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易经》的宇宙观

时间:2022-04-19 06:05:56 热闻 我要投稿

乾坤分别是《易经》里的两个卦,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易经》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又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宇宙的本元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宇宙存在的状态什么?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位于《易经》64卦之首的乾坤两卦,首先就给后人回答了这个问题。

《易经》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呢?也就是说,《易经》的宇宙观是什么呢?我们首先一起看乾卦。

乾卦:

卦辞:乾:元,亨,利,贞。

译文:乾:本元,亨通、锐利、正定。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体运行,强健,君子应当以此效仿而自强不息。

解析:乾卦的乾是什么?卦辞回答了四个字:“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很抽象,不能只从字义上去理解,必须从八卦的产生上去认识。

元指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宇宙的本元。宇宙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乾卦是如何回答的呢?不妨先从八卦的产生说起。孔子用四句话概括了《易经》八卦的产生:“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卦说的这个元,就是大极,大极就是“一”。乾卦卦象就是由“一”构成的,单卦乾是三个“一”,复卦乾是六个“一”。

所以,乾卦本身就包含了宇宙是一元的,不是二元的观点,这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一。

构成乾卦的这个“一” 称为阳爻,《易经》认为,阳为大,为实。因此,大极就是“阳极”,阳极就是“实极”,说明宇宙的本元是实的,不是虚的。而物质是实的,精神是虚的。

可见,《易经》认为宇宙的本元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这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二。

也许有人有会问,大极在哪里?谁看见了,纯粹子虚乌有,怎么会是物质的?这里不妨借助一下历史:马克思在确立哲学基础——物质的定义时,认为物质是分子。后来发现了原子,一些人便借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这时,列宁为物质重新下了定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包括看得见的物,也包括看不见的物,空气就是最典型的看不见的物质之一。现代科学证明,人类目前看得见的物只占宇宙的百分之九。所以不能以是否看见为标准去断定是不是物质。通过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可以进一步证明《易经》的宇宙观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

坤卦卦辞也有“元”,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二元”吗?其实,坤元、乾元,是一个元,准确地说,是一个元的两个方面,即两仪。两仪是什么?是指一元的这个物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

《彖传》讲乾元是“万物资始”,讲坤元是“万物资生”,乾元就是构成生命的细胞,任何生命都始于细胞,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无论大小长短,都是由无数的细胞构成的。但是,仅有细胞是不够的,生命还无法形成,生命的形成还需要条件,正如鸡蛋,鸡蛋是一个大细胞,鸡蛋可以孵出鸡来,需要温度,温度这个条件就是“坤元”。“乾元”“主始”,“坤元”“主生”;“乾元”是种子,“坤元”是土壤。这是我们理解乾坤所必须掌握的第一要领。其次,乾坤还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一元中的”阴阳两个方面。《易经》认为,在阴阳矛盾中,阳为主,阴为辅。乾为阳,坤为阴,所以乾排第一,坤排第二。64卦的排列顺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能改变的。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元的性质是由阳决定的,因此称为大极,不称为阴极。关于这个问题在坤卦中还会讲到。

宇宙的本元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这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三。

第二个字:亨。亨通、通达、畅通之义,指的是运动、变化。元,是大极。亨,是元之亨,只有亨才能到达两仪,严格地说是元的两仪开始表现出来。以鸡蛋变为鸡为例,元,好比鸡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亨,是开始动,开始发生变化,形成小鸡的胚胎。

乾有亨,坤也有亨,意在说明亨,即运动变化,是乾与坤,阳与阴相互作用的结果。《坤卦》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彖传》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就是以阴阳云气相交才会下雨为例,说明运动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由矛盾的两方面相互作用产生的。这是《易经》关于宇宙观的内容之四。

第三个字:利。不是利益的利,而是亨之利,亨的进一步发展。利,有“力”的意思,表明宇宙及万物的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鸡蛋的蛋壳,是硬的,但随着“亨”中鸡胚的生长会破壳而出,足见其生命力之强。

