创新,又注重科普教育的科学家;有扎根民族传统,力图增强青年文化认同感的摄影家;有主张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的建筑家,虽身份不同,理想各异,却都是在自己选择的热爱行业中注重创造,推陈出新,展现了开启未来的力量。
建团百年之际,央视推出这样的微纪录片用意深远,既是为了启迪青年择己所爱,躬身时代,展现青春的磅礴之力;也是为了唤醒青年明己之责,敢于创造,为开辟更好的未来而接续奋斗!
回首过往,国弱家贫,一代青年别无选择,唯有投身改造社会的洪流中才能换取光明的未来。立足当下,在无数前人以血汗铺就的康庄大道上我们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是时代的馈赠,更是先辈的厚礼。
因此,作为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的青年,我们不可选择安逸,而应选择奋斗,如邓稼先为核武器事业奋斗终生,如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奔波劳碌至死未休;我们不可选择名利,而应选择奉献,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了人类而献身”;我们不可选择屈服现实,而应选择热爱,如一生坚守莫高窟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如高分报考冷门考古专业的钟芳蓉。
有了热爱与责任之选,投身于有益家国的事业中才可结出创造之果。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这些伟大科学家都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中发挥超强的创造性,才实现了各自领域的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无数当代青年把个人梦想追求融入了航天梦、强国梦,形成浩浩荡荡、奔腾不竭的时代洪流,推动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稳健前进。所以,遵从内心的选择是开启创造的动力之源,而创造是符合个人与国家需要的选择之后才有可能结出的硕果。
青年是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先锋,是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未来。而未来的星辰大海,还需现在的笃行不怠。青年如何选择,是否积极创造,无疑就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两个一百年”近在眉睫,民族复兴“中国梦”曙光在前,面对大有可为的未来,如何不让我们心潮澎湃,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力争做好选择,就定能收获出彩的机会;每一个人竭力开拓创造,就定能开启灿烂的未来。
让我们于热爱中选择担当,在创造中开启未来,将个人成长的溪流汇聚到国家发展的滔滔大河中,将个体创造的果实挂结在民族复兴的巍巍大树上。择己所爱,不负家国,致力创造,共向未来!
曾万紫
海口市第四中学教师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听说世界上有一种“移山大法”,于是他就决定去拜师学习。但他拜访了许多名师后,都未能如愿,感到十分失望。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师,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没想到大师听完后,十分轻松地告诉他:“哎,你不用到处跑了,我收你为徒,你就在这住一段时间,我教你‘移山大法’。”于是他很高兴地住了下来,可许多天过去了,大师只是每天询问他的起居和饮食情况,与他交流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并没有教他“移山大法”。于是他找了个机会问大师:“师父,您到底什么时候才教我‘移山大法’啊?”
大师回答说:“其实,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移山大法’!”
“可是,您说……”他好沮丧。
“不过,我有一种方法,同样也可以让你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大师笑着说。
“真的吗?太好了!究竟是什么法子呢?”他非常激动地问。
大师看着远处的山峰,平静地告诉他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
这则包含哲理的故事源自《古兰经》。它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事情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创新”和“创造”。
其实,大家都明白,生活中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给予我们的,有时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需要一定的机会,但机会是通过努力才能够创造出来的。善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智慧的人,才能根据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进行创造。
积极的态度,敏锐的头脑,以及细腻的心思,是创造思维应该具备的条件。也就是说,要勇于前进,积极尝试。只要是认准的目标,看好的未来,那就竭尽全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如果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那肯定会导致人生之路变得狭窄。
服装设计师创造性地把上衣的袖子与身子分解,后来人们就穿上了马甲;
科学家创造性地把扬声器从收录机中完全分解出来,然后就发明了音箱;
眼科大夫创造性地把眼镜的镜架和镜片分解开来,于是隐形眼镜面世了……
“莲花落不尽,创造总惊人!”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时只要放弃盲目的执着,选择理智的改变,也许就会化腐朽为神奇。我们相信,懂得抓住机会,勇于创新和创造的人,一定能活出人生的巅峰。
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智慧的创造,但创造力不是天定的,而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从成功中去总结失败,从失败中去寻找信心,从信心中去加倍努力,在努力时对准未来的方向……给自己创造机会,在机会面前不要懦弱,敢于抓住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人生吧,让生命有更多的精彩。
