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一个小县城,装下了58家上市公司

时间:2022-06-10 01:12:05 热评 我要投稿

01

一个县,50家上市公司

人们对江苏的印象除了江南水乡之外,大多“内斗”:苏南和苏北互相看不惯,几乎是中文互联网上最出名的省内“宿敌”。

坊间一直有这么一个段子:

和辽宁人做朋友,你只记得他是个东北人;但如果问一个江苏人,你不一定知道他是哪个市的,但你一定知道他是哪个县哪个村的。

在去年疫情期间,当别人都在以省份的名义派出医疗队的时候,江苏省则是以城市为名义派出各自的医疗队。

东北人都会自称东北人,河南人也都自称河南人,新疆人也都自称新疆人——唯有江苏,在描述自己的时候,甚至会精确到县。

如果说中国哪个省份经济最发达、活跃,江苏和广东能争论个不休。但要是问中国哪个省份县域经济最强悍,江苏当之无愧。

今年过年前,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江阴的一家企业——“采纳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这是今年江阴进军资本市场的首家企业。

起初看到新闻还不怎么在意,结果上网一查,着实把我震惊了。难怪新闻要强调“这是今年江阴进军资本市场的首家企业”,人家一个县级市,竟然塞下了50多家上市企业,而“采纳股份”不过是他们第57家上市公司。

真没想到这个平时知名度不高的市级县如此厉害,要知道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不到200家上市公司,江阴可以单独开一个“江阴板块”了。

回望二十多年前,1997年2月28日,江阴首只股票上市,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裂变时代。

此后短短几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8只江阴股票,“江阴板块”也开始被广为流传。持续到2004年,江阴上市企业已有16家,当时主要解决了大企业的改制问题。

2016年,当年平均每月就有1家江阴的企业上市;是年,也是江阴在资本市场战绩最为辉煌的一年。

2017年,11月6日-15日,短短10天内连续有两家江阴企业成功上市,也就是这一年“江阴板块”的总市值超过3000亿,近乎持平当年GDP。

一座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不到1000平方千米的县级市,却有着强大的活力,经济实力甚至不逊色于多个省和地级市。

正如江阴人所说的那样,他们用万分之一的土地与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两百分之一的GDP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

02

背后的推手

说起江阴很多人都不怎么熟悉,但说起“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则人尽皆知。其实华西村就在江阴,它也不过是地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江阴位于长江的“咽喉”处,地理位置很是优越,这造就了江阴发达的海运事业,这让这座小城镇背靠深厚的国内市场,面向广阔的海外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而且,江阴还背靠江苏,又离浙江、上海较近,能够大幅度地享受到这几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快速成长。

优厚的区位优势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空间,因而江阴经济发展成就的推动力和华西村的崛起原因并无二致,就是苏南模式的集大成者——是极度活跃的民营经济。

发达的民营经济是江阴能取得如此好成绩的重要原因,江阴97%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当地将近75%的税收、超90%的就业岗位。

而其民营经济的发展根基,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乡镇企业。

80年代在改革浪潮中异军突起的那一批乡镇企业,并不是从零开始突然之间就冒出来的,它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第一次农村工业化浪潮。

在当时提出的“农村也要办工业”、“使农民就地转化成工人”的口号和背景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村工业化浪潮。

在这次农村工业化浪潮下,直接催生出了中国农村历史上第一批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队工业企业,这就是后来乡镇企业最早的前身。

江阴县等地率先落实当时的“县县发展工业,乡乡举办工厂,社社积极参加”的口号,创办了农机具修理、粮油加工、针织缝纫等各种小型工厂。

此后不久,地区内出现了一批集体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乡”,并得到当时农业部的肯定,成为中国经济“苏南模式”产生的始源。

到70年代后期,光是江阴地区各公社平均约有100万元左右的资金可以动用,这些资金都成为了乡镇企业创办初期的启动资金。

而这些原始资金,全部都是来源于此前人民公社全体农民的集体积累。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江阴各级党委政府与企业一起跑项目、跑资金、跑资源、跑市场,使乡镇企业顽强生存下来。

然而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加速,一方面民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短缺经济的消失,乡镇企业模糊的产权安排的弊端逐渐显露。

受到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的影响,普遍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上升,企业利润下降,乡镇纷纷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型。

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难题横亘在江阴人面前——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20家乡镇企业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改制为“民营”。

“上市!”