第四个字:贞。两层含义:一,贞者,正也。是指运动的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不是倒退的;是上升的,不是下降的。二,贞者,定也。

运动是有规律的,恒定的,不可改变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五。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卦 彖辞》)大明,就是太阳。始终,就是从日出到日落。太阳运动的六个位置使白天的六个时辰就形成了,体现了运动的规律性和时效性。正是这种运动规律控制着整个宇宙,整个世界。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从元发端,两仪相互作用为亨,两仪生四象进一步变化为利,再到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又生64卦为贞,这就是乾道的变化。

八卦分别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代表宇宙生命的八种特性,乾,健也。兑,悦也。离,丽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艮,止也。坤,顺也。所以,八卦形成的是“性”。八卦相重,而成64卦,代表万物之“命”,这就是“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把八卦的初爻、二爻、三爻分别联接起来,会合成三个以大极为圆心的同心圆。圆心为元,内圆为亨,中圆为利,外圆为贞。象征形成核心,围绕中心,团结一致,和谐安定。所以爻辞最后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首是元,出是亨利,咸宁是贞的表现,这是对元亨利贞的形象解读。

卦辞用元亨利贞四个字表达了对宇宙的认识。元亨利贞也是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六爻以龙作比,以太阳的运动为例具体说明宇宙运动的周期性,规律性。

乾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是矛盾的两方面即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乾为纯阳,其运动离不开阴的作用。因此,乾之阳爻用于坤体,坤之阴爻用于乾体才会有乾坤的运动。两卦爻辞中专增加“用九”和“用六”两项,就有此意。

用九,用六,对于理解乾坤两卦爻辞很有帮助。乾卦用六,是指阴作用于乾体。

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初九,潜入地下的龙,暂不要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象传》说:“潜龙勿用”,因为阳爻在下方。

解析:《易经》六爻,一、二爻位代表地。初爻虽为阳,但在初位,初位是地下,故称“潜龙。”象征这时的太阳还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勿用”。

将坤之初六用于乾之初爻,初九变阴,下卦则成巽,巽即“逊”。暗示此时初九要谦逊,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不能急于表现自己。

也有人认为,初九“勿用”,乾之初爻不动,故不必“用六”。似乎有理。但深入考虑,初九只是“勿用”,不是“勿动”,初九还是运动的,不动接下来怎么“见龙”?所以还得“用六”。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九二,龙出现在地面,利于见到“贵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德:古人的德,主要指行为,所以后来常把德与行联在一起。)

译文: 《象传》说:“见龙在田”,是指德行要施于广众。

解析:将坤之六二用于乾之二,下卦即为离卦。离为日,象征太阳已经出来。“见龙在田”,就是太阳露出了地平线。“利见大人”,大,指阳。太阳为阳,阳为大。太阳出来了,大人就是太阳。利见大人就是利见太阳,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暗指利于贵人相助。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终日:末日,指太阳降落的时候。乾乾:勤勉自强。厉:严格。)

译文:九三,君子看到了“末日”,能自强不息,并且晚上警惕自省,这样严于律己没有过错。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象传》说:“终日乾乾”,是指反复修炼才能恪守天道。

解析:九三为下卦之极,就单卦而言,九三应为日之末,即太阳西下了,故称“终日”,终日即末日。

但本卦是乾卦,九三处下乾之极,向上还有乾,故称“乾乾”。表明还有光明的前途,只要能自强不息,勤奋自勉,就会走出“末日”,继续上升。

如何自强不息呢?爻辞接着从人事的角度作了回答:“夕惕若,厉无咎。”“终日”,就是到晚上了,故言夕。夕是阴,阴与阳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爻辞的意思是,九三以阳居阳,只有阳还不够,必须有阴,即必须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进,才能真正自强不息。譬如既要大胆,又要心细,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等等,才能进。为此,要反复修炼,严格要求自己。