其实,学会“创造”,就是学会解决人生中许许多多的“不可能”,所以,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陈彦霏
iSchool九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杨继光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这是鲁迅先生在《热风》中对中国青年发出的美好愿望。对于我们青年学子来说,选择哪个领域发光发热,这是我们在人生规划上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而我早在初中就已经做出了选择。
2019年底疫情暴发,无数白衣战士奔赴疫区,其中就有我的父亲。父亲登上大巴车回望挥手的一刻,我才知道,我和这疫情离得这么近,我和去直面病魔的战士离得这么近。父亲踏上的是和钟南山、李兰娟一样的路,在面对不确定的困境时用逆行而上的身影做出了最确定的回答。在我的心里,是父亲一样的人物刻画了我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
步入中学之后,我对生物有着极大的兴趣。显微镜下分裂着的细胞,培养皿里滋生的细菌,教学视频中癌变的细节,都让我一点一点更了解自然的真相,了解生命的脆弱和坚韧。目睹细胞的分裂、摄取、掠夺、坏死、衰败,甚至是那些你一看就知道“不太好的东西”,在我眼中也是另一种“美”的存在,医学所带着的“生命”的意义,让我觉得每当靠近它时,都会在心里生出几分庄重和敬意。这样的敬畏心让我认识到,教材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都是凭悲悯和智慧领悟的。这样的体会将更加坚定了我学医的决心。
亲历疫情,我更明白了,选择这个职业还有更大的意义。疫情防控期间无数的医护工作者团结起来为我们所热爱的国家奋斗着,换回一份温暖的市井烟火味。54岁的陈微院士,逆向出征,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身试药,为疫苗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拉响疫情防控警报第一人张继先,与死神赛跑的张定宇,80岁高龄仍然奋战一线的钟南山,他们和战斗在一线的90后00后们,一起证明了这个国家的情怀和力量。是他们让我明白,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和什么样灵魂在一起,就是在选择创造什么样的未来。
钟南山院士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我把这些话刻在心里,当成对自己的激励与告诫,让它激励出我心里的忠诚与热情,去承担着这个国家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去借着科技迅猛发展的东风,助力医学的进步。
“选择,创造,未来”,这是一个人成长的缩影,而我愿意把小小的我融入大大的时代,把成长的轨迹勾勒成与祖国一起成长的同心圆。奋斗的路上已经有前辈砥砺前行,就让前辈听到我铿锵的足音吧。
宋璨希
iSchool九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杨继光
你驾驭北斗,以科学指引成长的航程;你端起相机,用镜头定格文化的厚重;你勾勒蓝图,用建筑描绘城市的东方面孔。你们以“己之所爱”对接“国之所需”,创造着自己和时代的未来。这精彩的人生故事像是一道道醒世恒言,叩问着我的心。我该选择怎样的热爱,创造怎样的人生呢?
是该凭薪资的多少去选择一个职业,还是该不计代价去捍卫心中的热爱?是在前人已打下基石的方向继续雕琢,还是在那条没有伙伴的道路上探索未知?是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奋斗,还是在乡间田野上劳作?是每一个青年人都该明白的终极命题,它关乎道路的选择,自我的实现,选择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方式,更是捍卫理想和使命的方式。
经过很多次的自我拷问,我的心始终倾情于一个方向,那就是——生物医学。
一想到“生物”这个词就想起繁茂葱郁的苍天古树,沾着露珠的苔藓,在河边舔舐清甜溪水的梅花鹿,如此充满生机活力,让我想要扒开层层叠叠的绿叶,窥探生命本质的那颗鲜红果实。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着自然学科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也有着来自生命的神圣与温暖,这是生物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让我倾心的原因。探究生命的本质,弥补生命的缺陷,为无数人因为疾病而痛苦创造更多笑脸。
我深知,无论是研究理论的生物学家还是应用实践的医生,都要具备一颗富有创造力的心。疫情的肆虐,未知的病毒,陌生的难题,让我们认识到创新人才对生物医学的重要性。那些能立足生物医学又能够广泛涉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那些不畏惧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执着追求真理的灵魂,正是时代所需,也是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当我看到陈薇院士以身试药加速了疫苗的进程,钟南山院士在耄耋之年又一次逆行而上,这些最杰出的灵魂都会变成我的动力,让我更加坚定于自己的选择。
妙手仁心,慈悲为怀,中国医者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着光彩,而传统的中医则亟待更多人才的传承与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为中医迎来新的春天,我想这也是我和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吧。像屠呦呦一样从古老的药方中汲取了医治时代创痛的东方智慧,像张定宇一样用中医的药剂缓解疫情的伤痛,却深入思考现代环境下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命题,使中国的医学堂堂正正地走出国门,让世界再次领略这东方草木的神奇,这是我的人生所愿,这是我将一步一步创造的未来。
我生于如今的华夏,时代赋予了我选择的自由,让我可以凭自己热爱的方式回报这个生于兹、长于兹的中国,这是我的幸运。能有无数和我一样,以心之所爱去拥抱时代之所需的优秀青年,这也是中国的幸运吧。让我们携手前进,在创造如火青春的奋斗中,拥抱美好未来。
策划:海南日报教育融媒工作室
来源:教岛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