当时有人突发奇想给出了一个从未设想过的道路——上市就有了钱,有了钱再改制。

1996年底,第一次“资本经营工作会”召开,八大知名券商被一起请到江阴,与当地政府、企业共谋出路。随后,一个名为“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的政府机构出现在江阴。

由此,建立了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金融工作运作机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1997年2月28日,由原江阴钢厂改组而成的江阴兴澄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江阴首家上市公司登陆深交所,“兴澄股份”股票编码“0700”。

在兴澄股份打开局面后,江阴的企业上市一发不可收,“法尔胜”“华西村”“江苏阳光”……

短短3年,“江阴板块”即以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现象为股民所广泛关注。

自此,江阴上市公司数量也开始井喷式爆发,不光数量多,质量也高,这里走出了:

曾经A股市值最大的服装企业——海澜之家。

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

国内最大的精细磷企业——澄星实业。

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

在江阴,一句口号非常有名:“上市挂牌是最好的转型,兼并重组是最好的招商”。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战略规划,搞上市,搞兼并重组。

通过股票发行加速资本裂变;实施收购、兼并等形式的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获得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收购、兼并、联合完成债务重组尽快走出经营危机;存量资产在产业部门间再配置和再流动盘活沉淀资产,提高资本效率。

03

发展的局限

前面讲了一大堆,现在来说说个人视角下,江阴的发展局限。

江阴的经济数据非常漂亮,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还是增速,都无可挑剔。甚至只看人均GDP,已然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超过了韩国,逼近4万美元大关。

靓丽数据背后却有隐忧,很多情况难以从宏观数据体现出来。

首先, 这座城市97%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其根基是大量的乡镇家族企业。

而大多数企业主,由于其文化水平有限,很难把企业做大做正规,加之企业中高层被塞进大量亲戚朋友,容易在经营上出现问题。一旦经营不善,面临的后果基本就是被兼并或者直接破产。同时,这种家族式企业对于产业的升级阻碍比较严重。

在美国和印度,家族企业成功传到第二代的概率大约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70%左右的家族企业在传给第二代时是以失败收场的。至于传到第三代以及更后面几代的例子,那就更少了。

其次,江阴虽为中国第一工业大县,最近几年也大修高新技术产业园,却不能改变以低附加值产业生产代工的主要业务格局。

早年借助加入WTO这波红利,江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上升空间,GDP一路高歌猛进。然而,缺少高附加值产业带来的后果,在近几年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很容易被代替,加之现在的全球经济政治环境,订单严重不稳定。尽管这些企业资产雄厚,但是利润率极低。一旦外部环节有个风吹草动,订单下滑,就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再者,也是由于大量家族式企业的存在,其实让江阴GDP的情况十分具有迷惑性,很多人是被平均了。

现实的社会结构是富人多,底层也多,中产阶级少,难以形成稳定的本地消费市场,大多要靠外需。

此外,最为关键的是,江阴本地教育基础实际十分薄弱。

2018年6月,江阴就发布通知,大桥小学纳入实验小学旗下,正式成立了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确定了自2019年起,江阴将在全市小学、初中推进集团办学,规划小学和初中各2-3个教育集团。这是江阴集团化教学的开端。

是年8月,江阴宣布8个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立。

这几年教育方面动作频频,但并没有有效补了教育的短板,因为江阴弱的不是基础教育,而是高等教育,天生缺陷很难靠砸钱弥补上来。

因为,考虑到江阴的行政级别,只是个县级市,实际上就是个县,百万人口,比地级市还低一档。所以本地根本没有高校。

吸引不到人才,产业结构与企业情况,也难以留住高端人才,教育成为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最大障碍。

对此,个人愚见江阴未来的发展出路有两条:

一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培养出规模足够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丰富本地的消费要素市场;以合作办学模式,引入高校资源。

二是抛弃成为一个要素完备独立的经济体的想法,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更大的区域格局中去。

首先,不要将狭隘的地方主义带入现实发展,江阴应该和旁边的无锡有更多的深度交流,以此为起点,和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分享教育,人才,产业等资源。其次,做国家中西部开发的助推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而享受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所带来的红利。

说了这么多,其实个人还是比较看好江阴未来的发展,毕竟底子就在那,先发优势很大,只要未来规划合理,坐稳县域经济前三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