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以来,重庆市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受此影响,8月中旬以来,重庆涪陵、江津、巴南、开州、铜梁、北碚、长寿等地先后发生10余起山林火灾,重庆各方迅速地开展紧急救援。山地陡峭,交通不便,散点多发,屡扑难灭,成为本次重庆山火的突出特点。
大批市民举起手报名争当志愿者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截止8月25日晚,巴南区、开州区、黔江区、潼南区、长寿区、大足区与铜梁区交界火场、丰都县、云阳县明火均已相继扑灭,无人员伤亡。尤其是,8月25日23时,绵延数日的缙云山明火得到有效控制,更是让无数重庆人悬着已久的心放了下来。
缙云山对重庆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重庆素有“山城”的称谓,“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则是对“山城”二字最直观的诠释。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并称为重庆中心城区“四山”,被视为“重庆的脊梁”、“天然的生态屏障”。其中,缙云山的知名度属最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巴山就是如今的缙云山。
一、向火逆行的重庆人
在这一场场灭火战役中,除了消防、武警等专业正规军外,民间自发组成的救援力量也在全网刷屏,成为不可小觑的一支保障力量,展现出重庆的城市精神。在26日的重庆山林火灾扑救市外救援队伍记者见面会上,来自兄弟省市的森林消防指战员们也纷纷点赞,直言重庆的志愿者们让他们的战斗力瞬间爆表!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近日不断刷屏的“摩托骑士”——他们都是勇敢的,也都是自发自觉的。在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持续干旱的尘土扬起,无数摩托车志愿者队伍成为主力军,背着背篓,多日活跃在救援一线,分批运送物资和灭火设备。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对此给予高度肯定,纷纷点赞他们是这个初秋最拉风的骑士。
一位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官兵在助力重庆成功扑灭缙云山大火后,动情地称赞到,“在没有事先沟通过的情况下,川渝摩托军为我们扑打山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没有你们在烈日下一次次的骑行,拼搏至中暑的尽善尽美,就成就不了这一次的增援行动。扑救森林火灾只是我们的职责使命,而你们血液里流淌着的那股劲儿在我看来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重庆地形独特,外地人几乎不敢开车到重庆,不断上坡下坡,很多单行道,错过一个路口,再找回来可能需要几小时——在重庆,骑摩托是本地人青睐的交通方式。骑着摩托,再带上背篓,就是一个地道的“重庆崽儿”。
背篓是川渝山区人们经典的搬运工具,在乡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背篓,背篓可以背一切,有时候甚至包括自己的孩子。骑着摩托,带上背篓,这就是最方便、最熟悉的上山方式。救援力量把物资运到山下,而摩托队用背篓再转运上去。
山上运送物资的道路不少是用挖掘机临时修出来,路面宽度仅1米多,不少是断头路,步行配送至少要30分钟,借助越野摩托和专业骑手,则可以节省至10分钟,同时这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有“骑士”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有的路根本就不能算路,是临时开辟出来的山坡,最好的骑手也要摔跤,他本人也摔了好几次。
我们看到的视频中,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摩托车手左冲右突,身体不时弹起来,就像电影里的大英雄一样,现实中他们非常困难,有人两天两夜没睡觉,往脸上浇一瓶水清醒一下又骑车往上冲,有人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即便是这种情况,也没有人轻言放弃。正是这样一群无畏、勇敢的人,成为一线救援人员最坚强的后盾。有的人说,这是新时代人民战争的体现。有的说,是新时代淮海战役小推车的体现。
主动、自愿加入摩托大军的人非常多,有外卖员也有中学老师,有小伙子也有大姐,骑术一般的市民,负责最初的平坦路段,他们把物资运到半山腰,而技术好的专门负责最后一段路。有人开玩笑说,感觉北碚90%的摩托车都来到了这里。
这就是一座城市自发的秩序,人们在合作中会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尽管大家平常互相不认识,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在关键时刻,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团结起来,靠的就是这种善良、勇敢、乐观、向上的城市精神。
我们不要忘记,摩托骑士最初是如何出现的。8月22日,因接到重庆交巡警的求助,一拨又一拨的摩托车骑手前去帮忙拉物资。面对十万火急的火情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就这样汇聚在山火救援一线。据媒体报道,当天至少有上千名骑手赶到,而且不只是男骑手,不少女骑手也来支援了,她们很瘦小,骑的又是那种山路,但她们也都骑上去了。
两江新区为明学校的语文老师代兰兰,就是摩托大军中的女骑手。班里的孩子,得知自己老师参加山火救援一事,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了矿泉水,让她帮忙带上山。有不少95后、00后的年轻摩托骑士表示,“参加这次救援行动,最大的感悟就是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中国凝聚力”。
8月25日缙云山志愿者组成人链传递物资。谢智强 /摄
此外,还有其他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自发前往提供援助,包括随时提供医疗的医护人员,徒步负重上山,人肉接力“最后1000米”的普通人,“到这里来就没想过挣钱”的隔离带油锯手……消防官兵负责一线灭火,这些摩托骑士等志愿者、爱心人士则负责后勤保障。
最初是摩托爱好者,他们平常会一起骑车,交流经验,他们的摩托是超出交通工具的存在。正是在“骑友”的示范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进来。大家聚集到一起,只是因为心中都有相同的冲动和愿望——重庆是我们的家不能看着不管,一定要把这山火扑灭,火不灭我们不退!。这让人想起2008年地震后的四川,人们也是自发组织起来,一起到灾区运送物资。平常可能是“老年徒步队”“羽毛球爱好者群”等QQ群友,这时候就变成了一起到街头募捐的伙伴。
二、何以“又”“川军”?
有网友说:川军的魂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个方式。川军,川军,何以“又”川军?历史上,凡是外族入侵,凡是经历苦难,“川军”从不退却,从未退缩。正所谓,川渝不灭,华夏不亡。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却偏偏在川渝一带遭遇顽强抵抗。蒙古几十万人马,围攻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终无法攻克,战乱中连蒙古大汗蒙哥都阵亡在城下。一场重庆“钓鱼城之战”,助这个偏居一隅的王朝又延续20年。
明末清初。川渝人民先是群起反抗地方暴政,后抵抗清军入川,被杀者无数。清朝入主中原19年后,川渝还在抵抗。直到康熙2年,清军才攻下重庆。
1937年,抗战爆发。“国家有难,川军岂能隔岸观火”。有川人为亲人出征,披上“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八年抗战,350多万川军将士,走出川渝,抵御日寇,先后伤亡65万人。出兵和伤亡人数,均超过全国的五分之一!百万川军出川,归来十之二三。
事实上,从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从保路运动,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川渝人殉国者之众,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居各省之首。毫无例外,均为家国大义。而今年这个四十几度的极端高温天气下,重庆山火的饱和式救援,体现出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再次让国人看到当年铁血川军的身影。
有人感慨到,“即使是疫情+高温+山火+限电+干旱,依然打不垮这座城市。重庆人的血性、意志、团结三重力量,比五大灾害的力量都要强百倍”。“这次的山火让我看到了,那些喜欢过着安逸生活的重庆人,有着怎样的江湖侠义” 。央视新闻也点赞,“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身上还真有股当代川军的生猛劲儿。”一代又一代人,没有忘记过去。一代又一代川渝娃娃儿,如此“又”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