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治病,治根!心慌早搏,一张方子拿下,病根儿被掐住了,请你体会

时间:2022-04-23 15:27:23 热博 我要投稿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中医治病,为什么总能治到“病根儿”上去?

其实,这里所谓的“病根儿”,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和思维的产物。西医认为,病因在这里。中医认为,病因在那里。中医眼中的“另一种病因”,就成了所谓的病根儿。

尤其是在西医治疗效果差的时候,中医眼中的“另一种病因”,以及在此指导下所衍生出的治疗方式,就被赋予了很大的希望。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不见得比西医高明。

只不过,中医的想法,大家不熟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罢了。

比如说吧,心律不齐、心慌早搏。

西医有西医的认识,中医有中医的认识。中医的认识,很多时候,被当成了“病根儿”。

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53岁,医案记载姓李。

这个人,早在两年前,就不断出现心慌胸闷之感。一年前,他又被确诊冠心病。

最近这一个月,他的不适感越来越剧烈、频繁,主要就是心慌气短、头晕乏力,胸前隐隐闷痛,而且恶心纳呆,整个人十分烦躁。夜里睡觉多梦。

到医院一检查,确诊为心律不齐,频发早搏。

怎么办?经过权衡,患者决定接受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结代、舌苔薄黄,舌体胖,舌质暗红。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钩藤12克,法半夏、陈皮各9克,菊花10克,党参、茯苓、酸枣仁、丹参、麦冬、全瓜蒌各15克,生姜3片。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以后,胸闷心慌之感大大减轻,晚上入睡比较快,只是偶发早搏。

这时候 ,原方不变,再投6剂。患者药后诸症悉平。

三个月后,患者接受随访,表示病情再未复发过。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他最初刊载于1993年的《中医临床与保健》。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呢?

还是我前面说的那句话——中医,用另外一种病因病机理论,来解释患者的病症。这就导致了,和西医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很多人眼中,这就算治在了“病根儿”上。

中医怎么看患者的问题呢?是心气不足、痰热郁阻、心脉不通。

你来看,这个患者,就诊当时,心慌气短、头晕乏力、舌体胖大,这一看,是气虚。心气不足,可以定下来了。

心气不足,心血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运行,于是就心脉不畅。患者舌暗红,脉结代,这就是血行不畅的表现。

气虚,一身代谢运化就失常。这种状态下,患者容易内生痰浊,并且化热。痰热淤阻之下,患者就会恶心、纳呆、苔黄、烦躁。

这么一看,我们就清楚了,要想改善患者的状态,必须补益心气、畅通血脉、清化痰热。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钩藤12克,法半夏、陈皮各9克,菊花10克,党参、茯苓、酸枣仁、丹参、麦冬、全瓜蒌各15克,生姜3片。

补心气的事儿,交给党参、茯苓。

养血活血的事儿,交给丹参、酸枣仁、麦冬。

清化痰热的事儿,交给钩藤、法半夏、陈皮、菊花、全瓜蒌。

你看看,这个构思,还是很规整的。

就这样,患者心气心血得到补充,心脉得到了畅通,痰热得到了化散,他的“病根儿”没了,病情自然就好了。

在这里,我想请读者朋友,能把上头这个验方记下去。它其实是古方钩藤散的加减应用。

生活中,和医案里类似的心慌早搏患者,很多。西医治疗,见效有好有坏。如果确实屡治不效,我们不妨借鉴中医的思路。中医,通过清化痰热、补气养血之法,改善本虚标实的状态,往往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能治好病就行呗!所以啊,咱普通的中医爱好者,或者说有此类疾病的人,应该对此多加琢磨。