将坤之六三用于乾之三,二、三、四爻则为互卦离,表明太阳虽然落了,但还会出现,上升。蕴含的就是阳必须有阴才能进的道理,即对立统一规律。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yu通“域”,疆界。)

译文:九四,突破疆界从深处跃出,没有过错。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或跃在渊”,是指上进没有过错。

解析:九四爻有两个特点:

其一,由下卦进入了上卦,这是一种跨跃,故称“或跃”。或,作边界讲,九四跨过了下卦的边界。 将坤之六四用于乾之四,二、三、四即成互卦兑,兑为泽,泽为渊,故称“在渊”。按照量变质变规律,渐变是量变,跃变是质变,这一爻说明九四在运动中发生了质变。

其二,九四阳居阴位,有阳有阴,就象有阳光有雨露,所以会“或跃在渊”,能够发生飞跃。就象万物的种子破土而出,实现了质变。

坤之六四用于乾之四,三、四、五爻又成交卦离,表明太阳继续上升,仍在发展,故“无咎”。

本爻揭示了宇宙运动中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文:九五,龙在天空飞翔,利于出现贤能之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象传》说:“飞龙在天”,是指象太阳一样创建了伟业。

解析:九为一位奇数的最大数,五在一位奇数的中间,所以九五乃“至尊至中”。“九五之尊”即由此而来。九五代表最高位。

坤之六五用于乾之九五,上卦即为离卦,表明太阳上升到了最高位。此时九五就象太阳,如日中天,事业十分兴旺,环境十分有利。如日中天就是“飞龙在天”。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大人指的太阳。大地的万物生长都是光合作用的结果,都是太阳所造。故言“大人造也。”

“利见大人”,是指九五已经象太阳一样,创建了丰功伟业。

上九:亢龙有悔。(亢:过高。悔:通“晦”。)

译文:上九,过高的龙,反而看不见了。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象传》说:“亢龙有悔”,是指盈满不可能长久。

解析:太阳在中天最高,上九为上卦之极,过了中位,即过了最高,故以“亢龙”喻之。太阳过了中位,就是“夕阳西下”,天空会越来越暗,暗即晦,所以“亢龙有悔。”

坤之上六用于乾之上九,上卦成兑卦,兑为泽,象征龙又会回到泽渊中,没有了踪影,故言“悔”。悔通“晦”。“亢龙有悔”就是亢龙有“晦”,过高,反而看不到了,这里是指物极必反。《小象》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盈则必亏。盈,就是圆,月亮最圆的时候,也是开始月缺的时候,故“不可久也”,指的就是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是《易经》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64卦的每一卦都有体现。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用乾道,出现群龙无首的现象,吉利。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德:古代的德多指行为,包括成果。这里指运行。)

译文:《象传》说:“用九”(见群龙无首),是指天体的运行是没有“头”的。)

解析:阳为奇数,阴为偶数。九是个位奇数的最大数,阳为大,故以九代阳。乾为阳,用九,就是用乾道,即顺从和运用客观规律。

“群龙无首”,说明是群龙首尾相接,做的圆周运动,象征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而且无穷无尽。“见群龙无首,吉”,意指,能运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吉利。

再看坤卦:

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牝:指雌性动物,代阴。马:乾为马,代阳。)

译文:坤:本元,亨通,顺利,阴阳交合而正定。君子有所前往,先迷途后有主,因而顺利。西南得到光明,东北失去光明。安于正道,吉祥。

解析:“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是卦辞的第一段。坤和乾都是元亨利贞,区别在于“牝马之贞”。牝马,有两层含义:一指阴阳相交。 牝,指坤,指阴。乾卦写天,故以龙喻乾;坤卦写地,故以马喻坤。牝马是一阴一阳,合为一体就是阴阳相交,乾坤相合。《彖传》中的“德合无疆,含弘光大”等,都是阴阳交合之义。二以牝马代坤。乾虽为马,但阴阳相交,即乾卦“用六”后,阳已变阴。牝马乃变阴之马,故可代坤。牝马乃雌马,雌马的特点是顺从雄马。通过牝马的含义可知,所谓“元,亨,利,牝马之贞”,是说只有阴阳相交,阴顺从阳,才能元亨利贞。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不妨对元亨利贞作进一步分析:

