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以名篇名著阅读为切入口, 加大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量

时间:2022-04-23 04:43:29 热闻 我要投稿

以名篇名著阅读为切入口,

加大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量

刘瑞国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就强调要“加大阅读量”,“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高中AP类课程对阅读量提出了“大量”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加大阅读量是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

2008年9月,南昌五中申报《加大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量》(国家级课题)获得批准后,我们本着真实试验的态度,积极、有序、扎实地开展了“加大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量”的尝试。此课题于2010年结题。尽管这种尝试还是刚刚开始,我们对课外阅读的背景、意义、部署、关键、方法、评价等已有了一鳞一爪,甚至可以说是眉目清楚,及时的积累,将有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

然,阅读是个广袤无垠的大海,那里是海口?我们选择了名篇名著。

一。名著阅读,有益

先看一道试题:“《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思攻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试功名,试比较二者个性的不同;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同秦老的友谊与《红楼梦》中贾母和刘姥姥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上面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考中的一道作文题。我还看到法国、英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将不少经典名著列入学校“必读书目”,融入对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其共同的一点是:信任青少年对哲学、名著和社会人生大事的理解力,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人类基本价值的关切、维护和信仰。

名著阅读,有益。是因为:

其一,经典名著是精神的食粮。名著一般经历过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的积淀,文采显于后世,可谓精华。一个高中生他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恐怕大都来自阅读;来自读书。好书给予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更多的是做人的准则、尊严、自信、勇气----高中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文质兼美,如屈原的《离骚》、斑固《苏武传》、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洋溢的爱国激情;孟子《鱼我所欲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缚《五人墓碑记》、梁起超《谭自同传》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序》、林觉民《与妻书》,表达的生死忧乐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是,抒发的忠孝气节;宋廉《送东阳马生序》、范晔《张衡传》,倡导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司马光《训俭示康》、洗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褒扬的俭朴廉洁的美德-----这些都是教育青少年一代最好的教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仅仅有这十几篇,几十篇名篇还不够,还需要扩展开来,有广博的阅读视野。而那些经典名著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穿越时空,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青少年受益。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圣经》等著作,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的睿智,承载着道德审美、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读它们,有助于青少年确立向善的信仰,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像《四郎探母》《西厢记》《红楼梦》《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老人与海》《泰坦尼亚号》《大卫·科波菲尔》等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的杰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性,塑造和净化心灵。而且这些文学作品都讲究以情节吸引人,以形象感染人。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再如某些传记,其人物事迹,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许多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不少谈到名著对其影响。

其二,经典名著是知识的宝库。名著蕴涵丰富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是培养青少年想象力、科学幻想的宫殿。名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整部的文学作品,尤其小说,往往有较丰富的生活场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阅读时如果能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尤其想象和联想,善于将抽象的文字在脑海中及时地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将分散的生活场景、细节整合起来,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世上有许多奥秘,开始给人以幻想,引导人去探究,像《山海经》《西游记》《天方夜谈》中的许多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里的许多想象,而今大都变成了科学的现实。阅读类似的名著,对青少年想象力开发,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养成都大有裨益。

其三,“名著”是百读不厌的经典。《红楼梦》读一遍,恐怕会有许多地方不懂。名著永不过时,有的流行书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就消失了。而名著往往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如陈年美酒,越久越醇香。读《老子》,你会发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至今还是营造和谐社会遵守的法宝。名著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物质精神文明。读俄国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你忘不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不少名著,形象大于思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名著可以长见识,培养的独立见解,科研潜能。

其四,“名著”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药,时下,文化市场色情、武侠、暴力等书泛滥,文化乱象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引发行为混乱,因迷恋坏书、不健康的网络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的现象已不少见。引导青少年拒绝坏书,读好书,非常必要;同时名著阅读的时间长,需要耐力,可以培养毅力和阅读好习惯。

下面我摘录三个片段:

伴随着一本本的小人书,我度过了有趣的小学、初中。高中了,“加大课外阅读量”的新课标把我引向了阅读的更广阔的海洋。我的阅读活动课甚至周末和假日为阅读所拥有。我喜欢读《西厢记》,喜欢崔莺莺,那个时代,她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爱情,而且这结局也是停好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我陶醉于名著阅读中,崔莺莺的温柔、恬淡、聪慧,对功名富贵的处世态度给了我深深的烙印,影响我未来对人生爱情的思考。也许这正是名著的厚重。(高一(2)喻宏强)

