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经济大省福建,万千民营企业如一支坚实的生力军,奔赴乡村,投入山海,把产业兴村的种子带到八闽大地,结出“万企兴万村”的累累硕果。当前,全省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实施“兴村”项目3113个,经营类项目共投入111.76亿元,为乡村产业发展送来汩汩活水。
产业兴村,关键在因地制宜
资本下乡,要把投资投到点上,南辕北辙不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真正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在福清市上迳镇县圃村,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万家农户,一条鳗鱼游活一个大产业。上迳镇是著名的鳗鱼之乡,当地农户长期专注于鳗鱼养殖,走出了鳗鱼特色主导产业之路,积攒了丰厚的“底子”。然而,个体养殖户“单打独斗”的困境逐渐凸显,如何将传统产业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突破口。2021年,饲料行业龙头企业天马科技集团将“中国鳗谷”的项目带到县圃村,投资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鳗鱼)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传统产业升级插上加速器。
▲“中国鳗谷”的养殖人员在打捞鳗鱼。 (天马科技供图)
走进园区的福清星马·鑫鱼生态养殖基地,肥美鳗鱼在池里活蹦乱跳,16万平方米养殖棚顶的光伏板供电充足,养殖尾水被过滤处理成有机肥和净水循环利用,不仅实现省电、节水,鳗鱼养殖存活率也比传统养殖模式提高约10%,解决了一直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基地精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年养殖鳗鱼可达7000吨以上,将创造产值约10亿元。 该基地只是300万平方米产业园一角。目前园区建设正酣,已完成八成,建成后年产量预计达3万吨,促进周边镇村集体每年增收约2000万元,农户每户每年增收30万元以上。 沿着海岸线南下,漳州诏安县西梧村同样涌动着产业兴村的浪潮。走进西梧村,一排排闽南特色乡村别墅错落有致,村道宽敞整洁。然而,过去的西梧村却是人人嫌弃的小渔村,牡蛎壳堆积如山,横流的污水散发腥臭。蝶变,要从村企“联姻”说起。
▲西梧村海蛎丰收。(西梧村委会供图)
2014年,福建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村庄,立足滨海渔村特色,挖掘优势资源,整合村内废弃房屋、空闲土地发展特色项目,形成了牡蛎加工、渔业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体系。 “牡蛎壳对于当地村民来讲是固体废弃物,对于我们来讲却是一座巨型的宝库。”福建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乐说,公司是以牡蛎壳为原材料的土壤调理剂生产厂家,每年处理牡蛎壳25万吨左右,实现经济效益约2亿元。 企业进驻后,新建了牡蛎加工中心,负责处理以往堆积在村里的废弃牡蛎壳。村党支部与企业协商制定了村规民约,全村牡蛎加工必须集中在加工中心加工,废弃牡蛎壳由村民运到公司。公司将牡蛎壳加工制作成土壤改良剂,实现变废为宝;村里不再有牡蛎小作坊,环境污染问题也得以解决,可谓村企“双赢”。公司落户以来,招收西梧村100多名村民,极大地促进了西梧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村企还共同举办元宵文娱晚会、开蚝比赛等活动,让村民精神物质双丰收。 短短几年间,西梧村总产值从3000万元提升到1.3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到40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6800元提高到3.5万元,从一个“路颠水咸人人嫌”的后进村“进阶”为“山清水秀人人夸”的致富村。 “万企兴万村”的步伐不仅踏进渔村,也迈向山乡。春伦集团产业帮扶永泰县、罗源县、寿宁县下党乡的部分乡村,集团改变原先工厂与茶农单一的买卖关系,通过创建农村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将单户生产的茶农组织起来,建立起覆盖省内10个基地,茶园面积达4.2万亩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带动了周边10多万亩茶园的发展。来自茶产业的收入占茶农年总收入的85%以上,有效带动了10多万名茶农的就业和收入。《春伦助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开发减贫模式》获全球减贫案例嘉奖。 闽北山村,碧绿千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物种的多样性,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在邵武市洪墩镇水口寨村的竹木产业“小微园”,当地自主孵化的邵武市裕富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正繁忙生产竹木板块、竹板条、成品菜板等产品。凭借优质的竹木制品和良好信用口碑,公司成为宜家家居供货商,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开启了“反哺”模式。近年来,企业帮助农民再就业,每年招收当地用工约80人,累计带动村民增收400余万元;租用村集体资产,村财每年增收2.4万元;与村委会签订帮扶协议,村集体投入60万元专项资金合作入股,实现每年村财增收3万元,绘出企业创收、村财增收、村民丰收的新图景。
▲武夷山竹林。(王琪 摄)
水口寨村的致富路只是南平发展特色竹产业的生动缩影。在南平各地,还有更多企业扎根乡野,把“土特产”越做越香,建瓯一瓶酒,浦城一粒米,松溪一根蔗,顺昌一朵菇,延平一杯奶、一朵花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真正把好环境变为好“钱景”。 做优做活特色产业,闽山闽水万象更新。厦门百利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厦门竹坝农场打造了“种苗王国”,让一粒粒好种子托起农民丰收的希望;福建省春秋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葡萄酒庄园,将德化县福山村变成产值过亿的“世外萄源”;福建省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三明尤溪县官洋村、际深村等地改造油茶低产林近万亩,将油茶产业壮大为农户增收的“源头活水”;平潭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在平潭海洋牧场培育出更多新品种……
多方借力,赋能产业兴旺
