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里,会大大拉升胃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
最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首次证实:只能在胃里存活的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样存在强烈因果关系。
《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幽螺如何促进肠癌发生,并告诉你发现幽螺是否必须根治。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副主任医师 周艳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陈坛辀
感染幽螺,肠癌风险大增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团队,在消化领域知名期刊GUT上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幽螺会促进肠癌发生,并揭示了其中的机制。
研究团队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实验小鼠的胃部。这些小鼠有一部分携带了结直肠癌常见的驱动基因,容易形成早期肿瘤。比起未感染幽螺的小鼠,这些小鼠在接种幽门螺杆菌后,结肠部位的癌症发展呈现出3个特点:
进展提速了;
形成的肿瘤数量更多;
肿瘤的体积也更大。
为什么植入胃里的幽螺,促进了肠道肿瘤的发展?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感染幽螺诱发了肠道特异性的促炎免疫反应,具体包括:
调节性T细胞减少了;
促癌信号通路STAT3被激活;
杯状细胞减少,意味着肠道的保护屏障受损;
肠道菌群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种种变化结合起来,为肠癌的发生发展推波助澜。
为验证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分析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的结肠活检结果,在其中也看到了类似的免疫特征和肠上皮变化。
综合来说,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控好幽门螺杆菌,或许可以成为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肠癌高危人群来说更为重要。
幽螺,连累整个消化系统
除了上述研究中提到的肠癌外,感染幽螺还可能对整个消化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1 胆结石风险增25%
202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胆结石发病也与幽螺有关,可增加25%的胆石症发生风险,且男性风险更高。
2 可能拉升咽喉癌风险
一项纳入了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咽喉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升高。这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有关。
3 胃肠道淋巴瘤风险上升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观察到黏膜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和免疫反应会造成黏膜屏障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查出幽螺,必须要治吗
感染幽螺后,患者可能出现烧心、口臭、打嗝、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半数人口,但仅有小部分人会出现症状。
“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危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坛辀表示,幽螺与很多消化系统疾病都有密切关系,如消化性溃疡、胃癌。
对于查出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认为:
在医生明确诊断且患者有相应的疾病表现,需要给予合适的治疗;如果患者无症状,则对根除治疗持保留意见。
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应坚持“个体化评估和处理”原则: 如果感染者有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胃癌家族史等人群,需要根治。
防消化道肿瘤,我们能做什么?
据统计,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5%,近7亿国人感染了这种细菌。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幽螺,可以到医院消化科进行碳13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及「粪—口」途径传播。若家人感染了幽螺,建议分餐,用公筷公勺盛饭,不要相互夹菜,餐具定期煮沸20分钟。
平时养成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水,不为幽门螺杆菌入侵创造条件。
此外,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病菌感染、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的消化道跟饮食密切相关,除控制感染外,预防消化道肿瘤还要从吃入手:
1少吃腌、熏、烤的食物
腌制、烟熏食物会加重肠胃的负担;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不良习惯,也会让胃不堪重负。
2限制猪牛羊等红肉
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量高,膳食纤维摄入量低,是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
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红肉控制在每人每天50~75克,鸡肉、鱼肉等白肉摄入为50~100克。
3不碰烟酒
抽烟的人最好马上戒烟,不抽的人见到烟雾躲得越远越好。饮酒与多种癌密切相关,最好不喝。
4正确烹饪
尽量蒸、煮、炖,少用煎、炒、炸。做菜时明显冒油烟,意味着油的温度已经超过200℃,炒菜时油温尽量低一点。
馒头片、面包片别烤太黄,炒菜时尽量避免菜品颜色变焦黄。▲
本期编辑:郑荣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