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长沙雨花演绎中部崛起最佳范式

时间:2022-08-18 18:10:56 热评 我要投稿

作者 | 魏启扬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大家怎么看待长沙这个城市?”有一个高赞回答如是总结,“万亿GDP千万级人口,容得下普通人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近几年长沙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晋升为网红城市的隐秘内核——人才吸引力。

从表面上看,长沙的文化消费、潮流生活带来的烟火气成为不愿被千篇一律所禁锢的年轻人们的向往,然而其根基则来源于对创新一以贯之的孜孜追求。

1992年春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南下视察时,专门在长沙停留了一站,在长沙火车站的月台上,邓小平对湖南省、长沙市的主要领导当面指示:“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经济发展要快一点,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随后,湖南提出了“放开南北两口”、“建设五区一廊”、“加快西线开发”、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海外企业、组织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长沙作为省会,冲在改革一线。

2020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沙,要求湖南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湖南省委很快提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创新依然是战略的核心C位,长沙依然是扛旗的排头兵。

很显然,长沙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久前由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2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2022年赛迪百强区》中,长沙市雨花区、岳麓区、天心区、芙蓉区、开福区依次入榜,其中雨花区排名13,较去年又爬升了6位,同时也是中部六省排名最高的城区。

图源:赛迪顾问

以长沙目前的体量,内五区全部上榜百强区并不奇怪,让人意外的是,雨花为何能够连续进位,在一众沿海经济强区的环伺中突围,成为“中部崛起”的代表。

01 基盘稳,向上才更有力量

虽然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表示,榜单从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共享发展五个维度出发,共有23个指标对城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但要想进榜,还得迈过地区生产总值>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的“双门槛”,这也意味着,城区经济实力的首要度是前提条件。

分析榜单可以发现,当前百强区中,“三千亿城区”已增长为12个,”两千亿城区“达到34个。

数据来源:网络综合  指标:洞见新研社

排名前20的城区中,深圳南山区GDP以7631亿一骑绝尘,剩下的19个城区,除合肥蜀山区(排名14)、宁波北仑区(排名19)、郑州金水区(排名20)这外,其他城区GDP都超过了2000亿。

很显然,“2000亿”是百强区争夺高排名的“及格线”,亦是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雨花区之所以能在此次榜单中完成进位跨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GDP在“十三五”期间率先迈过了2000亿元台阶,2020年达到2193亿元。

过去5年来,雨花区GDP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56%,从2017年的17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60亿元,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6月,雨花区GDP达1210.7亿元,增长4.5%。

以上是雨花区的基盘底座,亦为雨花能够在百强区中连续进位提供了磅礴动力。赛迪顾问这个评选的精妙之处在于,GDP很重要,但也不完全唯GDP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西安雁塔区(排名16)、南京江宁区(排名17)、成都武侯区(排名18)的GDP都比雨花区要多,可排名却被雨花压过一头,其中成都武侯区甚至进入“三千亿城区”行列,2021年GDP达到3414亿元。

新的问题来了。

能进榜单的城区,个个都实力不凡,雨花GDP增速快,其他城区也不见得慢,大家都在向前进,如何才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其次,雨花是如何“以小胜大”,在百强区排名中超过GDP强区,在创新内核之外,其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到底是什么?

02 强实体,立先进制造业于中心本位

长沙GDP之所以能跻身“万亿俱乐部”,文化娱乐只是表面热闹,支撑起经济脊梁的,还得是先进制造业。

经常被长沙人挂在嘴边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由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全部入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50强,组成了让其他城市艳羡的“工程机械天团”。

在工程机械之外,长沙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时至今日已形成一条上中下游主配协同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航空动力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5%以上,第四代涡轴、涡桨发动机填补国内空白,飞机起落架及机轮刹车系统进入国产大飞机配套系统;

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智能网联汽车、功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显示功能器件、智能终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装备、现代种业、新型合金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渐成型。

……

雨花同样将实体经济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其“一主一特”(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主导产业,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数控机床)特色产业)的产业布局也是紧跟长沙市整体大盘,既是长沙优势产业生态的一部分,在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具备了极强的生态吸附能力,独自成荫。

比如,雨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比亚迪,先做主体,再做配套,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坚持走由内向外的产业培育之路,倒逼自己进行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

如今比亚迪在长沙建立了4个项目基地,成为整车、三电核心技术和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最齐全的华中总部基地,雨花也培育出中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企业——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再比如,2013年,雨花率先在湖南省提出将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时,其很大一部分职能是为长沙的机械工程产业提供配套服务,当时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生产所用的工业机器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雨花的企业长泰智能直供。

