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是一个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千古传承,流转不歇,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匠心打造,推出《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将非遗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海南非遗魅力!本系列宣传片一共40期,每周推出一期。
翻滚跳跃,戏逗鱼群,在欢快激昂的乐声中,将美好祝福送入渔乡……在上一期《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中,我们一起感受了海南春节习俗·鲤鱼灯舞闹春的喜庆与美好。今天,《魅力海南·多彩非遗》系列宣传片第三十八期,让我们来了解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2009年,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碧波荡漾的南海,孕育着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暗藏着各种危机。从明朝至今,海南琼海渔民在从事开发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远航 “海上丝绸之路”时,每次渔船远航启程之前,各船主必祭祀 “兄弟公”,通过古老神秘的仪式为远航者祈福。
他们祭祀的“兄弟公”有一百零八位。相传在明朝时期,海南沿海海盗横行,风狂浪险,对此,108名武艺高强的渔民结拜为兄弟,共同对抗邪恶势力、抵御自然灾害。一天,他们遭遇了罕见大台风,全部失踪,灵魂永归大海。
后来,“108兄弟”频频显灵拯救在海上遇险的渔民。乡亲们为感激“108兄弟公”的恩德,建祠立牌纪念、祭拜“108兄弟公”。这个祭海习俗从明朝沿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08兄弟公”庙已成为琼海沿海一带独有的海洋文化、民俗活动
“108兄弟公”祭祀仪式通常分为三种模式。远航启程前的祭祀称为“做福”,也就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远航归来后的祭祀称为“洗咸”;逢年过节和航船到达某新海域时的拜祭称为“做兄弟公”。
这三种模式的祭祀仪式大同小异,都是以肉、饭、酒等贡品祭拜“108兄弟公”,然后焚纸钱和燃炮竹等,其中最为重要和隆重的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祭兄弟公出海仪式”主要在“108兄弟公”庙和渔船上进行,包括了渔船主向“108兄弟公”祈祷和道士施法等仪式过程。
每年农历十月,当东北季风即将或刚刚来临时,琼海各远航的渔船主在备汛充分之后,便请“半仙”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祭兄弟公出海仪式”,祈求“108兄弟公”保佑渔船和渔民在远洋航行和远海捕捞时一帆风顺、平安发财。在“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结束后,如果海面吹来正常的东北季风,渔船便启程远航。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具有浓郁的渔乡风情,是海南古老的海洋信仰和精神寄托,承载着渔民对海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也是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这块蓝色国土上耕海的民俗文化记录。
来源: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