元是本,对乾来说好比种子,对坤来说就是土壤;亨是动,对乾来说是发出,对坤来说是接受;利是长,对乾来说是生长,对坤来说是供养;贞是成,对乾来说是成果,对坤来说是结束。可见,在元亨利贞中,乾坤是不能分离的,是阴阳共同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最后的结果还是“马之贞”,也就是乾之贞,即乾有成果,坤是“无成有终”。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这是卦辞的第二段,用隐喻的方法阐明事理第二利贞,马喻乾。牝马既指都是元亨利贞,区别在坤是对乾来说是萌动。君子指坤。先迷,是以月亮隐喻君子(乾卦以日作比,坤卦以月作比),指月亮先天不发光;后得主,是指月亮后天得到了阳光,主,指太阳,代乾。利,月顺阳则利,才能发光。这是以月亮依靠太阳才能发光为例,说明阴必须以阳为主,坤必须以乾为主,阴阳才能交合、乾坤才能统一。本段实际提出了这样一个的观点:

矛盾双方是有主有从的。有主有从才利于统一,才能阴阳交合,元亨利贞。否则,没有主从之分,就会势均力敌,互不服气,难以融合。

这种矛盾的主从关系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六。

我们现在说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外因与内因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统一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古人观察天象,发现每月(农历,下同)的初二,月亮会出现在西南方,地球开始得到月光,地球以月亮为朋,这就是“西南得朋”;每月的下旬,二十三日,月亮会在东北方完全消失,这就是“东北丧朋”。

“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里是把阴阳比喻为朋,意思是阴得阳则明,阴失阳则暗。这是讲阴顺阳,阴阳结合的重要性。

“安贞,吉”,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指女子有家则“安”,女子出嫁的“嫁”,就是指女子嫁了丈夫就有了家,有了家就安了。女子为阴,为坤。意指阴顺阳,阴阳结合则安。另一方面,指家有女人则安。是说女子的作用不可忽视。贞,是正定,安才能正,才能定,所以吉。

由此可见卦辞的第三段,既强调了阴顺阳的重要性,又指出了阴的作用即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因此既要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通过坤在64卦中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坤虽处于乾之下,但处于62卦之上,等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表明其作用非同小可。总之,坤卦卦辞指出了在宇宙这个阴阳结合的矛盾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是有主有次的,其中阳为主,对矛盾起主导、决定作用。阴为次,处于从属的地位,应当顺承“主”,即顺阳。矛盾能否统一,关键在于阴能否顺阳。

因此,既要重视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又绝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这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七。

下面解析坤卦爻辞。同乾卦“用六”一样,坤卦“用九”,才便于理解各爻爻辞。坤卦用九的实质,是阳作用于阴。就象太阳作用于月亮,月亮才能发光一样。故坤卦爻辞借月亮来说明事理。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初六,脚下踩到霜,就知道结坚冰的季节就要到了。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驯:本义马驯服,指顺从。致:使达到,引申为使之变化。)

译文:《小象》说:踩到霜而知坚冰季节将到,因为阴气开始凝聚了。顺从才能使之变化表明了阴阳结合的道理,这就是“至坚冰”的含义。

解析:坤为农历十月,处立冬前后,这个季节大地应当结霜了,而且坤为阴,天气已冷,阴气在下遇冷,地面开始凝结成霜(阴始凝也),又处于下,故称“履霜”。

地面有了霜,表明结冰的严寒季节就要到了,因为十月之后的十一月,要到冬至了,天气更加寒冷,进入了结冰的季节,故称“履霜,坚冰至。”这是指气候的变化规律。

复卦代表十一月。复卦是一阳始于下。这一阳是乾之初爻用于坤之初爻的结果,就是阳交于阴的结果。说明初爻揭示气候的变化规律,意在指出阳必须交阴,阴必须顺阳,才能变。《小象》说的:“驯致其道”,就是指阴顺从阳,阴阳结合才会发生变化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习:重)