我喜欢读名著。为它,我可以废寝忘食;为它,我可以灯下熬夜;为它,我可以泪流满面----

我选择了名著中的名著《红楼梦》,读她,不止一遍,而每次读后感受都是新的,真的,我好喜欢宝钗,她是淑女的典范,为人行事很值得学的,劝宝玉走仕途,取功名有什么不好呢?老师说,《红楼梦》最少读五遍。名著,真撩人的!名著,我心中的一泓清泉!(高一(4)舒婷)

我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喜欢保尔,我喜欢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宝尔那个形象,他的话语,他对信仰的追求,他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永远给予我力量。我感觉到一本好书,可以影响我一生,鞭策我一生,激励我一生。(高一3胡敏情)

摘录说明什么呢?名著,终生受益。

二。计划安排,有序

加大课外阅读量,最难的是坚持,坚持的法子是有计划,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持之以恒的做法是:

1.长计划,短安排。实验研究,高一阶段,加大的方向 ---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品;高二阶段外国作品①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品 ②俄罗斯作家作品③美国著名作家作品④日本著名作家作品⑤印度泰戈尔作品⑥当代明诺贝尔获奖作品。(详见计划)。

2.长短篇,巧搭配。如第四册小说戏剧有四个单元《长亭送别》--→《西厢记》《失街亭》--→《三国演义》,《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罗密欧与朱利叶》--→莎士比亚戏剧

3.师带生,分小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老师还是阅读的主导。教师根据阅读兴趣和水平差异,把学生划分为四五个一组,每组由一个组织能力强,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任组长,负责把握阅读内容、进度、交流、竞赛等。

三。激发诱导,有趣

“阅读,是有趣的。我从教材中课文延伸的方向路走,别有洞天在课外;我朝媒体架设的桥上走,视野变得更开阔;我聆听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阅读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特别是阅读后,同学们在一起的交流,赏鉴,见仁见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高一4舒婷)

我怎样才能是学生的加大课外阅读量活动越来越有吸引力呢?学生的感受中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味。兴趣是最好的好师。

激趣可以是:

1.课文引路,引出名著 。中学教材中的名著,一般都是节选,如《长亭送别》就是选自《西厢记》第四折第三回。教学《长亭送别》后可安排阅读剧本《西厢记》,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唐代崔张爱情传奇;教学《欧也尼·葛朗台》也可以引导学生读《高老头》这样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引阅读方向。

2.媒体架桥,诱出名著。如《林黛玉进贾府》,可以组织学生看电影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通过电影艺术的魅力吸引欣赏,解读。

3.名师讲座,秀出名著。学生对外国名著比较陌生,邀请名师,设立讲座,将名著的最精彩的部分突现出来,如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结尾处首创了“两难构架”———那个拖着一条大鱼残骸返回陆地的老头儿,到底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为此争论不休。正因为怎样去定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怎样去定论也都会为对立观点留下充分的反驳余地,所以说这是一个“两难构架”,《老人与海》因此而成旷世奇作。

4.相互交流,鉴赏名著。“《泰坦尼亚号》沉没了,可是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船上显得格外紧然有序,年轻人让老少妇人先戴上求生圈,上救生艇,年轻的情侣相互推让尤显凄美,给人的是真善美的教育力量!无疑,《泰坦尼亚号》是一部悲剧,它不象喜剧,给人的是乐观的情怀和向善的昂扬!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的不如意。人生苦短、战争暴乱、天灾人祸、命运多舛、悲欢离合----许多意想不到的突然,将美好的毁灭,如“泰坦尼亚号”突然被冰山撞沉一样。随着那艘巨轮的被毁,船上的真诚的爱情被毁灭了,船上的一切美好的都毁灭了。然而激起人们的是震撼:是为正义、真理而斗争的信心、勇气,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和执着!苦难是成长过程中的幽灵,像“泰坦尼亚号”上的人们,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享受首次乘坐“泰坦尼亚号”豪轮荣耀背后,有死神的降临!人来到这个世上,第一声,不是欢笑,而是哭泣!人生的本质上是悲剧性的。人生的全过程,伴随不全是鲜花、掌声、桂冠,同时也有荆棘、坎坷、苦难!正视现实,不回避,敢于在寒风中挺立,在烈日下暴晒,让生命更有韧性,弹性,更有承受力!”这是交流中摘下的片段,赏鉴是多么的深刻!