互相成就之下,雨花的机器人产业越做越强,自己也闯出了名堂。

“小巨人”长步道将广州总部搬来雨花,自主研发、全球首创1.5亿像素光刻机镜头;申亿五金建立专属实验室、成立研究院、检测中心,打造高端零部件智能工厂;大族激光自主研发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可孚医疗攻关突破红外热电堆传感器卡脖子技术……

以上是雨花深藏背后的硬实力,也是雨花为何能用长沙2.47%的面积,创造全市18%的GDP的关键所在。

实体经济很重要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寻找增量,则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雨花对产业的发展理念在久久为功的坚持之外,更多还是如文章开头所说,通过“创新”来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其一是对新事物的敏锐嗅觉与决心,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2009年引入比亚迪时,燃油车是绝对的主流,谁会想到新能源时代会来得如此快,又如此猛;谁又会想到比亚迪会跨过万亿市值的门槛,成为新能源行业的旗帜与顶流?

其二是对技术趋势的洞察把握与探索,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完成产业升级迭代。

2013年发展机器人产业时,更多是为工程机械产业赋能,其后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入,机器人产业不光助力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升级,自己的支撑内核也焕然一新。

除了具体的操作执行层面,雨花的创新还体现在思维模式上。

当产业发展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与空间,普遍做法是征地再扩容,总结而言,这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雨花不走寻常路,用“飞地园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就是在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产物。

产业园“跳”出雨花,落地韶山,一方面盘活了雨花自身的产业资源,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与韶山进行优势互补,两地协同,雨花与韶山的经济都被带动,由此也体现出雨花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和强省会战略中的当担与作为。

03 扩规模,吸引人才不遗余力

产业是经济的支撑,那么什么又是产业的支撑呢?

答案是人才。

复杂系统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杰弗里·韦斯特在他所写的《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一书中指出,社会活动和经济生产率将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系统性提高。这一伴随规模扩大而出现的“系统性”附加值奖励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为“规模收益递增”。

通俗的说法就是:城市越大,才会越有效率,才会越繁荣。

做大城市,人是关键,这也是近几年来,城市“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原因所在。

长沙在“抢人大战”中成绩有目共睹,过去5年新增人口240万人,去年新增人口超17.85万人,位居全国第六,常驻人口突破千万,正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长沙为了招徕人才,出台了很多政策:

2017年,“长沙人才新政22条”面世;

2020年,长沙人才集团正式揭牌,打造了中西部首个省会城市级别的人才集团;

2021年,“长沙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发布;

......

雨花招徕人才,除了政策,有相当一部分工夫落脚在城市建设上。

一方面,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建设,通过项目投资进行“场地增容”。

今年上半年,雨花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7个、“三类500强”企业(项目)7个,34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数量居中心城区第一;24个重大项目实现竣工,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71.72亿元。

我们注意到,雨花区推动的项目建设,既有红星全球农批中心(二期)、可孚医疗(一期)、马扎克智能制造工厂、比亚迪DM-i超级混合动力工厂、可孚人工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等产业项目,也包扩建发玖洲观澜、花侯小学扩建、黎托生态公园等商业、民生项目。

“场地增容”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能够容纳更多人口居住和就业的洼地空间,长沙从全国“抢人”,雨花从长沙“抢人”。

另一方面,着力创造品质增量,通过打造网红商圈对城区进行“场景重构”。

DT财经发布的《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显示,年轻人更看重居住便利、商业资源偏好、环境友好度、自我成长氛围、生活新鲜感、文化娱乐活力,这些指标都与城市品质关联密切,因而雨花从从空间增量到品质增量,其用意不光是要吸引人,更要吸引年轻人。

雨花本来就拥有长沙传统三大商圈之一的东塘商圈,近几年来,借助的地铁3号线的开拓,东塘商圈通过业态升级进行了一次“场景重构”。

往南的红星商圈,常规来看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场地增容”,可在德思勤、复地星光天地等综合商业体的引导下,整个商圈以“夜经济”为主打卖点。

然而雨花区政府通过政策资源的倾斜,发动宣传攻势进行精心包装,推动商圈完成了极具标识性的“场景重构”,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中,雨花红星街区上榜。

拥有15条商业街,每天平均引流20万人次,集夜游、夜读、夜娱、夜宴、夜宿、夜购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红星商圈由此也成为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商业引擎。

04 结语

在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道时代命题上,长沙和雨花都选择了紧扣实体经济不放,以开拓、创新的思想勇敢面对,在产业与人才形成的循环链条之外,是长沙和雨花良好营商环境的支持与助力。

长沙和雨花演绎的“中部崛起”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湖湘品质,长沙精神的再现。

“中部崛起”的故事还在继续,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没有终局,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长沙和雨花必然还将是下一个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