译文:六二,平直,方正,博大,没有后天习惯就没有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文:《小象》说:六二的变动,因为直所以才方,“不习无不利”,是指大地之道的光明。

解析:六二的爻辞从字面很难理解。但《小象》的解释给了我们打开爻辞的钥匙:“六二之动,直以方也。”就是要把六二作为动爻,动爻就是变爻。乾之九二用于坤之六二,六二成为变爻。六二一动,即变为阳。爻辞中的直和大都是指乾阳,因为乾阳为大,阳爻的一”,是直的,直又指“元”;方指地,即坤。“直、方、大”,有阴有阳,是说阴阳结合,才能由直到方,由方到大,意指坤随阳才能运动、发展。

“不习无不利”,这个“习”与坎卦中的“习坎”的习一个意思,作“重”讲。

六二之动,下卦就变成了坎卦,两阴夹一阳,正是阳交于阴之象。但不是习坎,故称“不习”。 习为重,重复动作就会成为习惯,属于“后天”。 “不习无不利”, 就是说不要让“后天”的习惯改变“先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规律。比如,意识属于后天,物质属于先天。不习,就是不能让意识代替物质,即坚持“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就能“无不利”。

第二爻阴变阳,地上有了阳;而且,阴阳相交,下卦变坎,坎为月,月能使大地夜间得到光,所以是“地道光”。意指阴顺从阳,才是使大地得到光明,这就是地之道,也是坤之道。所以,“地道”后来就成了本分、老实、顺从的代称。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章:通“彰”,引申为光明,美好。)

译文:六三,含蓄美好能坚守正道。如果做国家大事,也许不能成就个人,但会使国家事业有好的结果。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译文:《小象》说:“含章可贞”,是指因时而发出光芒。“或从王事”,是指要懂得月亮发光必须依靠太阳的道理。

解析: “含章”就是含阳,阳被隐藏;六三是坤卦中的阳位,坤为阴,阳为阴含,故称“含章”。

“含章可贞”,是指阳能交阴,阴能含阳,就可正。如乾交于坤,则第三爻变阳,两阴夹一阳。二、三、四爻则为互坎,坎为月,互坎象征月被隐藏,这些都是“含章”之象。《小象》说:“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月亮虽然暂时隐藏,但到时候还会象地球一样发出光亮,这是自然规律。“可贞”,就是有规律。

“含章可贞”,用于人事,就是有德有才,能办大事,但含而不露,如诸葛亮时称“卧龙”。“或从王事”,如果从事国家大事,“知光大也。”大,指阳。就象月亮一样,知道有“阳”,才能发出光芒,所以能尽心尽力为“大”,即为国事争光。“含章可贞”的人因含而不露,不易被人发现,故用“或”。

“无成有终”,在卦辞中已作解释。一心报效国家的人,也许他个人“无成”,甚至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象无数革命先烈,虽然牺牲了生命,但是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因此,对国家来说“有终”。

坚持坤顺承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坚持真理,因此要有“无成有终”的精神,即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括:扎紧。誉:荣誉。)

译文:六四,收入布袋中,没有咎害也不争荣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小象》说:“括囊无咎”,是指谨慎小心不会受到伤害。

解析:“括囊”,是指如果乾交于坤,第四爻则变成阳爻,上卦本来象个口袋,现在把口袋的下口封住了。比喻能管住嘴巴,慎言少言,象征谨慎。

坤之六四变阳,则成一交坎,象征月虽隐藏,但还在暗中上升。谨慎是月亮的特点。月亮不象太阳,太阳阳光似火,耀眼夺目,哺育万物,是成就和荣誉的象征;而月光如水,平静柔和,既无咎害,也无大功,从不想“出人头地”,与太阳争宠。暗中上升的月亮就更加谨慎了。所以,“无咎无誉”。

坤顺承乾,要象月亮那样,有一颗平常的心,找准位置,安居自守,小心谨慎,洁身自好,做一个头脑清醒的智者。试想,如果主观总想超过客观,头脑还能清醒吗?