5.中外联系,比较名著,如不仅可以把《红楼梦》与《牡丹亭》《挑花扇》等中国作品比较,而且可以与《浮士德》《复活》《玩偶之家》等中国作品比较。

6.开展竞赛,突显名著。如“营造书香校园”之名著知识抢答赛原创对联:①博览群书,腹有雄兵心自壮; 神游瀚海,胸无俗念气当华。 ②读经书,通道义,学富五车成大器; 谈今古,论知谋,才高八斗占鳌头。③读名著,通古今,蟾宫仙台谁折桂; 齐大贤,达仁爱,书山绝顶我为峰。谈今古,论知谋,才高八斗占鳌头。

四。措施步骤,有方

“阅读一本书。可以从头到尾细细读来,也可以先读序与跋,再读目录,还可以挑些精彩的章节读,甚至可以挑出关键段句读---总之,要读把书读出自己的体验来。”(高一2王欣)

学生只要对书产生了兴味,在读书中自能学会读书,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书有法。如:

1.序(前)和跋,读名著,先用最少的时间读前面的序、后面的跋及目录,以便用最少的时间把握作品的背景、结构及主要内容。

2.略读和精读。名著篇幅长,对一些章节可以做一般性的浏览,不求甚解,观大略。而对于那些能凸显作品主旨和精彩艺术的片段,哪怕是细节,要潜心揣摩、反复品味,以获得作品的赏玩、情感体验及艺术的熏陶。如:精读巴金《灯》与略读《老人和海》.

3.读书和笔记。读书需要及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记下来,方法可提要勾玄,圈画勾批,欣赏可以小到字词,大到技巧、主旨,金圣叹评《水浒》,胭脂斋评《红楼梦》值得我们模仿培养阅读鉴赏能力,常常要赏析“文技”,阐幽发微。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一下子看出十五法——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擒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一般读者不懂这些技法知识,只觉得妙,说不出所以然。

4.习惯和养成。读书贵在“出入”法,“入”则“迷”,“出”则“学活”。“入迷”则需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注重积累,日积月累摘抄,坚持上10年,绝对将来有用。“学活”则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有的眼前没有用上,将来可能派上用场。读书和写作要联系起来,所谓不动笔来不读书。

五。测试评价,有效

“名著,走向了我的生活,阅读名著,让我接触到外界、社会、历史、未来,无疑,为我展示了一个的广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可以尽情地展示你的才华、见解。我可以把自己当作评论家,鉴赏家,努力去开拓名著中最闪光的宝藏。”(高一5魏潮)

不少学生阅读的体验给我们阅读评价有了启示:

1.标准灵活。读书懂了还是没有读懂,有评定的标准,由于个人阅读理解差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一千个读者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该肯定。鲁迅说看《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人说《红楼梦》之作者必是情人,《水浒》之作者必是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你说呢?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文章和文学作品)究竟放在什么地位才是恰当的?这涉及到阅读理论的“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和“读者中心”说的演变历史。语文新课标采纳了“读者中心”说,推翻了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认定“解文”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必须拓展阅读思维空间,在走进文本之后,还要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运思及物,完成阅读的表达、借鉴、迁移和创造。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精辟的言论指明“见得亲切”方能“用得透脱”,已说清“入书法”和“出书法”的因果关系。文章阅读和文学阅读一样均能多元阐释,见仁见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说过:“《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莫泊桑《项链》过去认为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而现在有的学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是歌颂玛蒂尔德的诚实、善良、坚强、有责任感以及她丈夫对她忠贞的爱情,说得很有道理,有时代性,不也可以的满分吗?

2.文学评论的灵活性决定了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以鉴赏中交流,问题的探索、辩论、问卷,成果的展示,评价手册等多样化的格局模式。

3.讲究过程。自读名著要体现一个“自”,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尊重学生的自主、自渎、,在自我阅读中感受作品的内涵、情感、态度、体验、价值取向,要注重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见解,要关注他们在每个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积累、心得,建立阅读记录。

4.重在激励。苏霍姆林基说:“教学的实质在于激励和唤醒。”要让学生尝试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要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在加大课外阅读方面获得了不少体验;但也有困惑。如学业压力大,时间少;家长望子成龙,把名著当“闲书”;多媒体诱惑使阅读名著受干扰;名著少,阅读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实施等。

2010..3.20于南昌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