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央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有专家称:如果雪糕或冰激凌达不到要求的储存温度,就会引起一些结构的变化,形状也发生一些变化。有些雪糕经过融化以后再重新冻住,就会产生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说可溶性毒蛋白、胺类等等 。
这中说法完全是信口开河,已经被许多专业人士批驳。雪糕融化变软了,再冻回去,也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不过,融化了再冻回去的雪糕,口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具有雪糕的细腻口感,而是出现了一些冰碴。这是为什么呢?
这得出雪糕是怎么出来的说起。不同的雪糕配方和生产工艺方面可能有比较大的不同,不过其基本原料都是牛奶或者奶油。按照中国的国家标准,冰激凌中至少要含8%的脂肪。而美国的标准则更高,必须要有10%以上来自于奶的脂肪。脂肪越多,冰激凌就能达到更好的口感,所以有些高档的冰激凌,脂肪含量高到16%。除了脂肪,还要有很多糖来增加冰激凌的甜味和固体含量。要把这些脂肪均匀分散开,还需要蛋白质和小分子乳化剂。当然,还有香味剂、稳定剂及食用色素等等让冰激凌丰富多彩,好看好吃的添加剂。许多雪糕还会加入一些特色成分,比如来自于蛋和水果的原料。
这些原料混匀之后,要经过杀菌和均质化。均质化的作用就是把脂肪分散成微米尺寸的小油滴。然后进行冷藏。在冷藏的几个小时中,一些小分子乳化剂会跑到油滴表面,破坏了蛋白质形成的保护膜,降低乳液的稳定性。
然后,这些原料在搅拌的同时进行冷冻。在搅拌中,大量空气被进入,体系的体积增加。控制搅拌的方式、速度和降温速度,可以控制冰晶的大小,避免形成病碴。另一方面,那些表面的蛋白质膜被破坏了的油滴,会实现部分融合,连接起来形成串。不同的串交叉连接,就形成了网状结构。微小的冰晶和部分融合的油滴,把空气泡分隔开并限制其流动,就形成了冰激凌的细腻口感。
这样得到的产品就是新鲜的冰激凌,可以直接食用。而商业销售的雪糕,则是把这样的冰激凌注入到模具中,继续冷冻成型。许多雪糕还会用塑料纸密封包装,在-20°C甚至更低的温度下储存。
雪糕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体系。它必须在冷冻的温度下,才能保持住稳定的状态。一旦温度上升,油滴中的脂肪融化,部分融合变成完全融合,小油滴就变成大油滴。当温度足够高,冰晶溶解,对气泡的限制能力消失,小气泡们就逐渐合并成大气泡,直至从雪糕中溢出。
这样,雪糕其实就变成了一滩原料液体,相当于灭菌但没有均质化的状态。再把它冻回去,因为没有均质化、冷藏以及搅拌冷冻等形成冰激凌的关键步骤,也就不法再得到正常雪糕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