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典故,表达人们对于冯唐和李广的同情。特别是李广,在民间享有极高的赞誉,"飞将军"一称一直从唐代的王昌龄流传至今。但是李广难封其实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难封是应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七王之乱时梁王授予他将印,导致他未封侯
汉初的七国之乱使得大汉的江山飘零,久居战乱,好不容易在建国时休养生息的国力也得到了衰退。当时汉景帝干脆利落的派了周亚夫去平乱,作为随从的将领之一,李广也跟着周亚夫去了,而且还建了军功!
但是军功他是有,然而就是因为他军功太盛在攻打吴楚军的时候,直接拿下了军旗,《史记》记载: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但是怀就坏在这儿,人怕出名猪怕壮,梁王给了他将印。而梁王是窦太后的儿子,自小受宠,不得景帝喜欢,甚至还曾被窦太后要求立他为储君。
如此一来他的身份就很尴尬,原本就受宠,在抵御吴楚军的时候,更是立下了大功,声名日盛,对于汉景帝来说这可不是个好事情!所以,曾被他授予将印的李广,自然而然的就不招景帝待见。所以,即便在平战乱的时候立下大功,却没有封喉,这是他最亏的一回,此回不封侯,并不怪他,怪的是权势弄人!
打击匈奴首战,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可是他接下来的人生中,如果说他不封侯,却是可以理解,甚至说是没什么不应该的。因为后来汉景帝离世,汉武帝即位。汉武帝即位以后,对于匈奴的骚扰,实在是不堪忍受,站在长远的角度上,他决定要一反当时,汉朝在对"匈奴问题"上的被动,化被动为主动,决定派兵深入腹地,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这场战争是汉武帝即位没几年的时候,确定的战略目标,而且还是在马邑之战失败后,他力排众议堵上了自己为君的君威才做出的决定,所以这场主动打击匈奴的战争,站在国家的角度是,打击侵略者,护卫边境安宁;站在汉武帝的角度,是恢复君威(马邑之战君威受损)的重要战争,是万万不能败的。
汉武帝派遣的将领有:卫青、张骞、公孙敬、李广,兵分四路。其中张骞和李广迷路,李广更是直接遇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队,敌军人数达四万人,他带领着的四千人,在左贤王的打击下,死伤过半!第二天张骞才到,所以他两个人,无功,还有罪,直接导致军士死伤过半,无功还有过!
可是在这场战役中卫青的表现呢?他带着自己的部下,直接来到了当时匈奴的精神地——龙城,并且依靠着自己的出色敏锐力,认为大战之下,匈奴的根据地肯定空虚,匈奴人也绝对想不到,他们的行军速度能够如此之快,直接到达龙城!当即决定派兵向龙城出发,然后呢?斩杀匈奴数百人,直接捣毁了匈奴人的精神重地龙城,给了匈奴人以重击,使得他们的精神溃散!拉开了汉朝对匈奴做饭反败为胜的第一战!如此对比下,此战,李广不封侯,完全是对的呀!
李广参加对战匈奴时再次迷路
上次迷路时买还有张骞作陪,在李广好不容易求得的对匈奴的最后一次战争中,因为汉武帝觉得他运气不好、年纪过大,不能直接和单于对战,以免贻误战机,于是暗中叮嘱当时的大将军卫青,不可派李广应敌。于是在派遣部队时,卫青让原本是前将军的李广去了侧面围攻匈奴人,把直接对战匈奴的机会给了公孙敖!虽然包含私心,但是也无可厚非!
李广的运气就是这么的差,他又一次迷路了,《史记》记载:大将军使长史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可见李广的确是迷路了,而且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的过失,说全是自己的过失,和其他的军士无关,让人无奈的同时,又觉得无语,为什么迷路的总是他?
而在这次作战中,霍去病直接带着八百人到祁连山,在孤军深入腹地的情况下,俘虏了很多的匈奴王公贵族和单于!斩敌数千人,还有匈奴的民歌唱到:"失我焉支山之颜色",可见霍去病是多么的雷厉风行!如此对比李广就尴尬了!所以在这次战争后,在卫青派人询问他迷路情况时,他直接挥剑自尽。可是卫青无错,李广数次迷路,而且还被俘过,虽然最后逃脱,可是打仗不是儿戏,也不是卖人情,看谁年老,公孙敖为前锋后立下战功,但是并不意味着李广就可以。
对比《史记》《汉书》中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领,他们的传记几乎就是在数人头,杀敌无数,比如《史记》记载: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七次出击匈奴,斩敌五万人,但是可是冷兵器时代,没这事怎样的军功?甚至从军几年时间的霍去病的传记也是每次大战都在数人头。
而李广的传记,除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平乱有功,其他的全是在写他自己多么的英勇,所谓的"以石为虎","被擒反逃",虽然厉害,但是并非为将之功!一个将军,不看带兵打仗的厉害之处,只说自己的武功多么高强有什么用?和其他将领的斩敌上千数万相比,李广的军功,太薄弱了!
所里李广难封,除了第一次平乱时未封侯是景帝小气,但是,后来的几次,他两次迷路,以此被擒,一次军队几乎被杀光,一次军队几乎死了一半人,这算不算是军事大失误?汉武帝又是个对匈奴事宜有着执着心态的帝王,他怎么可能容忍如此无军功,犯大错的人,封侯呢?说什么汉武帝、卫青联合起来排挤他,完全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