六五:黄裳,元吉。 (裳: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译文:六五,着黄色裤裙,大为吉利。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美。)

译文:《小象》说:“黄裳元吉”,是说美好在于中道。

解析:下衣为“裳”,代表“下”,坤为下,裳指的就是坤;黄为中色,象征中道。“黄裳”,表明的是坤能坚守中道。《易经》很重视中。“中”是“公正”之义。公正才能正确处理好矛盾,使矛盾双方达到统一。说明坤在与乾的关系上能摆正位置,处理得当。

由于坤能守中,所以“元吉。”元,为首,为大,指的是乾。元吉就是使乾吉利。乾之九五交于坤之六五,六五变阳,就是九五,使乾登上了尊位。说明六五成就了九五,使乾“有成”,这就是“元吉”。而六五是“无成有终”,六三的“无成有终”是推断,到了六五真正体现出来了。没有崇高的美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小象》说:“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上六,龙交战在田野,流出的血有黑有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小象》说:“龙战于野”,是指阴阳统一之道已经穷尽。

解析:矛盾双方不仅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斗争的一面。当矛盾的次要一方不再顺从主要一方,并且要取而代之,这时矛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矛盾双方的激烈斗争就不可避免了。“龙战于野”,就是指矛盾双方的对抗和斗争。

为什么到了上六会发生这种对抗呢?因为,上六乃坤之极位,表明阴已发展到极点。物极必反,阴极变阳。虽然上六还没有完全变阳,但已似阳,大有取代“原阳”之势。必然要受到原来阳的坚决抵制,于是就会发生“龙战于野”的现象。所以《文言》说:“阴疑于阳,必战。”疑,乃相似之义。

因为上六阴达极盛,已经很象“元阳”,“故称龙焉。”然而上六虽似阳但还不是阳,还属于阴类,血为阴,“故称血焉。”阴阳之战,乃乾坤之战,天地之战,天为玄色(夜间的天),地为黄色,故以“其血玄黄”说明“龙战于野”是乾坤之战,阴阳之战,即矛盾双方的对抗和斗争。

上六已由阴阳相交变为阴阳相争,表明矛盾的统一要打破了,所以《小象》说:“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这说明,《易经》既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统一的,又认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对抗。这是《易经》宇宙观的内容之八。

用六:利永贞。 (六:代表阴,阴即坤。)

译文:运用坤道,利于永远正确,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用六永贞”,是指以能得到乾道而告终。

解析:用六,就是将坤之各阴爻逐一用于乾体,能够发现乾道。乾道就是天道,指客观规律。有了乾道,就能掌握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所以“利永贞”。

《小象》说:“用六永贞,以大终也”。大,指乾,代乾道。“用六”,能最终得到乾道,故“以大终也”。

现代汉语中的“乾坤”一词,应当来自乾坤两卦,有宇宙、天下之义。而乾坤两卦所表达的就是对“乾坤”的认识,也就是对宇宙、对世界的认识。两卦中关于宇宙是一元的,不是二元的的观点;关于宇宙的本元是物质的观点;关于宇宙是运动的,变化的,运动是螺旋式上升,没有穷尽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的观点;关于宇宙是阴阳构成的矛盾统一体,运动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关于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关于矛盾双方有主有次才能统一,关键在于次要一方,必须高度重视矛盾次要一方能动性的观点;关于矛盾的统一不是绝对的,矛盾会在一定条件下由统一发展为对抗,物极必反的观点,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乾坤两卦就是《易经》的世界观;而且是我国古代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赏花赏尔赏音乐,算天算地算人间。手握九爻演万物,脚踏大道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