乡村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金融业、数字化和市场营销等赋能加持。 结合福建山海特色,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一批县域乡村振兴金融产品,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参与乡村振兴企业的支持力度。省工商联与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联合推出了“联企兴村贷”,服务企业428家,授信余额616亿元、用信余额326亿元;与农业发展银行福建分行携手,为65家民营企业投放贷款147.3亿元。农发行宁德分行和农行宁德分行围绕宁德茶叶、食用菌、水产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做好“万企兴万村”入库企业的精准对接,对入库企业和所带动的产业链条上各类涉农主体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优先办结、倾斜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降低入库企业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宁德分行提供“兴菇贷”“兴渔贷”“兴茶贷”等助力乡村振兴产品贷款13387户,金额16.12亿元。农发行宁德分行为参与兴村的企业发放贷款3.88亿元,有效助力产业振兴。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平台经济优势明显的福州,广大民营企业利用数字智慧平台串联乡村特色资源,福州市数字电商协会发挥商会、企业联盟的作用,在“2023福州首届数字电商年货节”现场设立乡村振兴、传统非遗传承等直播专区,20个品牌商户通过15场线上直播开展推广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超100万人次。美亚文旅通过建设文旅平台,整合省内13个县区百余个乡村高质量、高知名度的文化IP、旅游目的地,利用头部旅游资源积累粉丝,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福州数智运营公司建设的“数字侯官”项目,依托大学城和高新区资源,盘活村集体资产,打造“大侯官”品牌驱动的乡村文旅培训基地、研学基地、露营基地、乡创基地平台,引入“数字村民”概念,不断孵化新农人直播电商、乡村文创等团队,带动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文旅产业链发展,村集体持股分红超150万元。
▲2023福州首届数字电商年货节乡村振兴展区。(福州市工商联供图)
树立品牌是企业的成功商道,不少企业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带到乡村,以成熟的管理和营销手段做大做强当地品牌。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福建淳百味餐饮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小吃商业模式研究院和品牌研究中心,首创“单店股权合伙+连锁直营管理模式”,目前直营管理门店超500家,积极参与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在莆田仙游县,美食招牌越擦越亮,盼盼集团支持龙华镇发展金沙薏米产业,开发薏米糕、薏米饮料系列茶点;园庄镇商会会长杨剑友回乡投资面点产业园,建立镇上第一家规上企业,打响园庄镇“中国面点师之乡”品牌。
▲从俞邦村走出的沙县小吃转型提升,门店焕然一新,广受食客欢迎。(三明市委统战部供图)
赴约山海,闽商绝不缺席
“万企兴万村”行动在福建一呼百应,海内外闽商振兴山海姿态昂扬,展现出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情怀与担当。 各地商会纷纷“反哺”八闽乡村,苏州市漳州商会会长林德利凭着多年从事水果销售的经验,帮助家乡芗城区园坑村引进黄金果蔗种植产业,增加村民收入1000万元。龙岩市浙江商会在新罗区江山镇成立农业基地梦之春果园,种植水果玉米300余亩,每亩可创收1.5万元;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林下木屋民宿,将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等相结合,解决当地用工约850人。建阳区麻沙商会帮助水南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带动村民385户、1420人参与葡萄种植,种植面积2600余亩,总产值近4000万元。云霄县下河乡商会打造“下河杨桃”品牌,拓宽杨桃销售渠道,带动种植杨桃面积超过6800亩,年产量3.4万吨、年产值近1.5亿元。 遍布全国的莆商是莆田乡村振兴优势所在,莆田强化商会引领,形成了莆商“回归”的生动局面。北京莆田企业商会对接钟山镇郎桥村,帮助销售大米7吨多。武汉市莆田商会助力建设钟山大米生产基地、园庄镇传统手工面文化园,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福州市仙游商会对接度尾镇砺山村,以农业生态园、文旦柚等产业基地为支撑,把传统农业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实现村财政年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经牵线,“钟山大米”“金沙薏米”“度尾文旦柚”等仙游特色农产品还身披精心设计的新包装走进了永辉、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东莞市莆田商会与涵江区白沙镇探索推行科农共建模式,建立40亩优质白肉枇杷新品种示范基地及20亩白梨枇杷育苗基地,被中国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批复设立“福建莆田白沙枇杷科技小院”。
▲莆田仙游县度尾镇砺山村农户采摘文旦柚。 (莆田市委统战部供图)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我们千万闽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福建省青年闽商联合会会长、新大陆科技集团副总裁胡鹄介绍,近年来,会员企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涌现出了鸿星尔克、圣农集团、盛辉物流、盼盼集团等一大批勇担当善作为的青年闽商群体,商会成员投入上亿元,结对帮扶30多个乡村,提高了上万名农户收入水平。 “我们始终认为,在企业取得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2023年福建省“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上,福建省海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蔡秋平道出众多闽商的共同心声。 无论走多远,心系桑梓永远是闽商不变的底色,一份割舍不断的乡情,将民营企业和千村万户紧密相连。山海蝶变,百业兴旺,在“万企兴万村”的浩荡壮举中,闽商脚步未曾停歇,民企力量从未缺席。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经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