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职权有多大?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时间:2022-04-28 04:19:03 热评 我要投稿

文|格瓦拉同志

拜大量的清宫戏所赐,很多人都知道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清朝非常重要的官职,但能清楚地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职掌的,却少而又少。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两者的职权究竟有多大?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大学士一职虽然早在唐朝初年便设立,实际权力很大,并在宋、元两朝得以沿袭,但在性质上属于宰相的兼职,本身并非独立的职务,直到明朝性质才发生变化。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宣布不再设置宰相,而由皇帝总览国政。由于工作量实在过于庞大,所以朱元璋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由他们来充当皇帝的顾问,职权类似于私人秘书。

明太祖朱元璋

起初,大学士的品阶很低(正五品),本身并无实权,并且没有列入正式的官员架构中。明成祖朱棣在位时,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入职文渊阁,让他们以大学士的身份参预机务,由此内阁制度建立,而大学士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明仁宗在位时,大学士获得替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等职权,由此地位、权势比之前更高。

到明武宗在位时,明朝已形成“四殿两阁”大学士的架构,6位大学士开始兼任各部尚书,共同参预机务,并逐渐成为定制。各位大学士的实权和地位并不相同,其中,地位居首者号称首辅,拥有票拟权(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奏章,先将拟定好的意见书写于票签上,然后将副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实际权力最大,相当于今日的首相或总理。

顺治帝画像

满清入关后,沿袭明朝的制度,在朝廷设置大学士,以辅助皇帝治国。按照规定,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清朝入关之初,依旧沿袭明朝“四殿两阁”制度,设置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6位大学士,到乾隆年间则改为“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在清朝,大学士属于正一品大员,往往兼任各部尚书,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并肩负着编纂史书或实录,充当会试考试官、殿试读卷官等角色,权力非常大。在特殊的情况下,个别总督、巡抚也会兼任大学士,但并不常见。

“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见《清史稿•职官志》。

大学士傅恒

作为满族建立起来的帝国,清朝皇帝非常在意民族、权力制衡原则,因此在每个殿或阁均设有满、汉大学士各1名,以防止某位权臣专政或某个民族得势的现象发生。虽然不允许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位大学士手中,但跟明朝一样,各殿或阁大学士的地位排序并不相同,一般以保和殿大学士的地位、权势最高,相当于今天的首相或总理。

虽然内阁制度完备,但由于以它为中心的行政制度、沟通渠道过于繁琐,加之民族与权力制衡的“副作用”,经常会出现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等现象,因此从康熙帝晚年开始,皇帝们开始设置其他的机构,使其设法取代内阁权力,以实现让沟通渠道变得更有效率的目的。其中,最有名且沿袭时间最久的机构,无疑是军机处。

雍正帝画像

雍正七年(1727年),清廷准备对准噶尔汗国用兵,为防止泄露军事机密,遂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处(又称军机房、总理处),选择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以及满族亲贵中办事老练且性格谨慎者入值,是为军机大臣(同时又设置数名军机章京,以作为军机大臣的助手)。雍正帝晚年,军机处一度裁撤,等到乾隆帝上台后才再度恢复,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军机处起初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参预处理官员上报的奏折、文书,其中多涉及到军事机密方面。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军机处的职权范围不断扩充,凡国家大政、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案件审理等事宜,莫不参与其中,从而在实际上架空内阁,成为中枢权力机关。不过,军机处虽然实权很大,但在性质上依然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其角色相当于今天的中办主任,而非总理。

以奕劻为首的首届内阁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摄政王载沣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宣布实行所谓的“责任内阁制”。由此,旧内阁和军机处均被裁撤,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成立,庆亲王奕劻则担任首位国务总理大臣。至此,一度位尊权重的大学士、军机大臣被废除,成为历史名词。

史料来源:《明史》、《清史稿》、《大清会典》等。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